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本语用训练“三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k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和表达规律,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让他们通过语用实践来使自己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说明文,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存在偏离“语用”的现象。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路径”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一、在初读中感知说明文表达方式
  在开展以语用为基础的说明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然后基于“语用”这一维度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思考该说明文是怎样基于说明内容展开具体表达的。这样,在学生的探究之下也就发现了课文里面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一位教师通过初读来让学生对要点进行罗列:作者在文章中基于丰富矿产、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拓展空间这五个方面说明了在21世纪海洋是人类的希望,这便是分类说明方法。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何会这样来进行构思呢?这和作者使用的素材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对两则素材进行了补充:一是和海洋洋流相关的一些知识,二是关于适量吃鱼对冠心病的治疗是有帮助的。在两则素材里面,哪一则和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更相符呢?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作答,而是先让学生基于五个方面来对课文进行感知,通过感知发现,课文在描写这五个方面时均是先对现代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困境进行描写,然后再对海洋能够被用来解决困境的方法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海洋的作用体现了出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教师让学生在此时阅读拓展材料,学生就能够发现第二则素材和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联系更密切,它能够很好地突出海洋资源的价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说明方法的教学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课文的描写方法来展开仿写,利用第二则素材展开实践练笔,进而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细读中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
  在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它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文章里面总会有很多语言表达上的亮点值得读者去欣赏和品味。所以,教师在开展说明文教学时,要对文本语言上的亮点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读,进而让学生对语言进行学习、积累和运用。
  例如,《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的四字词语,通过这些四字词语把兵马俑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精妙的语言、对仗的句式、精彩的想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当时雄兵百万的宏伟场面。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诵读,通过诵读来对语言进行品析,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积累。为了让表达更加精准,状物类说明文通常会使用修饰性的副词来进行描述。再如,《麋鹿》这篇文章在对麋鹿的传奇经历进行描述时,用了“逐渐”“几乎”“估计”“至今”等这些词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掉这些词,然后再进行对比,进而让他们领略到这些词语的作用。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深入辨析,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有了准确的感知。
  可见,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品味,体验到说明文与记叙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点,从而达到对比阅读的目的。
  三、在仿写中迁移说明文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引导学生基于教材里面的说明文来展开仿写练习,做到迁移运用,从而使他们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当然,仿写并不代表着机械的照搬,而是基于教学要求让学生适当地进行仿写,进而将说明文教学的趣味凸现出来。
  例如,《莫高窟》一文的第3自然段对壁画的描写使用了“总—分—总”的方法,详细描写了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为了将莫高窟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表现出来,第4自然段又通过略写的方式来对莫高窟的其他藏品进行了描写,如经卷、文书、帛画、铜像等。因此,教师在对这一课展开教学时,可以将莫高窟的壁画描写作为例子,来让学生选取一种藏品展开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加进来。如此一来,通过文本范例的引导,学生对铜像、帛画、文书、经卷等都产生神秘的色彩。通過想象仿写,不但让文本内容得到了丰富,还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能够发现,教师在开展说明文教学时,要基于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仿写训练。如此教学,不但可以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进而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在教材中,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体裁,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丰富素材,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当然,也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找到语用教学的切入点,让语用教学发挥真正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展开更好的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大山里雨一直下个不停。  动物也和人一样,下雨天不喜欢外出。  小刺猬已经在家里待了好多天了。  “哎呦,肚子好饿啊!”  小刺猬趁着雨点变小,准备出门找吃的了。  “下雨天应该会有蚯蚂出来活动吧!”虽然小刺猬是杂食动物,可他这时想吃点荤菜——蚯蚓饱饱肚子。可他一条蚯蚓也没找到。  “呦,讨厌的家伙,是你全吃了!”  原来挖地高手小鼹鼠在到处拱地,寻找蚯蚓。小刺猬生气了,他把身子蜷缩成一团,竖起刺
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发行模式让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对此教育部组织了以温儒敏教授为总主编的专家团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重编,于是有了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为“统编本”)。2016年新学年“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正式在一年级新生中使用,并将逐步替换旧教材,拟于2019新学年各年级统换。这就出现了一个新旧教材并用的过渡期。但是,新旧教材的区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怎样教学才能为他们高年级写好作文奠定基础呢?我以为,句群训练是个有效的抓手。我们所说的句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它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等五级语言单位中最大一级的单位。构成一个句群的条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在表意上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晰的表述中心。句群是构成文章段与篇的基础。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融合语法、修辞、表达以及逻辑思维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是一
现在许多的阅读教学,多是学生、文本和教师的对话,注重学生的朗读、思考和口语表达,而属于习作课上的书面表达练习,很少或几乎不出现在阅读课堂中。就这样,读和写被孤立起来进行教学。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习作练习,很明显给予学生练笔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平时忽略写法指导,那就会导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完全脱节。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有部分学生对习作却“敬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采取体验式阅读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现代人才培养的改变,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对体验式阅读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体验式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的体验学习低效。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教师以串讲为主的形式改变为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表演,在角色转换中体验  喜欢模仿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让二年级的学生接受最初的关于完满人生的哲学启蒙教育,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在揠苗助长?然而,当你听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接近哲学世界的时候,你会像我一样惊叹:原来哲学的启蒙可以这样有趣,这样无痕,这样引人深思……  在人间最美四月天的义乌,在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的舞台上,江苏省海门市文化语言研究所的祝禧老师用《圆圆的世界》告诉我: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是离哲学最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利用好微课资源呢?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植入微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沿着文本生发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在执教语文课前,要先潜心研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
尽管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精心预设,但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意外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利用意外狀况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巧妙引导,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说理文,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在遇到压力时,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妥协。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却遇到了“意外”——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朗读指导,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知晓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得法,学生往往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阶段,无法真正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笔者以《春联》一课为例,通过对朗读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真正达到“抑扬顿挫”,继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层次:在朗读中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怎样朗读才算“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先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