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现任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编室主任 ,四川省文联全委会委員,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多次担任四川省内各重大文艺晚会音乐总监及声乐大赛评委。
1988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姚以让教授、高为杰教授学习作曲及作曲理论。代表作品有:歌曲《雪雁》《蜀道》(合作)《美好新家园》《嘉陵江我的母亲河》《又见长江》《山那边》《采花新曲》《天梯》《村口》《心上的风筝》《雪山我的风景》《颂文昌》等 ;大型舞剧音乐《远山的花朵》;大型木偶剧音乐《彩蝶的神话》;舞蹈音乐《川江女人》《旧事女人》《四川茶馆》《五月的天堂》《川北民坊》《银塑》等;器乐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雨巷》、人声与管弦乐《混沌初开》、交响序曲《丰碑》等。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入选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文联“荷花奖”音乐创作银奖;中国音协“艺术歌曲作品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作曲奖等多项国家及省级大奖。
2002年出版个人音乐作品专著《山那边——彭涛歌曲选》及《雪雁》《天梯》《翠云廊》《颂文昌》《雨巷》《山歌再起》《舞之魂——彭涛舞蹈音乐精品集》等歌曲、器乐、舞蹈音乐专辑唱片共15张。
201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向作曲家彭涛授予了“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的荣誉证书。同年,在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唱响四川——百姓喜爱的歌”活动中,由彭涛作曲的歌曲《雪雁》《四川泡菜》《村口》等均获奖。在2017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中,由他作曲的舞蹈音乐《走雨》获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作曲奖。“优秀专家称号”和各种获奖证书纷至而来,是实至名归还是另有端倪,笔者就此探实。
扬巴山风 弘蜀水韵
彭涛出生在嘉陵江边的川北重镇南充,他的双亲都在当地川剧团工作,其父是知名的上手琴师和作曲家,母亲是一名演员,可以说他是听着嘉陵江号子和川剧锣鼓及唱腔长大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更是深刻,他见识过父亲挥棍指挥乐队的风采和拉上手胡琴的神韵,领略过父亲写完论文或歌曲时的悠然自得,目睹过父亲在三更灯火五更鸡鸣时奋笔疾书谱写戏曲时的兴奋情景,这些在不知不觉间为彭涛铸就了长大也要当作曲家的理想。后来,当他真的走上专业作曲道路后,儿时的家乡情景都扑面而来,唤醒记忆,激发灵感,顺理成章地谱写了《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嘉陵江号子》《美丽南充 我的故乡》等歌曲,以及《桑园滴翠》《江边蚕簸》《川北民坊》和用川戏锣鼓和弹戏音调谱写的《四川茶馆》等舞蹈音乐。这些都是儿时潜移默化的积累之因,以所修之功力而结出的果。
彭涛常说:“连生养自己的地方都不爱的人,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如何枝繁叶茂?谈何爱国?”因此,他的故乡情怀与爱国热情大量倾注在唱巴山蜀水,歌巴蜀人文上面。如歌曲《梦中的峨眉》《喊一声我的华蓥山》《九寨仙境》《蜀道》《羌江水长流》《情满小金》《天下四川人》《四川姑娘》《放歌华蓥山》《采花新曲》 《锦绣东坡》《梨花姑娘》,舞蹈音乐《峨眉山月》《川江女人》《三星堆》《摩梭情》《打酥油茶的姑娘》以及以《康定情歌》为主题而写的《依恋》等,这些都是巴蜀风韵的上乘之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彭涛一家尽其所能赈灾救灾自不必说,作为作曲家的彭涛还亲临重灾区先后谱写了《生命的旋律》《五月的天堂》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我心坚强》《美好新家园》《感恩亲人》以及交响音乐会《生命》中的女高音独唱《五月的红樱桃》等作品。他用手中的笔讴歌了中华民族上下一心,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联想出招 审美重情
