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与教学观摩活动的结合,历来受到基层老师的青睐。2011年9月27-28日,扬州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暨教学观摩活动在广陵区扬大附小多媒体大教室举行。这次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是以教学观摩形式为主,特邀了苏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名师、唐锦华校长为与会的小学科学骨千教师上示范课。培训会还请暑期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的小学科学教师传达了国培的主要内容。该市8个区县的科学骨干教师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一共展示了9节小学科学示范课,使与会老师直接触摸课改后扬州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变化。扬州市广陵区东花园小学的黄俊琪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执教了《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其丰富的资料深深吸引了学生。仪征市实验小学的姚强东老师执教的一节《食物的消化》,从研究老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区花园小学的陈立云老师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维扬区刘愈老师执教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宝应实验小学壬孝忠老师执教的《神奇的水》、高邮实验小学沈秀芳老师执教的《纸的认识》、江都实验小学董德斌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内部》、邗江区霍桥学校薛增国老师执教的《怎样搭配食物》等都很好的展示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也体现了新理念、新形式,尤其是比较好的突出了小学科学教学要凸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基本教学范式对新学期刚刚任教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是一次很好的示范。苏州名师唐锦华的《纸旋翼》一课,把科学培训活动推向高潮。唐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次活动还邀请了广陵小学的李清老师为大家做了“量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专题报告,具体介绍了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并为大家提供了精心制作的“跳青蛙”课件和参加省级培训带回的相关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深受大家欢迎。本次科学课的培训与观摩活动,让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开了眼界,并从中受益。
一、科学概念的初步认识——由强化外部刺激到注重内部需求
为了引入科学概念或让学生对它们形成初步印象,《导体与绝缘体》一开始就出示简单电路,《怎样搭配食物》让学生齐读课题,《纸旋翼》使用明晰的、配以讲解的视频导人,《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更是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生命的问题。”直奔主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建立与许多科学概念相关的认识基础。这与许多抽象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同。没有卡通小动物就开不了头,或是绕了很大的圈才切入主题,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简化导人,将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在充足的探究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发觉有趣或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得他们自愿参与这些活动,并不需要过多的与科学概念无关的外部刺激。
二、科学现象的解释——由表及“理”
科学就是用事实与证据说话,培养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意识。
《食物的消化》课上,执教者请学生当“专家”(班上掌握某种消化器官资料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学会有依据地释疑解难。有一个同学向“胃专家”提出问题:家长常常认为“边吃饭边喝太多的水会消化不良”,这是为什么?这是老师提供的材料所不能解释的,“胃专家”在缺少证据的情况没有回答,而是另外一组的同学因在课外书上阅读过相关资料作出了合理的解释:食物是靠胃液消化的,吃饭的时候喝太多的水会冲淡胃液。降低胃的消化能力。听课老师无一不露出会心的笑容,正是这孩子有理有据、理直气壮的回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无论是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还是用实践活动的方式,都需要儿童进行有根据的猜测,而不是臆想。《怎榉搭配食物》让学生预测与猜想班上小“胖墩”喜爱吃的食物与小“豆芽”喜爱吃的食物。《纸旋翼》让学生通过放飞纸旋翼活动预测影响速度的因素,《地球之外有生命吗》让学生猜测哪个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这些展示课的课堂上,猜想与假设无处不在.老师们都力求让学生说出理由。
就连课后总结,也没有随意给出.而是基于数据的分析、活动的总结。如《纸旋翼》两次擦掉“?”得出:“纸旋翼下降速度与重量有关。重量越重,纸旋翼下降得越快。”和“纸旋翼下降速度与翼展的长短有关。翼展越短,纸旋翼下降得越快。”这两个结论,是学生经过反复实验得到的,正如课堂上老师所说“现在可痛快得把这个问号擦掉,因为这是我们实验的结果,谁也改变不了。”真的好一个水到渠成的痛快啊!
三、科学活动的组织——由教师统一安排到学生自主设计
详细的实验步骤、明确的实验要点、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统一还附加一些防止实验出现差池的温馨提示,这些曾一度就是我们一些科学实验活动的模范。而从这次的课中,则更多看到了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如《纸旋翼》这课中:……
师:每组的纸旋翼都飞起来了,也很漂亮。你观察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l:有的快,有的慢。
生2:有的刚开始快,后来慢。
生3:有的旋转方向不同。
师:也就是这些纸旋翼有快有慢,方向也有不同。
师:那纸旋翼下降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1:红色大一点重一点,下降就快一点;白色小一点轻一点,下降就慢一点。
师:也就是你认为与纸旋翼的重量有关是吗?
