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unm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建构主体性教育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四个统筹”,构筑全方位育人格局;整合资源,建立联动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主体性教育模式 联动育人
  [作者简介]张海娟(1983- ),女,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淮安 223001)刘晓军(1979- ),男,安徽枞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1-0079-06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相比,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期阶段,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笔者选择了淮安市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座谈和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兼顾不同性别、籍贯、年级、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问卷3789份,回收率94.73%,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568份,有效率94.17%,最后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状况趋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要作用认识仍然不足
  随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相关理念已日渐被大学生所熟知与接受,但覆盖面仍不够全面,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的认识依然比较模糊,甚至并未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关于“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吗”,33.8%的学生回答“不知道”,36.7%的学生回答“了解一些,但不具体”;关于“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职业生涯规划”,61.32%的学生回答“职业生涯规划课”,15.23%的学生回答“同学介绍”;关于“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设计吗”,39.45%的学生回答“没有”,22.56%的学生回答说“已经制定了严格计划,并照计划执行”;关于“您知道职業生涯规划测评工具吗”,59.2%的学生回答“知道”,40.8%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二)个体自我认知仍然模糊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年龄较为成熟,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尤其是自我认识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仍然模糊。比如,访谈中一名大学生面对企业的招聘方,抛出的问题竟然是“你看我适合干什么”;关于“您认为自己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相符吗”,56.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关于“您了解您的兴趣吗”,42.56%的学生回答“不了解”或“不确定”;关于“您通过何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个性”,64.52%的学生回答“自我认识”,23.36%的学生则回答“他人评价”;关于“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吗”,72.28%的学生回答“了解”,27.72%的学生回答“不了解”。
  (三)职业理念培养仍然困难
  由于学生中学时期的阅历、信息量掌握等方面的不足,高考专业填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职业发展理念培养带来了前置障碍。比如,关于“您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18.35%的学生回答“不了解”,35.48%的学生回答“很有前途”;关于“您选择现在专业的依据是什么”,12.81%的学生回答“听别人说好”,25.62%的学生回答“估计还可以”,仅38.32%的同学回答“适合自己”;关于“您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位”,45.28%的学生回答“有,但不明确”,14.78%的学生回答“没有”。关于“您是否喜欢目前所读专业”,19.64%的学生回答“不喜欢”,10.84%的学生回答“无所谓”。
  (四)教育认可程度仍然不高
  目前,由于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载体不丰富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欠佳,学生参与度低、认可度不高。比如,关于“您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吗”,15.62%的学生回答“不满意”,18.92%的学生回答“一般”;关于“您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一般有哪些”,80.96%的学生回答“课堂讲授”,11.67%的学生回答“社会调查”,10.69%的学生回答“实习或见习”;关于“面对走向社会的压力,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50.72%的学生回答“职业生涯指导”,49.28%的学生回答或是“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或是“企业信息和择才标准”,或是“就业政策与形势指导”;关于“您认为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如何”,40.28%的学生回答“很好,受益匪浅 ”,15.96%的学生回答“完全没有效果”。
  (五)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化、专职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较少,甚至没有。比如,关于“您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老师是”,60.42%的学生回答“辅导员”,28.98%的学生回答“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仅有2.35%的学生回答“专职教师”。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人员主要以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为主,他们虽然对学生事务工作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经验,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够,特别是缺乏对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缺少市场经济的历练和体验。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在生涯规划方面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指导,这样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核心价值,学生难以接受到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与指导。   2.家校互动,共同育人。一是成立家长导师团或者设立家长理事会,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活动,探索家校共建模式。家长可以对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参与研讨学校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决策,为学校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在“互联网 教育”的背景下,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QQ等交流手段与家长互动,让家长掌握学生生活和学习动态,了解学校改革与发展概况,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助力学生成长。
  3.校友引领,榜样育人。高校应有效开发校友资源,可以主导成立校友会,鼓励校友为学校学科建设、产业发展、捐资助学、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贡献力量;可以开展“优秀校友巡礼”活动,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开展报告会或联谊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办校友论坛,让校友分享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定期举办校友与学生见面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还可以开展校友导师项目,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铺路。
  4.校地共建,全面育人。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动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合作。校地双方应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可以重点在合作办学、产业项目、科技攻关、信息技术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还可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广泛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宁云涛.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2]金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探索——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6).
  [3]陈冬梅,杨腾皓,巩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的教育模式研究——从学生工作的视角出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4]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36).
  [5]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6]周炎根.大學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7]宋争辉.关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思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企业市场营销决策中应用统计信息的重要性并必然性,并从市场细分、客户满意度评估、市场定价三方面分析了统计信息的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
预付式消费因快捷、便利而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经常受到不法商家的侵害,从而又制约了预付式消费的发展。完善预付式消费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对于保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永续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布局,促进城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耐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应用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也对现代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更新
文章总结了信息化建设在煤矿企业中的作用,提出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依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要求,必须分步实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面性税制改革。
文章分析了构建创新创业理论创新教育平台的重要性,具体阐述了高校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两个基本点,构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