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视觉素养提高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565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托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进行学生视觉素养实践研究。笔者紧扣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并结合VTS策略开展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图像图片,以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深入领会美术作品隐喻、象征、抽象的内涵,充分论证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实验促进学生视觉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视觉素养;培养策略;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46-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纸、网络、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信息传播形成了以图片、符号和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视觉新时代。作为高中生,学习、领会、吸收、理解和阐释视觉信息成为视觉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纷繁复杂的图像时代中,高中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
  一、研究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作品为主要素材的艺术学科。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美术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睛,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和提高视觉素养的目的。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视觉素养
  关于视觉素养的定义很多,国内外说法不一,但总体上是一致的,阐述较为全面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她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视觉素养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视觉思维,对视觉信息有效的获取(读懂)、处理、理解、欣赏、交流和使用,进而能够评价和创作视觉信息的能力。[1]
  (二)VTS培养策略
  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是国外面向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视觉艺术项目,该项目通过艺术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以及思维和交流的技能。VTS项目让学生依照自己已有的时代、环境以及文化与艺术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来,促进学生交流和发展学生思维;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2]
  三、策略的实施
  视觉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而且国外已将视觉素养培养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即通过艺术类课程来提高学生视觉素养。国外在视觉素养培养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策略是VTS培养策略,该策略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图片对学生辨识力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图像视觉感知能力,而视觉感知能力是提高学生视觉素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策略实施计划
  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验再次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学生观察每张图片的时间为10分钟。课件以图片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对课件呈现的图片进行观察、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反馈,指出学生回答中提及的问题,教师联系学生回答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并对学生继续深入提问,帮助学生达到一种共同趋向的观点。
  (二)策略的执行
  1.课前准备:精心选取了课本中的两张图片,并制作课件。
  图1:《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油画,1987年)高更(法国)(如图1);图2:《呐喊》(油画,1893年)蒙克(挪威)(如图2)。
  2.问题设置:(1)当你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等形式有何感想?;(2)画面中哪些细节让你有此感想,请指出?
  3.时间观念:学生观察每幅美术作品时间为10分钟,严格按照时间执行。
  4.课堂要求: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题意,认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声音宏亮,表达语言简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提示,帮助学生达到共同趋向的观点。
  (三)策略的考查
  1.出示图片1《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让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1)学生回答(括号外为感想,括号内为理由):①看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原始生活(从裸露的身体;画中看出他们生活的很愉快);②神秘、阴森(雕像;弯曲的树木);③抽象(人和树的形态);④形象(远古环境、群居生活)
  (2)教师引导:①考虑一下这幅画的名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为什么叫这个名字?②吃苹果为什么会让人害羞?
  (3)学生思考后再回答:①我们是人,我们到远处村庄那里去,开辟自己的家园(画面中人物),处于一个神权背景下,对神权的挑战,强调人权(神像);②苹果在基督教的《圣经》中被定义为“禁果”,人吃了苹果之后有了廉耻之心。
  2.出示图片2《呐喊》,让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1)学生回答(括号外为感想,括号内为理由):①有视觉冲击力(画面颜色的对比);②感到害怕、恐惧(人物的造型);③紧张和不安(冲突的画面构成和鲜血般的红色)。
  (2)老师总结:肯定学生对作品解读,人人都是艺术家,一万个人眼里应该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解读。
  (四)实验成果
  通过VTS策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其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是有效的,笔者认为通过该策略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细心的观察、勇敢的表达,养成学会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不是简单的看,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视觉对象进行思考、知识建构和表达。当然这并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特别是视觉素养,试验只能证明策略的有效性,学生能够从画面中去看到一些东西,然后去理解和表达,不过学生表现不够积极主动,这与文化学科长期的标准答案有关,学生看到一样东西总在寻求标准答案,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最标准的答案就是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总结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区位,对学生对实验课程形式的陌生,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视觉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利用高中美术课程来提高学生视觉素养,特别要注重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达成,需要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备、教师引导、学生配合、课堂创设,涉及学校、教师、学生、课堂等诸多层次的协调和配合。
  依托高中美术鉴赏鉴赏课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利用相应策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解读理解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视觉素养。本文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实验验证策略实施的有效性,通过实验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察、理解、判断、分析提高高中学生视觉素养。本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仅仅通过一两次教学实验和一两个美术教师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公开课、优质课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教育教学课题的引领,使得美术教师长期坚持和关注学生视觉素养培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著.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徐美仙,沈夏林.浅谈人类视觉素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为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逐步走出传统的思维空间,我们教师也应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多给予机会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
摘要:笔者通过一道习题展开多种运算引发思考,提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算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运算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81-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习了椭圆的离心率后,布置学生做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椭圆x2a2 y2b2=1(a>b>0),其右焦点F关于直线y=bcx的对称点仍然落在椭圆上,求椭圆的离心率。
摘 要:本文介绍电脑阅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电脑阅卷在教学中有极大的优越性,为教学诊断和针对性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大大减轻教师阅卷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  关键词:电脑阅卷;学业水平考试;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93-02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二下学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在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把小学数学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结合,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受到处理的问题。本文重点对小学数学教学和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其目标是利用小学数学教学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3-022-1  数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为其学习的动力。本文将从个人经验出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商”,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一般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教学手段,即分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既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也会兼顾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谓分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把教学对象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区分,面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是因人而异的,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而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学得特别好和学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因此,分层教学法的开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摘要: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立足文本,放飞想象,集思广益,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写作能力,拓深语文课堂。  关键词:想象;童话类文本;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74-1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它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把表象的东西重新加工而
摘 要:阳春三月,菏泽草长,鲜花盛开,氤氲幽香,大自然的馈赠,让我沉醉。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课堂设计,凝聚着智慧,飘溢着真情,引导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他们的生命像鲜花一样开放,令我痴迷。  关键词:语文;诗意;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2-022-01  0  一、王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抽象文章语词,还原成鲜活的场
摘要:阿莫老师在《激起求知欲》一文里指出,“现代中小学教学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儿童对学习的需要”,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因而,作文教学也要从营造“有趣”的课堂开始,从“兴趣”入手,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兴趣;习作;想象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7-046-1
摘 要:有效对话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让学引思”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课堂倾听,只有教师从思想、认识、行动中采取民主、平等、人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同时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深入了解和优化教师的倾听,听出学生的需求和要求,理解学生的表达,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关键词:有效对话;教师倾听;让学引思;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