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主体,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各自无可替代的个性。如何从一年级起,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在预习中得以萌芽?“自拼、自识、自问”的预习方式是有效的通道。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预习;个性;尊重;舒展;提升;萌芽
每个一年级的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主体,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发展需要。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如何从一年级的预习中就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萌芽?而“自拼、自识、自问”的预习方式正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崭露头角的有效通道。
一、在“自拼”中,尊重个性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汉语拼音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尝试着拼读相关音节,对于最难拼读的音节进行圈画标记,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化难为易地进行拼读。
(一)尊重疑惑内容
《雨点儿》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在进行这一课预习时,学生在自拼音节中,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圈画出最难拼读的音节。如,大部分学生针对南方人的共同弱点,提醒大家要注意“清、空、方”等字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前鼻音;要留意翘舌音“数shǔ”在文中还是多音字;有的学生却细心地发现到“方”单独发音时是阴平,而在文中多次以“地方”一词出现时,则读成轻声“dì fɑng”;有个叫子琪的女学生,因长期与奶奶一块生活,“n、l不分”,她也提出了最棘手的“落”,一直读成“nuò”,请同学们为她出谋献策。学生的层次各不相同,遇到的疑惑也各不相同。只有尊重了他们各自的求知需求,个性才不会被抹杀。
(二)尊重拼读方式
在预习复韵母“ɑo”时,课文中呈现的插图是“奥运五环”。作为教师和家长都能解读到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奥运五环”的“奥”字,帮助学生来发“ɑo”的音。但对农村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奥运五环”极其陌生,如何发“ɑo”的音,成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我针对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发尝试音。鸦雀无声之后,学生居然纷纷举手,有的说:“下雨天,我家门前有个凹下去的坑,不小心踩到它,溅了一身泥水!凹下去的‘凹’,读得轻而短,就是这个复韵母ɑo的读音。”有的联系之前的学习经验说:“我有个好办法,把ɑ的音快速地滑到o的音,就是ɑo了。”还有的竟有声有色地讲起了小故事:“圆脑袋的ɑ和胖乎乎的o,来到德克士餐厅,点了份汉堡,看着诱人的汉堡,它们口水直流,就张开大嘴,香香地吃了起来。”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还编成了儿歌:“ɑ和o,吃汉堡,汉堡香香ɑo ɑo ɑo。”学生的生活阅历、思维各不同,解决拼读的途径也大相径庭,但都殊途同归。
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预习中给学生充裕的自拼时空,不论是在校还是在家进行拼读,学生就可以身心放松地展开拼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又尊重了学生自拼的能力,他们就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挖掘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潜能。这样拼读的内容、拼读的方式以及拼读的效果就会叠加呈现且身心俱佳!
二、在“自识”中,舒展个性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学习,比用知识把他们灌饱更为重要。要真正使学生成为预习中的主人,在预习中,教给学生自识生字的方法,是舒展学生个性的前提。
(一)掌握基本识字法,游刃有余
一年级的识字量大,每一篇课文都有十几个新的生字要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识记有把握的生字,以减轻识字的难度。
1.利用熟字识字法是最常用的办法
(1)加一加: 手 目=看 禾 火=秋
(2)减一减: 骑-马=奇 意-心=音
(3)换一换: 鸡(“又”换成“我”)——鹅
2.会意法
会意法是把几个有具体意义的形体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的方法。可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人木休,合手拿。小土尘,小大尖。目垂睡,手目看。日月明,鱼羊鲜。”如此一编,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又记得牢。
3.比较法
有许多生字在字音、字形方面相似,字义却相差很远。因而可针对易错的形近字,从义入手,帮助识记。
(1)“目”字与“日”字进行比较时,发现中间为一横是日,两横是目,学生就结合字义,说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因而‘日’字中间只有一横,人有两只眼,目就是两横。”
(2)“乌”字与“鸟”字进行比较时,小鸟的眼睛闭上了,眼前一片漆黑——乌。
(3)“渴”字与“喝”字易混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编出了以下顺口溜:“口‘渴’需要水,‘喝’水需要嘴(口)。”
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地比较区分,就让难以辨认的生字立体鲜活了,使学生感到新鲜,学起来也兴趣盎然了。达到了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清字形的目的。
(二)提取难字合作法,对症下药
一年级的每篇课文中总有几个笔画繁杂的生字困扰着学生,成了学生阅读路上的绊脚石,常用的识字方法在这些字身上也无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圈画提取难字就尤为重要。而后集小组的力量,利用生动巧妙的谜语法、故事法来帮助识记。
如,在预习《四季》一课时,很多学生用红笔圈画文中最难识记的生字“夏”,而后通过自己想办法识记,最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就把“夏”字拆开,用猜谜语的办法生动形象地识记,他一边比划着手脚,一边说着谜面:(自)己戴顶空调帽(一),一下进入冬天里( ),请猜一个字。枯燥无味的生字学习顿时变得灵动起来了。 在预习《自选商场》时,有几个小组通过讨论,就用故事介绍法巧妙地记住“商”字:站(立)在店中的商人真厉害,他的嘴能说会道,抵得别人(八张嘴),顾客听了很心动,纷纷买他的商品。因此大家一下子记住了“商”字的同字框里有“八口”。这种先入为主的识记,为今后区分“滴、摘”奠定了基础。