音乐较之其它艺术门类,尤以抒情见长。因而,它常常被其它艺术门类引用、通融,如舞蹈、文学、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以达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而音乐作品本身,则更注重情感的审美功能。
在创作时,彭涛往往从审美的多个角度引发联想,激发灵感,从而制定方案,选择用何招数,达到最佳的预想效果。舞蹈音乐《旧事女人》就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例。乐曲开始的洞箫独奏,其音乐凄楚、忧伤,尤其是乐句尾音那用泣声吹奏的下滑音,使忧伤之情更加夸张,显得格外凄凉。之后的二胡独奏与女声独唱相交织的主题再现和紧随其后的经转调处理的洞箫独奏与女声齐唱交替再现主题,显然是从审美的多个角度所作的多种变化处理。中段由打击乐过渡、转速,节奏的多变与音响的堆砌,代替了前面的旋律主题,好似女人内心中激烈斗争的翻滚煎熬。紧接用合唱唱出的主题,由于音色与力度的变化,使原主题的凄苦属性有了几分光明的感觉。尾随其后的埙独奏与女声的交替再现主题,使初见光明的感觉又回到了原来,预示旧事女人的命运仍然凄苦。人物的音乐形象集中、鲜明,没有冗长而多余的笔墨。
具体谱曲时,认真分析歌词所提供的意境与内涵固然重要,但更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展开联想,如果只按歌词的段落与文字顺序谱曲,多半不会出彩。歌曲要叫好,一定要在歌词规定的情景范围内展开联想。彭涛在这一方面就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1.联想在曲首发挥作用
女声独唱《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柳堤作词),歌词只有8句,按常规处理,用起承转合式单乐段加反复再加结束句即可。彭涛却另辟蹊径,一开始即让独唱者在高音区以自由节奏的放腔:“喊一声嘉陵江我的母亲河”。这一腔既体现了歌词字面意义的“喊”,又唱出了嘉陵江的风情,犹如嘉陵江号子的领腔,高亢激越。之后两声部深情的伴唱以无字歌“啊”腔形式,气势磅礴,优美抒情,由高到低、似水泻千里,把对嘉陵江母亲河的情爱抒发得酣畅淋漓,经两次情感的渲染后才上板按歌词顺序演唱。
歌曲要有新意,有亮点,这是曲作家所追求的。歌曲《雪山 我的风景》(仲豪李兵作词)却把亮点摆在了引子的衬字上,犹如戏曲的马门腔,“一腔定太平”,一下就把听众抓住了。此歌原词本没有“呀啦哩嗦”,是彭涛后来在创作过程中,受情绪推动而加上去的。旋律中闰音在强拍长音上的突然出现,给人异常新颖的离调感觉,对比非常强烈,让人通过听觉幻化出雪山上金光万道的内心画面,艺术效果极好。 2.联想在曲中发挥作用
通俗男声组合唱《蜀道》(与朱嘉琪合作 余启翔作词),由童谣朗诵开頭已觉新颖,歌唱进入B段时,那在两声部旋律上面飘扬的d3男高音更绝妙。当高音从8拍吼喊的尾音上下滑,一种古朴、幽深、苍凉之气直袭心扉,伴随两声部旋律而来的唱词:“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加重了这种坠深渊攀危崖,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3.联想在曲尾发挥作用
女声独唱《雪雁》(余启翔作词),本是一首单乐段歌曲。曲作者感到末句歌词的歌唱意犹未尽,因而采用扩充的手法,增加衬字“索呀拉啊”,将衬字腔放宽了16拍,把对远去的雪雁那长长的思念予以延伸,把相思之情抒发到了极致,造成一种话虽完情不尽、藕虽断丝还连之感,尔后再重唱末句歌词的曲调,并使其终止在主音上,求得了圆满结束。
艺术创作离不开联想,音乐创作尤其要发挥联想的作用。联想要依靠经验和阅历的积累,要靠感知和悟性,还要靠审美的多角度思维。彭涛几者兼备,因而能把“联想”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
追求执著 更上一层
彭涛从事音乐创作三十多年,不见异思迁,不因苦而弃,常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他却努力进取,乐在其中。1996年,彭涛为舞剧《远山的花朵》作曲时,妻子田红已有八个月身孕。彭涛深感任务重,时间紧,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始终沉浸在创作中,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实在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一个盹。田红看着丈夫眼圈黑了,人也瘦了,忧心如焚,对丈夫不能照顾自己不仅毫无怨言,还挺着肚子为彭涛做饭洗衣。做好的饭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田红还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干扰丈夫的思路。那时她是四川省舞蹈学校的钢琴伴舞老师,深知音乐创作的艰辛。田红在医院等待分娩时,《远山的花朵》正进入录音合成阶段,彭涛早上进棚,直到深夜才能抽身匆匆赶去医院看望妻儿。田红以疲乏而深情的眼神看着丈夫说:“我们生了双胞胎,一个是刚出生的小儿子,另一个是《远山的花朵》。”话语中没有责备,只有体谅和理解。