生1:是的。重的下降快,轻的下降慢。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与空气阻力有关。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2:翅膀大的受到空气阻力大,下降慢;翅膀小的受到空气阻力小,下降快。
师:翅膀也叫翼展,这位同学的意思下降的速度实际是与纸旋翼的什么有关?
生(齐):翼展。
师:怎样来验证纸旋翼翼展的长短与下降快慢的关系?
生:做两个纸旋翼比较一下。
师(一手拿红的一手白的):用这两个比较行吗?
生:不行,这两个重量不一样。
师:对,我们现在只比较翼展的长短,重量得一样。
师(拿两红的):这两个行吗?(行)那你们觉得翼展的差距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呢?生:差距大一些好,效果明显,方便比较。师:现在各小组动手做两个重量一样,翼展长度不同的纸旋翼。
师:都做好了,重量一样吗?(一样)接下来放飞有什么要求呢?
生:同时。
师:要想同时你认为一个人放好还是两个人放好呢?
‘
师:还有什么要求?
生:相同高度。
利用深度的师生对话,再现了一个微型的科学发现过程,从猜想到方法再到证据最后寻找更多的证据修正已有的解释。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点。在上一段对话中学生连“在比较实验中如何控制好变量”这一高难度问题都解决了,真可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应用到设 计
对于教学资源,不再停留在过去用好用足的标准上,而是对身边一切资源进行了开发与挖掘。如:《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课中丰富的音像资料,《心脏与血液循环》一课的自制学具,《怎样搭配食物》一课中迷你、全面、便于粘贴的食物卡片……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直观形象的科学世界,确保了学生的操作面,将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熟悉化,使教学落到实处。而且在提供的实验材料上也很注重结构严密。如《纸旋翼》这课中:精致的不锈托盘中放有:剪刀一把、回形针若干、画好线的长方形纸条一张(有的组是白色的小一些而有的组是红色的大一些)和一个神秘信封。课前这些材料就摆放井然有序,这些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真可谓结构严密。孩子们面对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长方形纸条上的线条很好避免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排除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另外为了探究的层次性,神秘信封中还隐藏了部分后续材料,然后一一出来循序渐进地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当然,对于有几节课中的细节处理还有待商榷:
一、科学教师应该要讲究语言的科学。《心脏与脉搏》中老师说是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心脏,结果只是一个模型;《导体与绝缘体》中老师说水和盐水是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盐水怎么是水的不同状态呢?它只是掺了其它物质的水而已。
二、科学教师不打诳语。《食物的消化》咨询专家过程中,后来出现了许多如:“为什么胃会穿孔?”“为什么胃会下垂?”“为什么肠会套结?”等一些疑难杂症,估计是老师课前也没预料到的,当然也是课堂解决不了的。当时老师说了,课后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试问:这节课后你还会在这所学校吗?你真的会与这些孩子一起研究吗?其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位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一些资料、或咨询真正的专家解决。
三、科学课堂也要精细化。《纸的认识》其中的板书设计可谓大费苦心,贴了很多板书。浪费物资不谈,对于学生哪有老师亲自板书来的亲切。也许这位老师贴是为了后来移动方便一些,但现在的白板科技可以实现板书的随意移动与美化。还有设计纸的吸水性实验时,那两种方法欠妥。第一种方法让学生用滴管先在一张纸滴一滴水,再在另一张纸上滴一滴水,这是一个比较性实验如此操作变量是否太多了些?可用两个滴管同时滴一滴水就行了。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把两张纸条的一端同时放入水中,这种方法同时是可以了,但浸入水中的一端是多少呢?其实可效仿一下《神奇的水》先将两张纸条或多张纸条两端划好线,然后将一端沿线固定一个夹子上,再将另一端沿线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很方便观察比较。还有课结束让学生收拾干净桌面,这个想法很好。但每组用一个塑料袋,环保吗?能否用课桌上的结实度较好的纸制作一个纸袋收拾垃圾呢?这样既运用了今天所学知识,又渗透了环保的理念。
四、科学课堂上的实验可操作性要强。《神奇的水》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在杯子里放回形针,先要求每组把杯子里的水加满。什么叫“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来要求往杯子里加回形针,花了很长时间,在老师在喊“停”的时候还有好几组杯子里的水都没漫,甚至连水面凸出的效果也不明显。记得在2009年扬州小学科学录相课比赛中,有位老师也上了这节课。她对于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一杯水)师:大家看,这是一杯满满的水。如果再往里面放一根钉子会怎样?
