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到,在此,我把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写出和大家交流。
第一、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束缚。教材讲什么,教学大纲怎样要求,以及教学进度的限制。机械的去实施教学,往往不能体现实际的需要,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新课程的教学则要求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唯恐内容讲不彻底,担心学生内容记不住。教师大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考虑课堂所讲有无效果,学生能否接受,能否领会。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如入五里云雾,犹如听天书一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点,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得更好。
第二、教师的定位必须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角色都很单一,然而在新课程中,虽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再也不能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而是要以各种方式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也是“学习的合作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策划者”。为此教师角色必须是多样化的。
既然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最后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
为了更好得为学生服务,首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前人说得好,“要把阳光播撒给别人,必须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教育者,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实践所学知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一切,和学生平起平坐;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三、必须正确把握“情、新、活、用”
“情”即动之以情。情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源动力,它甚至可以让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可能。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如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效果、质量。教师要动之以情调动学生的情感源泉,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为此,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依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这样,师生间才能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即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广博的知识;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只有不断地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寻求好的教育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活”即灵活多样。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过程中在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忌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要圆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既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用”即活学活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单存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四、培养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老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即老师要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动脑,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他们,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非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只有引导适当、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束缚。教材讲什么,教学大纲怎样要求,以及教学进度的限制。机械的去实施教学,往往不能体现实际的需要,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新课程的教学则要求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唯恐内容讲不彻底,担心学生内容记不住。教师大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考虑课堂所讲有无效果,学生能否接受,能否领会。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如入五里云雾,犹如听天书一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点,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得更好。
第二、教师的定位必须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角色都很单一,然而在新课程中,虽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再也不能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而是要以各种方式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也是“学习的合作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策划者”。为此教师角色必须是多样化的。
既然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最后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服务的。
为了更好得为学生服务,首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前人说得好,“要把阳光播撒给别人,必须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教育者,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实践所学知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一切,和学生平起平坐;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三、必须正确把握“情、新、活、用”
“情”即动之以情。情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源动力,它甚至可以让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可能。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如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效果、质量。教师要动之以情调动学生的情感源泉,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为此,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依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这样,师生间才能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即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广博的知识;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只有不断地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寻求好的教育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活”即灵活多样。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过程中在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忌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要圆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既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用”即活学活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单存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四、培养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老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即老师要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动脑,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他们,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非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只有引导适当、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