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应如何体现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古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文天祥宁死不屈的赤胆忠心,近有无数革命烈士毁家欲难,前赴后继,只为保家卫国。中华文明悠悠数千载,一脉相传,恒古千年不绝,中华民族能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着,就是因为我们的爱国主义,在我们国家危难关头,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那么,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呢?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与表现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爱国主义,有阶级的局限性。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从本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是跟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着的,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对外来侵略,又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权利和自由。
  二、爱国主义在如今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国家民主富强其中最重要的精神推动力便是爱国主义。建国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国外有以美国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的各方封锁,我国亟待提升国防实力。钱学森突破阻力回国投身科研事业,苏联违背信义撤走所有援华科学家,所有工作者还在努力研究核弹……千千万万投身于科研事业的工作者,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不被欺凌,奉献了他们不平凡的一生,这表示爱国主义最直接的最令人敬佩的表现。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明白,任何事物的进步都不能固步自封,所以我们要对外开放,对外学习。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当时被先进的外国武器所挨打是我们国人渐渐感觉我们中国有许多落后的地方,有许多不如人的地方,但同时也有固执己见的顽固者,对于文化,对于习俗等等,我们有过算盘复古论,还有全盘西化论,更有中体西用论。中国近代的衰落在面对外来的先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国人慢慢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所以当我们在精神的自我建树还没做好又马上面临对外开放的外来文化与事物的冲击,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国民迷失在外来文化的浪潮中。
  著名的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鳞曾在青年网络公开课里讲过,我们要警惕西方的文化殖民、精神殖民。为什么要警惕,因为文化对我们人类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作用发生后可以显现在各个方面。它逐渐摧垮我们中华民族,进而摧垮我们中国。
  三、和平年代我们的爱国主义应如何体现
  诚然,随着我们国人对传统文化,对自身文明的坚守和发扬光大意识的觉醒,我们还是很欣慰地看到大家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但是,我们的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却出了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变量,而糅杂着多种价值观、情感诉求和行为表现。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沙茨和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的斯托布等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发现爱国主义可以分为盲目的爱国主义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两种。这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接纳对国家的批评。前者强调对国家坚定不移的忠诚。他们的理念是:“不管我的国家是对是错,我都会支持它。”而后者尽管同样积极支持国家,但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我反对美国的一些政策,因为我关心我的国家并且希望改善它。”这两类爱国主义都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盲目的爱国主义还要更强烈一些),但两者在涉及政治的认识和行为上却有着较大的分野。盲目的爱国主义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信息选择性。由于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于国家颇多微词,盲目的爱国主义倾向于回避它们。面对同时呈现的亲美和反美的文章标题,他们更愿意阅读前者,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没有这种差别。而且,盲目爱国主义者更加认可符号化和情感性的爱国行为。如上所言,其实在我们中国,也同样能见到这两种人,可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前一种人。他们自以为很爱国,却对自己国家的执政党加以否定,然而他们的认知来源都是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他们更多的是坐井观天,从未有过更多地对外实地考察过。
  所以作为即将接过祖国未来建设重担的青年们,我们需要以更理性的态度去传承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期间最重要的便是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西方对我的精神文化殖民,我们要警惕。对于这个问题,郑若鳞先生曾说,应对西方的精神殖民,我们需要在精神上构建我们的精神长城。一是要对一切事物要具有怀疑精神,二是塑造民族自尊的自我意识。战争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早已忘记了英雄的存在,不仅如此,还贬低英雄抹黑英雄。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面对千千万万历史长河中为我们国家而奉献牺牲的英雄们,我们更因该去尊敬。面对过去,我们因该继承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面对未来,我们青年自身更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水平,只有二者合二为一,我们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担。在这过程中也就继承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们需要也要理性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其他文献
摘 要: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在人类语言里,有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颜色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限定词,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可能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也可能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对颜色词的误用,
期刊
《论语》指的是孔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余众多国家。  从小我们便在《论语》的伦理道德中长大,我们深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深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深知: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我们
期刊
摘 要:习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语言的精华。本文主要研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功能对等理论下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并结合实例研究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对人类而言,动物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动物习语;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技巧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由美国语言学家、翻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玉米螟的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对防治方法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玉米螟防治的人群带来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农业种植;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是农业种植中的常见害虫之一,对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而且因为其扩散能力相对较强,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扩散,进而影响到种植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玉米螟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一、玉米螟习性分析  玉米螟会经历四个虫态,即卵、幼
期刊
摘 要:翻译译本赏析是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提升翻译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力和翻译水平,本文以祝庆英《简爱》的译本为例,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译本中的经典选段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在翻译赏析和翻译能力上有所精进。  关键词:《简爱》;功能对等;译本赏析  1.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
期刊
随着新型肺炎疫情的蔓延,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各产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会展业是典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既是生产型的服务,也涉及消费型的服务,而且会展特点在于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会展活动积聚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平台特点,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公共识别度。国际性的大展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就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公众识别度和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正因为如此,它对突发公共事
期刊
摘要: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国家前进的重要基石。而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区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单位,在治理上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个拥有完善的治理体系的社区,可以起到推动国家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或治理体系过于单一化,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将社区治理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步。尤其是近年来
期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
期刊
摘 要:在魏晋时期,儒学的衰退,玄学的兴起,随着新的思想形态的产生,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审美形态的生发,视觉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正如美术史家巫鸿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视觉不是单一的物象形态描绘与观察,对于视觉特性的考量往往需要关注于其所处历史、文化等更深层面的语境意义,所以本文将通过对于魏晋玄学的梳理,去探究与论述在视觉艺术之中,主体“自觉”审美形态的生成逻辑。  关键词:玄学;审美自觉;视觉文化;
期刊
每一种国学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正如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征途。何谓之经典?是在历史潮流中得以脱颖而出的文学精品,是蒂姆·洛特所认为的“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还是鲁思·伦德尔群提出的经典必须是完全自出机杼的作品?或许,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解释,也不必将之置于遥不可及的高度,對我们而言,经典,就是作家在日夜间辗转沉淀下来的思想结晶。在翻开那一页页充溢着书香的纸张时,有幸翻阅的人既能在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