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就能在预习中有模有样地应用。实践证明:70%的生字,学生都能胸有成竹地在“自识”中掌握,而30%的生字能尝试着在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的点拨中逐步得以解决。识字方法在周而复始地应用着,学生又能因字的不同、因能力不断提升而应用得更加娴熟,在逐渐熟能生巧的“自识”中,学生的个性得以愉悦地舒展。
三、在“自问”中,提升个性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让一年级学生在预习时,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细微的标点符号开始产生问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新的帮助,更是对个性化预习的提升。
(一)紧扣题眼自问
在预习《借生日》时,学生看到题目时,与自己认知发生冲突。在自己的身边有见过借橡皮擦、借书、借钱的……难以理解:生日怎么能借的呢?可又是谁把生日借给谁呢?为什么要借呢?再如,在《四个太阳》预习中,学生的疑问重重:天上明明只有一个太阳,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这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呢?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抓重点字词质疑
在预习《雨点儿》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更”和“长出来了”提问,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2)为什么以前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去讨论交流,从而深入地理解到: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作用,悟到文章的精髓。
(三)抓住标点质疑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在《棉鞋里的阳光》一文中:“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于是,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就能静心思考,还能联系前文,细细品读。终于明白:棉鞋也可以放在阳光下晒,阳光也会钻进棉花里,棉鞋一定会暖和的。有了这样的补白,学生对课文前后的衔接就更加顺畅,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助了一臂之力。
一年级孩子的个性在“自拼”的土壤里得以播种,在“自识”的滋润下努力舒展,在“自问”的平台上得到提升。有了时空的保证,学生个性的嫩芽正悄悄然、欣欣然地破土而出!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小学)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预习;个性;尊重;舒展;提升;萌芽
每个一年级的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主体,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发展需要。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如何从一年级的预习中就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萌芽?而“自拼、自识、自问”的预习方式正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崭露头角的有效通道。
一、在“自拼”中,尊重个性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汉语拼音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尝试着拼读相关音节,对于最难拼读的音节进行圈画标记,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化难为易地进行拼读。
(一)尊重疑惑内容
《雨点儿》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在进行这一课预习时,学生在自拼音节中,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圈画出最难拼读的音节。如,大部分学生针对南方人的共同弱点,提醒大家要注意“清、空、方”等字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前鼻音;要留意翘舌音“数shǔ”在文中还是多音字;有的学生却细心地发现到“方”单独发音时是阴平,而在文中多次以“地方”一词出现时,则读成轻声“dì fɑng”;有个叫子琪的女学生,因长期与奶奶一块生活,“n、l不分”,她也提出了最棘手的“落”,一直读成“nuò”,请同学们为她出谋献策。学生的层次各不相同,遇到的疑惑也各不相同。只有尊重了他们各自的求知需求,个性才不会被抹杀。
(二)尊重拼读方式
在预习复韵母“ɑo”时,课文中呈现的插图是“奥运五环”。作为教师和家长都能解读到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奥运五环”的“奥”字,帮助学生来发“ɑo”的音。但对农村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奥运五环”极其陌生,如何发“ɑo”的音,成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我针对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发尝试音。鸦雀无声之后,学生居然纷纷举手,有的说:“下雨天,我家门前有个凹下去的坑,不小心踩到它,溅了一身泥水!凹下去的‘凹’,读得轻而短,就是这个复韵母ɑo的读音。”有的联系之前的学习经验说:“我有个好办法,把ɑ的音快速地滑到o的音,就是ɑo了。”还有的竟有声有色地讲起了小故事:“圆脑袋的ɑ和胖乎乎的o,来到德克士餐厅,点了份汉堡,看着诱人的汉堡,它们口水直流,就张开大嘴,香香地吃了起来。”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还编成了儿歌:“ɑ和o,吃汉堡,汉堡香香ɑo ɑo ɑo。”学生的生活阅历、思维各不同,解决拼读的途径也大相径庭,但都殊途同归。
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预习中给学生充裕的自拼时空,不论是在校还是在家进行拼读,学生就可以身心放松地展开拼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又尊重了学生自拼的能力,他们就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挖掘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潜能。这样拼读的内容、拼读的方式以及拼读的效果就会叠加呈现且身心俱佳!