《远山的花朵》正像初生的孩子一样,纯真、质朴、清新、人见人爱。它在北京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就赢得满堂彩。不仅荣获全国儿童剧调演第一名,同时还荣获编剧、音乐等七个单项奖。指挥家卞祖善握住彭涛的手说:“你写的这个音乐我十分喜欢,音乐清新,和声单纯,旋律也很美,充分展现了失学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希望这个音乐能保存下来。”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的副院长作曲家刘廷禹也给予了《远山的花朵》高度评价,认为彭涛配器精湛,旋律优美,尤其对雨花、老师、母亲的音乐主题形象定位准确,既有鲜明的四川地域风格,又运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巧。
彭涛自1988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即分配到四川省歌剧舞剧院专职作曲,后升任创编室主任。20多年来,不管社会有多大变化,他坚持音乐创作,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迄今,已谱写作品达1000多件,先后出版了《山那边——彭涛歌曲选》歌曲专辑,《舞之魂》等5集舞蹈音乐CD精选集,《雪雁》等10集歌曲CD精选集,《远山的花朵》舞剧CD专辑等,共16张光盘和1本歌谱书,收选作品300多首(部)。其中,多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荷花奖”及四川省内的各种奖,奖项多达40多项,可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硕果累累。他多次担任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文联、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各种重大文艺晚会的音乐总监及声乐大赛评委。这对一个在地方上工作的音乐工作者而言,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似乎可以心满意足了。可彭涛却另有打算,他想加强理论修养,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理论角度予以升华,希望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再者是希望能有机会加入大歌剧与交响乐作品的创作,他想在更宽、更大的领域有所作为。他在北京录制完成的管弦乐序曲《丰碑》,正是他向交响乐创作再次发起的冲锋,其步伐豪迈而坚定。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彭涛甘于寂寞、潜心创作,执著追求,矢志不渝。其情可嘉,其志当彰。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践行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乐涛风潮》,让巴蜀音乐走得更远,影响更大。《乐涛风潮》于2015年3月面世,这是由他和张季次、彭潮溢共同发起创办的,彭涛任法人、总监,彭潮溢任主编,张季次任主任。《乐涛风潮》致力于蜀风作曲家的作品赏析,四川省音乐家人物介绍,积极推动巴蜀风韵的创作评论及理论研究。无论何宗何派,不管哪个“山头”,都要团结一致,塑造音乐川军品牌。两年半来《乐涛风潮》共群发了69期,共计390多首(篇)作品,展示词、曲作者,演唱(奏)者及撰文者约600人次。文章的点击阅读率、点赞率都很可观,传播范围现已遍及包括港、台、澳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并辐射了42个国家和地区,获业界与社会广泛肯定和赞扬。尽管形式大好,成绩喜人,但终归是民办,经费靠自筹,彭涛现已自掏腰包两万余元,强力苦撑着《乐涛风潮》的运转。可谓是“艺术情怀,高尚无私”!
巴蜀历来出艺术人才,愿正当盛年的彭涛,不以现有的成绩为限,百尺竿头往上走,山外山,天外天,把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之路走得更远更宽更高!
