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它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化熏陶;它能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水平。学习古典诗词,既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又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学生,多读古典诗词,掌握和积累古典诗词,不但能铸造自己美好的人格,而且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并掌握古诗词,作一名少年君子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浅谈我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古典诗词的价值和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古诗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是作者修养和理想的体现。读古诗词,能消除杂念,净化心灵;能使你出口成章,字字珠玑;恰当运用古诗词,能使文章增添亮色。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古典诗词仍散发出熠熠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其次,要激发形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真正的喜欢它,努力的学生它。那么,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三种教学方法达到这个效果:(1)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听后,真正发出“学习古典诗词原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的感叹,从而开始喜欢它。(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给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词,以动画的形式,配上生动的画面和和谐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方面得到美的享受。(3)介绍作者生平逸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仅有学习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品读古诗词。这是学好古诗词的重要的环节。
我们大家都知道,诗词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意象与意境的和谐统一。它往往借助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达到艺术的完美统一。对诗词的学习和鉴赏,首先要从语言着手,尤其要抓住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落”“啼”这两个动词,把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进了景物之中。其次,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使其生动、形象再现出来。如“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这,作者化无情为有情,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同情,托付给明月,使无情的明月也赋予人的思想感情。第三,要领会作品的意境。例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句,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和时间流逝结合起来,由花感叹人生的无常和易逝,“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学习诗词,只有领悟意境,才能真正读懂诗词。
懂得品味古典诗词,怎样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记忆深久而不被遗忘?我认为,可以通过每天的早读时间反复的朗读、背诵,加强记忆。其次,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记忆。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默写的古典诗词多又准。第三,可以通过片段式的写作达到这一目的,如写一段话,要求必须用到下面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海内存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做一名少年君子。
责任编辑 黄日暖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古典诗词的价值和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古诗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是作者修养和理想的体现。读古诗词,能消除杂念,净化心灵;能使你出口成章,字字珠玑;恰当运用古诗词,能使文章增添亮色。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古典诗词仍散发出熠熠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其次,要激发形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真正的喜欢它,努力的学生它。那么,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三种教学方法达到这个效果:(1)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听后,真正发出“学习古典诗词原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的感叹,从而开始喜欢它。(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给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词,以动画的形式,配上生动的画面和和谐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方面得到美的享受。(3)介绍作者生平逸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仅有学习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品读古诗词。这是学好古诗词的重要的环节。
我们大家都知道,诗词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意象与意境的和谐统一。它往往借助丰富的联想、想象,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达到艺术的完美统一。对诗词的学习和鉴赏,首先要从语言着手,尤其要抓住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落”“啼”这两个动词,把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进了景物之中。其次,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使其生动、形象再现出来。如“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这,作者化无情为有情,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同情,托付给明月,使无情的明月也赋予人的思想感情。第三,要领会作品的意境。例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句,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和时间流逝结合起来,由花感叹人生的无常和易逝,“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学习诗词,只有领悟意境,才能真正读懂诗词。
懂得品味古典诗词,怎样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记忆深久而不被遗忘?我认为,可以通过每天的早读时间反复的朗读、背诵,加强记忆。其次,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记忆。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默写的古典诗词多又准。第三,可以通过片段式的写作达到这一目的,如写一段话,要求必须用到下面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海内存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做一名少年君子。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