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大足石刻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它集中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父母恩重经变相”位于宝顶山第15龛,父母十恩图相对而立,每一组图像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艺术大师们在这里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雕刻手法,跃然传神于石壁之上,再现了一幕幕家庭生活的场景,是一曲颂扬母爱的赞歌。
原图释义:
第一组:怀胎守护恩。一位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
第二组:生子忘忧恩 。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第三组:咽苦吐甘恩。吃东西先尝味,好吃的给孩子,难吃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第四组:远行忆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
第五组:究竟怜悯恩。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的面前,父亲正在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
童心画语:
1.《怀胎守护恩》宋诗雨8岁
从大足回到家后,我给妈妈讲了《父母恩重经》的故事,妈妈说:“我的宝贝长大了”。
2.《生子忘忧恩 》胡馨箬 9岁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妈妈平时都叫我宝贝儿,今天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是宝贝儿的宝贝”。
3.《咽苦吐甘恩》陈叔梅10岁
大足石刻里的那个妈妈把好吃的给了孩子,把难吃得留给了自己,我感到她就像我的妈妈。等我长大了要给妈妈买好多好吃的。
4.《远行忆念恩》廖一多 8岁
听老师讲述完大足石刻《远行忆念恩》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来去大足时爸爸妈妈送我上车的情景,爸爸妈妈再三嘱咐我要小心,大足石刻里的故事太真实太感人了。
5.《究竟怜悯恩》梁沐恩 8岁
大足石刻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我明白了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拓展
想一想:爸爸妈妈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我们应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你能画出来吗?
相关链接
2002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被人们誉为“孝”文化基地。
“父母恩重经变相”位于宝顶山第15龛,父母十恩图相对而立,每一组图像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艺术大师们在这里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雕刻手法,跃然传神于石壁之上,再现了一幕幕家庭生活的场景,是一曲颂扬母爱的赞歌。
原图释义:
第一组:怀胎守护恩。一位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
第二组:生子忘忧恩 。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第三组:咽苦吐甘恩。吃东西先尝味,好吃的给孩子,难吃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第四组:远行忆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
第五组:究竟怜悯恩。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的面前,父亲正在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
童心画语:
1.《怀胎守护恩》宋诗雨8岁
从大足回到家后,我给妈妈讲了《父母恩重经》的故事,妈妈说:“我的宝贝长大了”。
2.《生子忘忧恩 》胡馨箬 9岁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妈妈平时都叫我宝贝儿,今天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是宝贝儿的宝贝”。
3.《咽苦吐甘恩》陈叔梅10岁
大足石刻里的那个妈妈把好吃的给了孩子,把难吃得留给了自己,我感到她就像我的妈妈。等我长大了要给妈妈买好多好吃的。
4.《远行忆念恩》廖一多 8岁
听老师讲述完大足石刻《远行忆念恩》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来去大足时爸爸妈妈送我上车的情景,爸爸妈妈再三嘱咐我要小心,大足石刻里的故事太真实太感人了。
5.《究竟怜悯恩》梁沐恩 8岁
大足石刻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我明白了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着我们。
拓展
想一想:爸爸妈妈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我们应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你能画出来吗?
相关链接
2002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被人们誉为“孝”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