1988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姚以让教授、高为杰教授学习作曲及作曲理论。代表作品有:歌曲《雪雁》《蜀道》(合作)《美好新家园》《嘉陵江我的母亲河》《又见长江》《山那边》《采花新曲》《天梯》《村口》《心上的风筝》《雪山我的风景》《颂文昌》等 ;大型舞剧音乐《远山的花朵》;大型木偶剧音乐《彩蝶的神话》;舞蹈音乐《川江女人》《旧事女人》《四川茶馆》《五月的天堂》《川北民坊》《银塑》等;器乐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雨巷》、人声与管弦乐《混沌初开》、交响序曲《丰碑》等。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入选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文联“荷花奖”音乐创作银奖;中国音协“艺术歌曲作品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作曲奖等多项国家及省级大奖。
2002年出版个人音乐作品专著《山那边——彭涛歌曲选》及《雪雁》《天梯》《翠云廊》《颂文昌》《雨巷》《山歌再起》《舞之魂——彭涛舞蹈音乐精品集》等歌曲、器乐、舞蹈音乐专辑唱片共15张。
201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向作曲家彭涛授予了“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的荣誉证书。同年,在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唱响四川——百姓喜爱的歌”活动中,由彭涛作曲的歌曲《雪雁》《四川泡菜》《村口》等均获奖。在2017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中,由他作曲的舞蹈音乐《走雨》获四川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作曲奖。“优秀专家称号”和各种获奖证书纷至而来,是实至名归还是另有端倪,笔者就此探实。
扬巴山风 弘蜀水韵
彭涛出生在嘉陵江边的川北重镇南充,他的双亲都在当地川剧团工作,其父是知名的上手琴师和作曲家,母亲是一名演员,可以说他是听着嘉陵江号子和川剧锣鼓及唱腔长大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更是深刻,他见识过父亲挥棍指挥乐队的风采和拉上手胡琴的神韵,领略过父亲写完论文或歌曲时的悠然自得,目睹过父亲在三更灯火五更鸡鸣时奋笔疾书谱写戏曲时的兴奋情景,这些在不知不觉间为彭涛铸就了长大也要当作曲家的理想。后来,当他真的走上专业作曲道路后,儿时的家乡情景都扑面而来,唤醒记忆,激发灵感,顺理成章地谱写了《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嘉陵江号子》《美丽南充 我的故乡》等歌曲,以及《桑园滴翠》《江边蚕簸》《川北民坊》和用川戏锣鼓和弹戏音调谱写的《四川茶馆》等舞蹈音乐。这些都是儿时潜移默化的积累之因,以所修之功力而结出的果。
彭涛常说:“连生养自己的地方都不爱的人,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如何枝繁叶茂?谈何爱国?”因此,他的故乡情怀与爱国热情大量倾注在唱巴山蜀水,歌巴蜀人文上面。如歌曲《梦中的峨眉》《喊一声我的华蓥山》《九寨仙境》《蜀道》《羌江水长流》《情满小金》《天下四川人》《四川姑娘》《放歌华蓥山》《采花新曲》 《锦绣东坡》《梨花姑娘》,舞蹈音乐《峨眉山月》《川江女人》《三星堆》《摩梭情》《打酥油茶的姑娘》以及以《康定情歌》为主题而写的《依恋》等,这些都是巴蜀风韵的上乘之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彭涛一家尽其所能赈灾救灾自不必说,作为作曲家的彭涛还亲临重灾区先后谱写了《生命的旋律》《五月的天堂》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我心坚强》《美好新家园》《感恩亲人》以及交响音乐会《生命》中的女高音独唱《五月的红樱桃》等作品。他用手中的笔讴歌了中华民族上下一心,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勇气。
联想出招 审美重情
音乐较之其它艺术门类,尤以抒情见长。因而,它常常被其它艺术门类引用、通融,如舞蹈、文学、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以达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而音乐作品本身,则更注重情感的审美功能。
