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而不是课本是教和学的惟一依据”,这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接触新教材时,我们会受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困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历史I)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很多,到底哪些是该重点学习的呢?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此的认识和选择也很不一样。人教版教材讲到“主要”史实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等。了解这些史实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了吗?这些内容都需要了解吗?哪些需要重点了解?一些教师在对这些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的情况下,把所用教材(如人教版)教材上讲到的都作为重点去教,其他版本教材讲到而所用教材上没讲的,就统统补充过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对真正的教学重点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重点学习,课程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该怎样把握教材,准确定位历史教学重点呢?我认为应认真研究高中历史课标。
一、从单元主题出发把握教学重点
课标是按照模块、单元、具体条目这样的逻辑呈现基本知识的。单元主题下的各条目服从于单元主题,所以和条目中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内容无疑是重点。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历史III)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要不要作为重点内容去教学呢?不必。因为这一条目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最能反映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容才是重点学习内容。课标特别要求“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而没有单列其他思想家也正说明了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次要地位。
二、正确、完整地理解课标“学习要点”的具体条目文本
(1)正确认识“等”字的用意。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历史II)加一个“等”字,就意味着诸如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新变化都有得学习吗?不是的。课程标准在知识广度上往往留有余地,具备一定的弹性,所以常会用“等”字。此处用“等”字目的只是想说明美国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必须要学习的,除此之外,有能力的学生或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知道得更多,如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但不做统一要求。所以美国的新变化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学生则可凭借自己的能力决定,在重要性上显然要差些了。
(2)要抓住并正确理解条目中的行为动词。条目是要求知道、了解、简述、说出呢,还是概述、探讨和评价?这个要求属于识记层次、理解层次还是运用层次?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要求的就是“概述”而不是“简述”,这一点必须要清楚。如果仅要求“简述”,学生只需列举如下史实即可:工人运动、国民大革命、武装起义、建立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如果要求“概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前者属于理解层次而后者属于识记层次。理解,即意味着不仅要知道以上主要的史实,还需要知道这些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要求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由领导工人运动转变为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又为什么由此转变为走向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等。这样这些斗争的经验或教训就成了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3)把握学习条目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解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并不是课标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再回到文章前面的问题,如在太平天国的诸多史实中,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呢?最能体现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的就是最重要最需要学习的史实。如《天朝田亩制度》能体现农民阶级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天京变乱最能说明农民阶级很难摆脱封建思想的羁绊,很难形成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农民起义在当时的局限性,是“主要史实”,是重点学习内容。哪些史实还有助于学生体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能说明太平天国面对中外两个敌人,其力量非常强大;当时中国还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这些都能说明农民起义在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也应当是学习的重点。而永安建制、北伐、西征,由于不能很好地体现条目的最终目的,是次要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但它不可能被农民阶级去实践,这恰恰说明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应当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才会少走弯路,做到把握教材,准确定位高中历史教学重点,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该怎样把握教材,准确定位历史教学重点呢?我认为应认真研究高中历史课标。
一、从单元主题出发把握教学重点
课标是按照模块、单元、具体条目这样的逻辑呈现基本知识的。单元主题下的各条目服从于单元主题,所以和条目中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内容无疑是重点。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历史III)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要不要作为重点内容去教学呢?不必。因为这一条目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最能反映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容才是重点学习内容。课标特别要求“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而没有单列其他思想家也正说明了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次要地位。
二、正确、完整地理解课标“学习要点”的具体条目文本
(1)正确认识“等”字的用意。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历史II)加一个“等”字,就意味着诸如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新变化都有得学习吗?不是的。课程标准在知识广度上往往留有余地,具备一定的弹性,所以常会用“等”字。此处用“等”字目的只是想说明美国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必须要学习的,除此之外,有能力的学生或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知道得更多,如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但不做统一要求。所以美国的新变化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学生则可凭借自己的能力决定,在重要性上显然要差些了。
(2)要抓住并正确理解条目中的行为动词。条目是要求知道、了解、简述、说出呢,还是概述、探讨和评价?这个要求属于识记层次、理解层次还是运用层次?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要求的就是“概述”而不是“简述”,这一点必须要清楚。如果仅要求“简述”,学生只需列举如下史实即可:工人运动、国民大革命、武装起义、建立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如果要求“概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前者属于理解层次而后者属于识记层次。理解,即意味着不仅要知道以上主要的史实,还需要知道这些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要求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由领导工人运动转变为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又为什么由此转变为走向农村,农村革命根据地等。这样这些斗争的经验或教训就成了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3)把握学习条目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解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并不是课标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再回到文章前面的问题,如在太平天国的诸多史实中,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呢?最能体现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的就是最重要最需要学习的史实。如《天朝田亩制度》能体现农民阶级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天京变乱最能说明农民阶级很难摆脱封建思想的羁绊,很难形成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农民起义在当时的局限性,是“主要史实”,是重点学习内容。哪些史实还有助于学生体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能说明太平天国面对中外两个敌人,其力量非常强大;当时中国还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这些都能说明农民起义在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也应当是学习的重点。而永安建制、北伐、西征,由于不能很好地体现条目的最终目的,是次要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但它不可能被农民阶级去实践,这恰恰说明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应当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才会少走弯路,做到把握教材,准确定位高中历史教学重点,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质量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