生:满出来。
师:大家都认为水会满出来,对吗?我们来试一试吧!(演示往水里放入一根铁钉)水满出来了吗?
生(齐):没有。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想)那是因为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这里的水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种力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板书)
’
师:这杯水里还能继续放钉子吗?(能)那你们猜猜看,这杯水能放多少根钉子呢?
生1:我猜测能放2根。
生2:我猜测能放3根。
生3:我猜测能放5根。
师:我们放一放就知道了。我来放钉子,你们一起大声的数。
(师演示放钉子)生(齐数):2根、3根、4根、……、18根。
师:啊呀!水满出来了。说明水的表面虽然有张力,但张力也是有是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水就满出来了。我们刚才数多少根?生:18根。
师:好,我们就说这杯水可以装18根钉子。
生: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装17根钉子,因为老师放第18根钉子时。水已经满出来了。
师:你说的太对了,得用最后的根数减去1。应该是17根,你们之前猜对了吗?
生(摇头):没有。
2、一枚一元硬币可以容纳多少滴水?
师:没有猜对没关系,下面还有机会。(出示一元硬币)老师把它平放在桌上,用滴管在上面滴水。如果一直这么滴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水会满出来。
师:你能猜猜一枚一元硬币能容纳多少滴左右的水?(出示:20滴30滴40滴
50滴)小组里商量一下,在作业纸上圈出一个答案。
(汇报猜测的结果)
生:第1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2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10滴。
生:第3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4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5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10滴。
生:第6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师将学生猜测的结果输入课件上的表格中。)
师:一枚硬币究竟能容纳多少滴水昵?我们还得动手做一做。
师:观察水面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水面鼓起来了。
生2:我发现,水面鼓得像一个小馒头,水越滴得越多,小馒头鼓得越大,就像我们吹泡泡一样,最终超过了限度吹爆了,水就满出来了。
师:你的比喻真有趣。水滴得越多,表面就缩得越紧,这都是因为水的表面有张力。下面每组汇报一下动手做的结果吧。
生:第1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7滴。
生:第2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31滴。
生:第3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44滴。
生:第4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34滴。
生:第5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8滴。
生:第6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4滴。
(师将结果输入表格,算出平均数):平均31滴,接近几十滴?(30)你们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别怪自己猜得不准确,水.的表面张力实在是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属于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呢,例如:(课件出示)这种昆虫和这种小动物,因为有了水的表面张力支撑,才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行走。也正因为水有表面的张力,才形成一个个小露珠在草叶上欢快的滚动。
在这节课教师先用了在杯子里放铁钉的演示,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操作技巧与计数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在硬币上滴水的实验,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本次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参会老师普遍反映收获颇丰。记者认为,科学课要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要勇于放手让学生实践验证,要善于让学生质疑问题,及时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科学课的全过程中。
一、科学概念的初步认识——由强化外部刺激到注重内部需求
为了引入科学概念或让学生对它们形成初步印象,《导体与绝缘体》一开始就出示简单电路,《怎样搭配食物》让学生齐读课题,《纸旋翼》使用明晰的、配以讲解的视频导人,《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更是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生命的问题。”直奔主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建立与许多科学概念相关的认识基础。这与许多抽象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同。没有卡通小动物就开不了头,或是绕了很大的圈才切入主题,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简化导人,将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在充足的探究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发觉有趣或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得他们自愿参与这些活动,并不需要过多的与科学概念无关的外部刺激。
二、科学现象的解释——由表及“理”
科学就是用事实与证据说话,培养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意识。
《食物的消化》课上,执教者请学生当“专家”(班上掌握某种消化器官资料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学会有依据地释疑解难。有一个同学向“胃专家”提出问题:家长常常认为“边吃饭边喝太多的水会消化不良”,这是为什么?这是老师提供的材料所不能解释的,“胃专家”在缺少证据的情况没有回答,而是另外一组的同学因在课外书上阅读过相关资料作出了合理的解释:食物是靠胃液消化的,吃饭的时候喝太多的水会冲淡胃液。降低胃的消化能力。听课老师无一不露出会心的笑容,正是这孩子有理有据、理直气壮的回答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无论是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还是用实践活动的方式,都需要儿童进行有根据的猜测,而不是臆想。《怎榉搭配食物》让学生预测与猜想班上小“胖墩”喜爱吃的食物与小“豆芽”喜爱吃的食物。《纸旋翼》让学生通过放飞纸旋翼活动预测影响速度的因素,《地球之外有生命吗》让学生猜测哪个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这些展示课的课堂上,猜想与假设无处不在.老师们都力求让学生说出理由。
就连课后总结,也没有随意给出.而是基于数据的分析、活动的总结。如《纸旋翼》两次擦掉“?”得出:“纸旋翼下降速度与重量有关。重量越重,纸旋翼下降得越快。”和“纸旋翼下降速度与翼展的长短有关。翼展越短,纸旋翼下降得越快。”这两个结论,是学生经过反复实验得到的,正如课堂上老师所说“现在可痛快得把这个问号擦掉,因为这是我们实验的结果,谁也改变不了。”真的好一个水到渠成的痛快啊!
