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笔下的“玉壶冰”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壶冰”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个意象,其含意之丰富,文化意蕴之深厚可见一斑。单就唐朝而言,诗人笔下的“玉壶冰”,就有以下几种情况:或以玉壶冰写人品之高洁、或以玉壶冰喻感情之纯洁、或以玉壶冰喻吏风之清正、或以玉壶冰喻诗文之清新、或以玉壶冰言才能之高超、或以玉壶冰喻女性形象之清秀。
  【关键词】唐诗;“玉壶冰”;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玉壶冰”作为诗歌意象,首次见于南朝鲍照的《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从初唐的骆宾王、盛唐的王昌龄,到晚唐的温庭筠,它始终是一个倍受青睐的抒情载体。据全唐诗粗略统计,约有三十多位诗人,五十多首诗作,涉及“玉壶冰”这一内容。
  “玉壶冰”所表现出来的这一高使用频率,无不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清正、高洁的崇拜。
  早在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中就说过:“言人高洁如冰之洁。”①三国时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也说:“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②西晋何法盛《晋中兴书》中也有“中京践作,下令曰:(贺)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③的句子,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以“冰”“玉”喻人品的高洁。至唐代追求玲珑兴象,圆融意境,净化的感情氛围与境界之风盛行,“玉壶冰”自然而然便聚焦了大批诗人的目光。于是这些诗人凭借其超人的奇观妙想,丰富的人文经验,凭借其对所描写的客体对象的提炼、加工、改造,进而实现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构筑。
  概括起来,唐代诗人笔下的“玉壶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玉壶冰写人品之高洁
  这是唐诗中最为常见的写法。骆宾王“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别李峤得胜字》);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以玉壶冰喻自己内心世界的清白。杜甫“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卢纶“皎洁无暇清玉壶,晓乘华向玉衢”(《送崔邠拾遗》)等,则是以“玉壶冰”喻他人德行的清白。还有一些诗作则是用“玉壶冰”来衬托德行的高洁。如王维“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清如玉壶冰》);独孤及“碧玉徒强名,冰壶难比德”(《题玉潭》),这里的“玉壶冰”都是用来衬托德行,突出德行的高洁远不是“玉壶冰”所能比及的。
  二、以玉壶冰喻感情之纯洁
  如卢纶“定交分玉剑,发咏写冰壶”(《送太常李主薄归觐雀》);陈陶“海国一尺绮,冰壶万缕丝”(《赠别》),都是用冰壶喻指朋友离别时的思绪与情谊,以此表现朋友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三、以玉壶冰喻吏风之清正
  如李白“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卢纶“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清如玉壶冰》),就是以玉壶冰喻他人的政绩廉明。李绅“壶冰自结中无玷,镜水非求下见鳞”(《宿越州天玉寺》),则是以玉壶冰喻自己为官的清正廉洁。
  四、以玉壶冰喻诗文之清新
  如元稹“冰壶通皓雪,绮树眇晴烟。驱驾雷霆走,铺陈锦绣鲜”(《献荥阳公诗五十韵》),诗中的“冰壶”就是对荥阳公郑余庆诗作的赞美;韦应物《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则以“冰壶”喻诗,颇具新意,因而曾季狸《艇斋诗话》有“东湖喜诵韦苏州《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一篇,真佳句也”④的记载。
  五、以玉壺冰借指才能之高超
  如杜甫“活国名公在,拜坛群寇疑。冰壶动瑶碧,野水失蛟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名公”即指此诗中“且有元戎命,悲歌识者谁”中的“元戎”,“冰壶动瑶碧”是说“才人贵如珠玉,而元戎能识之也”⑤;元稹“无厦一壶冰,唯应镂金石”(《代杭人作使君一朝去》)等,这里的“玉壶冰”都指人高超的才能。
  六、以玉壶冰喻女性形象之清秀
  如唐代无名氏诗《采菱女》“更看他际形,若对玉壶冰”,即以清莹的盛冰的玉壶,比喻婀娜清秀的采菱女形象。
  唐代诗人对清正、高洁的崇拜,从这里可见一斑。他们通过立象、寓意、设喻等艺术手段,巧妙地以情构象,以象表情,从而在情与象相互交融的意象构思中,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领悟融入所描写的“玉壶冰”里,把情感化抽象为具体,赋予自己的内心情感以优美动人的感性表现形式。显然其创造的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宣泄的,而是具体含蓄的。由于情感深深寓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是通过物象的固有特征显现出来的,因而使他们笔下的“玉壶冰”具有了情蕴隽永、韵致幽深、耐人品味的艺术功效。
  注释:
  ①《文选》卷四七。
  ②《艺文类聚》四九三。
  ③《初学记》十二。
  ④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
  ⑤《杜诗镜铨》卷十三。
  作者简介:谢邵阳(1967-),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湖南省溆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为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对220名医学生进行SCL-90t表测试提示:有23.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民族、性别、年龄之间均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强迫化、人际关系不
【摘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放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大自然中扩大视野,取丰富的学问……总之,要放飞学生思维,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宽松和谐、善于质
【摘要】习惯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如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研究从习惯的具体方面出发,提炼出了勤用工具书、勤于质疑、勤于背诵和勤于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工具书;质疑;背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使
【摘要】语文阅读占据着语文教学的重要空间。因此,学生的阅读教学显得非常关键,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语文教学目标彻底实现。最终,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层次上得到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提升语文阅读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在我们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仅仅靠一学期的八篇大作文的指导训练,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到后面的建议书的写作,就忘记了以前学的书信的格式,学到演讲稿的写作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