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三部曲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其作为语言教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交流无障碍,实现其功能性;人文性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人文性是一个大的文化范畴,既包括语言文字及由其构成的作品,还包括由作品所反映的情感、社会生活、价值观等。
  【关键词】语言;品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其作为语言教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交流无障碍,实现其功能性;人文性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人文性是一个大的文化范畴,既包括语言文字及由其构成的作品,还包括由作品所反映的情感、社会生活、价值观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道德规范、情感熏陶、思想价值的影响,可以说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工具性的更高的要求。二者是鱼与水的关系,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因此,语文的人文性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对基本的字词、语句、篇章掌握不好,就去谈论它的文化价值、情感熏陶是不现实的;只单纯地去理解浮于表面的字句意思,不進行深入探究,那么语言便成了一潭死水,犹如活着却没了追求,套用高晓松的那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再合适不过。
  一、感知阶段
  泛读,通读文章,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基本结构,体会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从中体会情感的微妙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学生自己再次朗读,体会情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很好地理解,而且也可以逐步体会到语言的表达技巧,感受到文字的美。朗读的形式多样,可根据具体课程来选择。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朗读方式有:默读和诵读,范读和领读,个人读和分组读,齐声读和接力读,配乐朗读,男生读和女生读,等等。议论文、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朗读基调比较平实,在朗读时,主要靠正确的停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凝练,注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适宜于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再加以一定的表演性,投入真情,一定能够打动人。
  二、品读阶段
  在完成感知阶段后,通过反复吟诵,已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就要品读文字,发现它的精妙,它的美。再次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和汉字谈心,去发现文章哪个词语打动了你,原因是什么。散文的语言比较优美,词语意义较深奥,要善于运用联想去体会其中奥妙;小说中,要多注意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说明文,主要分析其准确性;议论文要体会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此外,还要对课文中的词语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引申义的情况,如《紫藤萝瀑布》一课中,揣摩“加快脚步”的含义: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第一层含义指我的步伐加快了;第二层含义指我对生活重拾信心,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好好活着。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红军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三、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即最后的再创造过程。在前面两个基础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升华创作,是一种创新式的宣泄过程。学生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对文本文字有了很好的把握,已经对文字有了超出原作者的特殊的情感,学生此时的积极性极高,心里有想法,有话想要表达,这是非常好的。最大的愉快,是自己发现、创造,而不是被动被灌输某种思想。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悟”带来的喜悦。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课文教学与“禅道”“诗道”也是相近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台湾作家三毛说她读了四十遍《红楼梦》等于读了四十部巨著,这种常读常新靠的就是“悟”,由“悟”而宣泄自我的情感,提升自我境界。
  参考文献
  [1]茆凯.如何进行语感教学[J].考试周刊,2010(52).
  [2]王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作用[J].成功(教育),2012(22).
  [3]李冬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之我见[J].才智,2012(36).
  [4]潘同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感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7).
  [5]尤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感悟能力[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6]黄李新.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方言适时介入[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5).
  [7]王玮,刘绪娥.《老山界》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18).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通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利用美学的原则来体现出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真  与假、善与恶的对比,使情节更加丰富,更能深刻表明作者的思想。本文对《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及其形象体系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对比手法;形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圣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少教多学”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意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学习不再以教师在课
【摘要】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阅读是学生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经历,在初中教育教学中,仅靠教材中的知识,远不足以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阅读却能够弥补这一缺点。每一本书都是一段人生经历,或言情爱,或言家国,或言父母,或言成长,其中的意义只有读过的人才能领会到,阅读不能延长人生命的长度,却能够拓宽人生的宽度,因此,在初中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是当下教学亟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何以为家”阅读教学为例,从“由篇及类—互文探究—评价反思”等学习任务,进行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尝试,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精神家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基于统编教材编排特点,聚焦大单元语文要素,探讨有效提问模式,从而推动单元教学整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形成深度阅读教学样态。  【关键词】有效提问;语文要素;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
【摘要】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习惯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更加重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小學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创造条件、指导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通过阅读来习得文
【摘要】新课标在写话教学中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到底该如何更有效指导学生来学写话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二年级;第五单元习作;兴趣;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描述  关键词:单元作文;训练设计;困惑;问题。  在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的作文
【摘要】本文从解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对于如何构建充盈情感课堂做出了具体阐述,即“激情”“融情”“真情”,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构建弹性预设课堂方面,笔者也作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奏响小学语文课堂和谐之音,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情感课堂;弹性预设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人天生
【摘要】针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困境,就本人课堂教学实例谈群文阅读中的读写共生之法。精选议题,巧整资源;细品开掘,深化赏鉴,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明优劣,升鉴赏力。多元评价,养优良的心灵质地;多元对话,聚丰富生命物象,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聚物象,升感受力。针对性课堂写作训练,在适时激辩的语文实践中,完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群文阅读;读写共生;物象;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基础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扎实学习,是学生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课堂学习是学生小学阶段主要的学习途径。因此,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安排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首先考虑到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难以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的特点,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