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分子结构”这节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这是理解水平的要求。本节教参为二课时,我在讲解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知识讲解,第二课时为学生动手做模型。现就第一课时谈一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的实施:
  1.把教材中的小栏目等改编为概念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以學生比较熟悉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DNA雕塑图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2.阅读“DNA发现史”,初步形成DNA分子结构基本概念
  课本的科学史料“DNA的发现之路”,是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借助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探究的问题情境有:
  (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
  (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了你哪些启示?
  (3)根据史料能否绘出DNA分子平面图?
  3.提供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概念的获得有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出示DNA模型,进一步构建DNA双分子结构概念,探究的问题有:
  (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位于DNA的什么位置?
  (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4.学科间的交流:用数学语言交流和验证概念
  (1)双链DNA分子中,所有的嘌呤之和与所有的嘧啶之和有什么关系?你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这种关系?
  (2)对于DNA的单链,这种关系成立吗?为什么?
  (3)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 T)/(G C)或(A C)/(T G)的值恒定吗?
  5.归纳总结,比较相关概念
  将DNA分子结构用一、二、三、四、五表示:
  一种结构:双螺旋结构;二条链:反相平行;三种基本组成物质:含氮碱基、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A、T、C、G;五种元素:C、H、O、N、P。这样的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相关知识概念进行对比复习,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分相近概念。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开始以可见可感的事物,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以学生亲自体验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的顺序,从立体到平面,从大分子到组成单位,从宏观到微观,使学生逐步认识DNA分子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及化学组成,以知识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从教师创设探究情境的角度,对生物学概念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阐述,而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尤其是思维探究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作者单位:大连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