三、科学活动的组织——由教师统一安排到学生自主设计
详细的实验步骤、明确的实验要点、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统一还附加一些防止实验出现差池的温馨提示,这些曾一度就是我们一些科学实验活动的模范。而从这次的课中,则更多看到了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如《纸旋翼》这课中:……
师:每组的纸旋翼都飞起来了,也很漂亮。你观察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l:有的快,有的慢。
生2:有的刚开始快,后来慢。
生3:有的旋转方向不同。
师:也就是这些纸旋翼有快有慢,方向也有不同。
师:那纸旋翼下降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1:红色大一点重一点,下降就快一点;白色小一点轻一点,下降就慢一点。
师:也就是你认为与纸旋翼的重量有关是吗?
生1:是的。重的下降快,轻的下降慢。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与空气阻力有关。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2:翅膀大的受到空气阻力大,下降慢;翅膀小的受到空气阻力小,下降快。
师:翅膀也叫翼展,这位同学的意思下降的速度实际是与纸旋翼的什么有关?
生(齐):翼展。
师:怎样来验证纸旋翼翼展的长短与下降快慢的关系?
生:做两个纸旋翼比较一下。
师(一手拿红的一手白的):用这两个比较行吗?
生:不行,这两个重量不一样。
师:对,我们现在只比较翼展的长短,重量得一样。
师(拿两红的):这两个行吗?(行)那你们觉得翼展的差距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呢?生:差距大一些好,效果明显,方便比较。师:现在各小组动手做两个重量一样,翼展长度不同的纸旋翼。
师:都做好了,重量一样吗?(一样)接下来放飞有什么要求呢?
生:同时。
师:要想同时你认为一个人放好还是两个人放好呢?
‘
师:还有什么要求?
生:相同高度。
利用深度的师生对话,再现了一个微型的科学发现过程,从猜想到方法再到证据最后寻找更多的证据修正已有的解释。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点。在上一段对话中学生连“在比较实验中如何控制好变量”这一高难度问题都解决了,真可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应用到设 计
对于教学资源,不再停留在过去用好用足的标准上,而是对身边一切资源进行了开发与挖掘。如:《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课中丰富的音像资料,《心脏与血液循环》一课的自制学具,《怎样搭配食物》一课中迷你、全面、便于粘贴的食物卡片……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直观形象的科学世界,确保了学生的操作面,将抽象的内容个性化、具体化、熟悉化,使教学落到实处。而且在提供的实验材料上也很注重结构严密。如《纸旋翼》这课中:精致的不锈托盘中放有:剪刀一把、回形针若干、画好线的长方形纸条一张(有的组是白色的小一些而有的组是红色的大一些)和一个神秘信封。课前这些材料就摆放井然有序,这些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真可谓结构严密。孩子们面对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长方形纸条上的线条很好避免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排除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干扰。另外为了探究的层次性,神秘信封中还隐藏了部分后续材料,然后一一出来循序渐进地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当然,对于有几节课中的细节处理还有待商榷:
一、科学教师应该要讲究语言的科学。《心脏与脉搏》中老师说是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心脏,结果只是一个模型;《导体与绝缘体》中老师说水和盐水是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盐水怎么是水的不同状态呢?它只是掺了其它物质的水而已。
二、科学教师不打诳语。《食物的消化》咨询专家过程中,后来出现了许多如:“为什么胃会穿孔?”“为什么胃会下垂?”“为什么肠会套结?”等一些疑难杂症,估计是老师课前也没预料到的,当然也是课堂解决不了的。当时老师说了,课后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试问:这节课后你还会在这所学校吗?你真的会与这些孩子一起研究吗?其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位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一些资料、或咨询真正的专家解决。
三、科学课堂也要精细化。《纸的认识》其中的板书设计可谓大费苦心,贴了很多板书。浪费物资不谈,对于学生哪有老师亲自板书来的亲切。也许这位老师贴是为了后来移动方便一些,但现在的白板科技可以实现板书的随意移动与美化。还有设计纸的吸水性实验时,那两种方法欠妥。第一种方法让学生用滴管先在一张纸滴一滴水,再在另一张纸上滴一滴水,这是一个比较性实验如此操作变量是否太多了些?可用两个滴管同时滴一滴水就行了。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把两张纸条的一端同时放入水中,这种方法同时是可以了,但浸入水中的一端是多少呢?其实可效仿一下《神奇的水》先将两张纸条或多张纸条两端划好线,然后将一端沿线固定一个夹子上,再将另一端沿线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很方便观察比较。还有课结束让学生收拾干净桌面,这个想法很好。但每组用一个塑料袋,环保吗?能否用课桌上的结实度较好的纸制作一个纸袋收拾垃圾呢?这样既运用了今天所学知识,又渗透了环保的理念。