在创作时,彭涛往往从审美的多个角度引发联想,激发灵感,从而制定方案,选择用何招数,达到最佳的预想效果。舞蹈音乐《旧事女人》就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例。乐曲开始的洞箫独奏,其音乐凄楚、忧伤,尤其是乐句尾音那用泣声吹奏的下滑音,使忧伤之情更加夸张,显得格外凄凉。之后的二胡独奏与女声独唱相交织的主题再现和紧随其后的经转调处理的洞箫独奏与女声齐唱交替再现主题,显然是从审美的多个角度所作的多种变化处理。中段由打击乐过渡、转速,节奏的多变与音响的堆砌,代替了前面的旋律主题,好似女人内心中激烈斗争的翻滚煎熬。紧接用合唱唱出的主题,由于音色与力度的变化,使原主题的凄苦属性有了几分光明的感觉。尾随其后的埙独奏与女声的交替再现主题,使初见光明的感觉又回到了原来,预示旧事女人的命运仍然凄苦。人物的音乐形象集中、鲜明,没有冗长而多余的笔墨。
具体谱曲时,认真分析歌词所提供的意境与内涵固然重要,但更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展开联想,如果只按歌词的段落与文字顺序谱曲,多半不会出彩。歌曲要叫好,一定要在歌词规定的情景范围内展开联想。彭涛在这一方面就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1.联想在曲首发挥作用
女声独唱《嘉陵江 我的母亲河》(柳堤作词),歌词只有8句,按常规处理,用起承转合式单乐段加反复再加结束句即可。彭涛却另辟蹊径,一开始即让独唱者在高音区以自由节奏的放腔:“喊一声嘉陵江我的母亲河”。这一腔既体现了歌词字面意义的“喊”,又唱出了嘉陵江的风情,犹如嘉陵江号子的领腔,高亢激越。之后两声部深情的伴唱以无字歌“啊”腔形式,气势磅礴,优美抒情,由高到低、似水泻千里,把对嘉陵江母亲河的情爱抒发得酣畅淋漓,经两次情感的渲染后才上板按歌词顺序演唱。
歌曲要有新意,有亮点,这是曲作家所追求的。歌曲《雪山 我的风景》(仲豪李兵作词)却把亮点摆在了引子的衬字上,犹如戏曲的马门腔,“一腔定太平”,一下就把听众抓住了。此歌原词本没有“呀啦哩嗦”,是彭涛后来在创作过程中,受情绪推动而加上去的。旋律中闰音在强拍长音上的突然出现,给人异常新颖的离调感觉,对比非常强烈,让人通过听觉幻化出雪山上金光万道的内心画面,艺术效果极好。 2.联想在曲中发挥作用
通俗男声组合唱《蜀道》(与朱嘉琪合作 余启翔作词),由童谣朗诵开頭已觉新颖,歌唱进入B段时,那在两声部旋律上面飘扬的d3男高音更绝妙。当高音从8拍吼喊的尾音上下滑,一种古朴、幽深、苍凉之气直袭心扉,伴随两声部旋律而来的唱词:“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加重了这种坠深渊攀危崖,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3.联想在曲尾发挥作用
女声独唱《雪雁》(余启翔作词),本是一首单乐段歌曲。曲作者感到末句歌词的歌唱意犹未尽,因而采用扩充的手法,增加衬字“索呀拉啊”,将衬字腔放宽了16拍,把对远去的雪雁那长长的思念予以延伸,把相思之情抒发到了极致,造成一种话虽完情不尽、藕虽断丝还连之感,尔后再重唱末句歌词的曲调,并使其终止在主音上,求得了圆满结束。
艺术创作离不开联想,音乐创作尤其要发挥联想的作用。联想要依靠经验和阅历的积累,要靠感知和悟性,还要靠审美的多角度思维。彭涛几者兼备,因而能把“联想”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
追求执著 更上一层
彭涛从事音乐创作三十多年,不见异思迁,不因苦而弃,常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他却努力进取,乐在其中。1996年,彭涛为舞剧《远山的花朵》作曲时,妻子田红已有八个月身孕。彭涛深感任务重,时间紧,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始终沉浸在创作中,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实在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一个盹。田红看着丈夫眼圈黑了,人也瘦了,忧心如焚,对丈夫不能照顾自己不仅毫无怨言,还挺着肚子为彭涛做饭洗衣。做好的饭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田红还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干扰丈夫的思路。那时她是四川省舞蹈学校的钢琴伴舞老师,深知音乐创作的艰辛。田红在医院等待分娩时,《远山的花朵》正进入录音合成阶段,彭涛早上进棚,直到深夜才能抽身匆匆赶去医院看望妻儿。田红以疲乏而深情的眼神看着丈夫说:“我们生了双胞胎,一个是刚出生的小儿子,另一个是《远山的花朵》。”话语中没有责备,只有体谅和理解。