二、在“自识”中,舒展个性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学习,比用知识把他们灌饱更为重要。要真正使学生成为预习中的主人,在预习中,教给学生自识生字的方法,是舒展学生个性的前提。
(一)掌握基本识字法,游刃有余
一年级的识字量大,每一篇课文都有十几个新的生字要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识记有把握的生字,以减轻识字的难度。
1.利用熟字识字法是最常用的办法
(1)加一加: 手 目=看 禾 火=秋
(2)减一减: 骑-马=奇 意-心=音
(3)换一换: 鸡(“又”换成“我”)——鹅
2.会意法
会意法是把几个有具体意义的形体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的方法。可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人木休,合手拿。小土尘,小大尖。目垂睡,手目看。日月明,鱼羊鲜。”如此一编,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又记得牢。
3.比较法
有许多生字在字音、字形方面相似,字义却相差很远。因而可针对易错的形近字,从义入手,帮助识记。
(1)“目”字与“日”字进行比较时,发现中间为一横是日,两横是目,学生就结合字义,说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因而‘日’字中间只有一横,人有两只眼,目就是两横。”
(2)“乌”字与“鸟”字进行比较时,小鸟的眼睛闭上了,眼前一片漆黑——乌。
(3)“渴”字与“喝”字易混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编出了以下顺口溜:“口‘渴’需要水,‘喝’水需要嘴(口)。”
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地比较区分,就让难以辨认的生字立体鲜活了,使学生感到新鲜,学起来也兴趣盎然了。达到了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认清字形的目的。
(二)提取难字合作法,对症下药
一年级的每篇课文中总有几个笔画繁杂的生字困扰着学生,成了学生阅读路上的绊脚石,常用的识字方法在这些字身上也无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圈画提取难字就尤为重要。而后集小组的力量,利用生动巧妙的谜语法、故事法来帮助识记。
如,在预习《四季》一课时,很多学生用红笔圈画文中最难识记的生字“夏”,而后通过自己想办法识记,最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就把“夏”字拆开,用猜谜语的办法生动形象地识记,他一边比划着手脚,一边说着谜面:(自)己戴顶空调帽(一),一下进入冬天里( ),请猜一个字。枯燥无味的生字学习顿时变得灵动起来了。 在预习《自选商场》时,有几个小组通过讨论,就用故事介绍法巧妙地记住“商”字:站(立)在店中的商人真厉害,他的嘴能说会道,抵得别人(八张嘴),顾客听了很心动,纷纷买他的商品。因此大家一下子记住了“商”字的同字框里有“八口”。这种先入为主的识记,为今后区分“滴、摘”奠定了基础。
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就能在预习中有模有样地应用。实践证明:70%的生字,学生都能胸有成竹地在“自识”中掌握,而30%的生字能尝试着在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的点拨中逐步得以解决。识字方法在周而复始地应用着,学生又能因字的不同、因能力不断提升而应用得更加娴熟,在逐渐熟能生巧的“自识”中,学生的个性得以愉悦地舒展。
三、在“自问”中,提升个性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让一年级学生在预习时,从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细微的标点符号开始产生问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新的帮助,更是对个性化预习的提升。
(一)紧扣题眼自问
在预习《借生日》时,学生看到题目时,与自己认知发生冲突。在自己的身边有见过借橡皮擦、借书、借钱的……难以理解:生日怎么能借的呢?可又是谁把生日借给谁呢?为什么要借呢?再如,在《四个太阳》预习中,学生的疑问重重:天上明明只有一个太阳,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这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呢?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抓重点字词质疑
在预习《雨点儿》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更”和“长出来了”提问,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2)为什么以前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去讨论交流,从而深入地理解到: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作用,悟到文章的精髓。
(三)抓住标点质疑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在《棉鞋里的阳光》一文中:“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于是,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就能静心思考,还能联系前文,细细品读。终于明白:棉鞋也可以放在阳光下晒,阳光也会钻进棉花里,棉鞋一定会暖和的。有了这样的补白,学生对课文前后的衔接就更加顺畅,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助了一臂之力。
一年级孩子的个性在“自拼”的土壤里得以播种,在“自识”的滋润下努力舒展,在“自问”的平台上得到提升。有了时空的保证,学生个性的嫩芽正悄悄然、欣欣然地破土而出!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