四、科学课堂上的实验可操作性要强。《神奇的水》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在杯子里放回形针,先要求每组把杯子里的水加满。什么叫“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来要求往杯子里加回形针,花了很长时间,在老师在喊“停”的时候还有好几组杯子里的水都没漫,甚至连水面凸出的效果也不明显。记得在2009年扬州小学科学录相课比赛中,有位老师也上了这节课。她对于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一杯水)师:大家看,这是一杯满满的水。如果再往里面放一根钉子会怎样?
生:满出来。
师:大家都认为水会满出来,对吗?我们来试一试吧!(演示往水里放入一根铁钉)水满出来了吗?
生(齐):没有。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想)那是因为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这里的水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种力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板书)
’
师:这杯水里还能继续放钉子吗?(能)那你们猜猜看,这杯水能放多少根钉子呢?
生1:我猜测能放2根。
生2:我猜测能放3根。
生3:我猜测能放5根。
师:我们放一放就知道了。我来放钉子,你们一起大声的数。
(师演示放钉子)生(齐数):2根、3根、4根、……、18根。
师:啊呀!水满出来了。说明水的表面虽然有张力,但张力也是有是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水就满出来了。我们刚才数多少根?生:18根。
师:好,我们就说这杯水可以装18根钉子。
生: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装17根钉子,因为老师放第18根钉子时。水已经满出来了。
师:你说的太对了,得用最后的根数减去1。应该是17根,你们之前猜对了吗?
生(摇头):没有。
2、一枚一元硬币可以容纳多少滴水?
师:没有猜对没关系,下面还有机会。(出示一元硬币)老师把它平放在桌上,用滴管在上面滴水。如果一直这么滴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水会满出来。
师:你能猜猜一枚一元硬币能容纳多少滴左右的水?(出示:20滴30滴40滴
50滴)小组里商量一下,在作业纸上圈出一个答案。
(汇报猜测的结果)
生:第1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2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10滴。
生:第3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4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生:第5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10滴。
生:第6组猜测的平均结果是:20滴。
(师将学生猜测的结果输入课件上的表格中。)
师:一枚硬币究竟能容纳多少滴水昵?我们还得动手做一做。
师:观察水面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水面鼓起来了。
生2:我发现,水面鼓得像一个小馒头,水越滴得越多,小馒头鼓得越大,就像我们吹泡泡一样,最终超过了限度吹爆了,水就满出来了。
师:你的比喻真有趣。水滴得越多,表面就缩得越紧,这都是因为水的表面有张力。下面每组汇报一下动手做的结果吧。
生:第1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7滴。
生:第2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31滴。
生:第3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44滴。
生:第4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34滴。
生:第5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8滴。
生:第6组动手做的平均结果是24滴。
(师将结果输入表格,算出平均数):平均31滴,接近几十滴?(30)你们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别怪自己猜得不准确,水.的表面张力实在是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属于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呢,例如:(课件出示)这种昆虫和这种小动物,因为有了水的表面张力支撑,才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行走。也正因为水有表面的张力,才形成一个个小露珠在草叶上欢快的滚动。
在这节课教师先用了在杯子里放铁钉的演示,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操作技巧与计数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在硬币上滴水的实验,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本次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参会老师普遍反映收获颇丰。记者认为,科学课要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要勇于放手让学生实践验证,要善于让学生质疑问题,及时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科学课的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