《远山的花朵》正像初生的孩子一样,纯真、质朴、清新、人见人爱。它在北京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就赢得满堂彩。不仅荣获全国儿童剧调演第一名,同时还荣获编剧、音乐等七个单项奖。指挥家卞祖善握住彭涛的手说:“你写的这个音乐我十分喜欢,音乐清新,和声单纯,旋律也很美,充分展现了失学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希望这个音乐能保存下来。”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的副院长作曲家刘廷禹也给予了《远山的花朵》高度评价,认为彭涛配器精湛,旋律优美,尤其对雨花、老师、母亲的音乐主题形象定位准确,既有鲜明的四川地域风格,又运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巧。
彭涛自1988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即分配到四川省歌剧舞剧院专职作曲,后升任创编室主任。20多年来,不管社会有多大变化,他坚持音乐创作,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迄今,已谱写作品达1000多件,先后出版了《山那边——彭涛歌曲选》歌曲专辑,《舞之魂》等5集舞蹈音乐CD精选集,《雪雁》等10集歌曲CD精选集,《远山的花朵》舞剧CD专辑等,共16张光盘和1本歌谱书,收选作品300多首(部)。其中,多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荷花奖”及四川省内的各种奖,奖项多达40多项,可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硕果累累。他多次担任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文联、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各种重大文艺晚会的音乐总监及声乐大赛评委。这对一个在地方上工作的音乐工作者而言,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似乎可以心满意足了。可彭涛却另有打算,他想加强理论修养,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理论角度予以升华,希望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再者是希望能有机会加入大歌剧与交响乐作品的创作,他想在更宽、更大的领域有所作为。他在北京录制完成的管弦乐序曲《丰碑》,正是他向交响乐创作再次发起的冲锋,其步伐豪迈而坚定。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彭涛甘于寂寞、潜心创作,执著追求,矢志不渝。其情可嘉,其志当彰。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践行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乐涛风潮》,让巴蜀音乐走得更远,影响更大。《乐涛风潮》于2015年3月面世,这是由他和张季次、彭潮溢共同发起创办的,彭涛任法人、总监,彭潮溢任主编,张季次任主任。《乐涛风潮》致力于蜀风作曲家的作品赏析,四川省音乐家人物介绍,积极推动巴蜀风韵的创作评论及理论研究。无论何宗何派,不管哪个“山头”,都要团结一致,塑造音乐川军品牌。两年半来《乐涛风潮》共群发了69期,共计390多首(篇)作品,展示词、曲作者,演唱(奏)者及撰文者约600人次。文章的点击阅读率、点赞率都很可观,传播范围现已遍及包括港、台、澳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并辐射了42个国家和地区,获业界与社会广泛肯定和赞扬。尽管形式大好,成绩喜人,但终归是民办,经费靠自筹,彭涛现已自掏腰包两万余元,强力苦撑着《乐涛风潮》的运转。可谓是“艺术情怀,高尚无私”!
巴蜀历来出艺术人才,愿正当盛年的彭涛,不以现有的成绩为限,百尺竿头往上走,山外山,天外天,把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之路走得更远更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