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分析,可以有效地推进由基于“本本”的教学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转变,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而服务,这正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课程建设中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教学转变
一、由基于教材的教学迈向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现实意义
当前,部分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时,大都根据教材和辅助资料,对课程标准束之高阁,有的教师甚至没有阅读过课程标准,有的即使参照了课程标准,也只是把课程标准一成不变的照搬到教案讲稿中去,很少对教学进行思考:“学生需要学到哪些知识?我怎么样知道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我要把学生引向哪里?”。这样的仅仅基于“本本”的教学,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成了对教材的复述,教学具有太多的片面性,不符合现代教育观点,不能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标准是多年来专家教授依据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而确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它规定了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框架,是教材今后改编的依据,提供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是实施教学的“灵魂”,如果教学仅仅立足于“本本”教学而无法对“本本”进行超越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必然无法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对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统一、有效地课程标准,并且在教学时按课程标的要求越教材实施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倡导的由“本本”教学必须迈向“标准”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变成课时中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正是我们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必需建立在认真分析、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后,将概括、抽象的预期总目标分解为单元、课时目标,使之成为清晰地、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其构成元素主要包括: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内容、行为表现、学习环境、表现程度等。
下面,笔者就以《财务》课程标准中的:“描述经费分类的方法,熟悉经费科目”为例,简单介绍笔者对课程标准中这段话的分析、分解并转化为课堂授课的过程。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1.找到核心概念和行为动词
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首先必须分析课程标准的表述文字,任何课程标准内容都体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核心概念。分析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述就要从这段话中找出核心概念,并找出行为动词,予以分类。
“描述经费分类的方法,熟悉经费科目”从句型结构来看,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词,“经费的分类方法”和“经费科目”,并且,课程标准里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词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行为动词,“经费的分类方法”的要求程度是“描述”,也就是“了解性学习目标”;而对“经费科目”的要求是“熟悉”,是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
2.剖析和扩展核心概念
分析课程标准会受到教师能力和经验、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分析的历程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意图,具有多样性。例如“经费分类的方法”可以分解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经费?学生对经费是否有感性认识?经费分类的方法有哪些?目前基层单位的经费是按照那一种方法分类的?”等概念。
由剖析和扩展核心概念的过程,笔者也认识到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因为授课经验、个人能力等原因,导致对课程标准分析的不透彻,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指导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在此方面的不足。
3.剖析和扩展行为动词
要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予以剖析和扩展,教师可以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词汇意义展开。例如上例中的第二句话—“熟悉连队经费科目”,“熟悉”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属于认知的范畴,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是在主體发现客体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认识意识的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和规定知识,探索通过主体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意向、方法、路线和方案的行为。这样的“认识”对于教师是很抽象的概念,是很难进行具体评价的,因此,可以将“认知”(或“熟悉”)程度扩展为能说出、能写出、能识别、能表示出、能解释、能总结等更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
4.确定学习目标
对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分析扩展后,会出现很多陌生概念,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专业判断,教师应依据个人经验和专业素养,将扩展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并能适合自身教学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再将这些概念进行重点组合。
(二)分析课程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要分析课程标准,首先要充分解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某一标准的内涵,关注同一阶段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联系;其次,学习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能让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最后,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不同教师因个人经验和特质差异,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所以,应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优势。
总之,课程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指出了方向,从立足“本本”到超越“本本”,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际上是要求在教学上落素质教育的理念,“基于课程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广泛的,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而服务,这正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教学转变
一、由基于教材的教学迈向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现实意义
当前,部分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时,大都根据教材和辅助资料,对课程标准束之高阁,有的教师甚至没有阅读过课程标准,有的即使参照了课程标准,也只是把课程标准一成不变的照搬到教案讲稿中去,很少对教学进行思考:“学生需要学到哪些知识?我怎么样知道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我要把学生引向哪里?”。这样的仅仅基于“本本”的教学,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成了对教材的复述,教学具有太多的片面性,不符合现代教育观点,不能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标准是多年来专家教授依据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而确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是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它规定了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框架,是教材今后改编的依据,提供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是实施教学的“灵魂”,如果教学仅仅立足于“本本”教学而无法对“本本”进行超越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必然无法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对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统一、有效地课程标准,并且在教学时按课程标的要求越教材实施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倡导的由“本本”教学必须迈向“标准”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变成课时中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正是我们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必需建立在认真分析、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后,将概括、抽象的预期总目标分解为单元、课时目标,使之成为清晰地、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可检测的学习结果”,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其构成元素主要包括: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内容、行为表现、学习环境、表现程度等。
下面,笔者就以《财务》课程标准中的:“描述经费分类的方法,熟悉经费科目”为例,简单介绍笔者对课程标准中这段话的分析、分解并转化为课堂授课的过程。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1.找到核心概念和行为动词
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首先必须分析课程标准的表述文字,任何课程标准内容都体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核心概念。分析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述就要从这段话中找出核心概念,并找出行为动词,予以分类。
“描述经费分类的方法,熟悉经费科目”从句型结构来看,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词,“经费的分类方法”和“经费科目”,并且,课程标准里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词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行为动词,“经费的分类方法”的要求程度是“描述”,也就是“了解性学习目标”;而对“经费科目”的要求是“熟悉”,是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
2.剖析和扩展核心概念
分析课程标准会受到教师能力和经验、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分析的历程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意图,具有多样性。例如“经费分类的方法”可以分解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经费?学生对经费是否有感性认识?经费分类的方法有哪些?目前基层单位的经费是按照那一种方法分类的?”等概念。
由剖析和扩展核心概念的过程,笔者也认识到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因为授课经验、个人能力等原因,导致对课程标准分析的不透彻,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指导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在此方面的不足。
3.剖析和扩展行为动词
要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予以剖析和扩展,教师可以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词汇意义展开。例如上例中的第二句话—“熟悉连队经费科目”,“熟悉”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属于认知的范畴,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是在主體发现客体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认识意识的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和规定知识,探索通过主体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意向、方法、路线和方案的行为。这样的“认识”对于教师是很抽象的概念,是很难进行具体评价的,因此,可以将“认知”(或“熟悉”)程度扩展为能说出、能写出、能识别、能表示出、能解释、能总结等更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
4.确定学习目标
对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分析扩展后,会出现很多陌生概念,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专业判断,教师应依据个人经验和专业素养,将扩展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并能适合自身教学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再将这些概念进行重点组合。
(二)分析课程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要分析课程标准,首先要充分解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某一标准的内涵,关注同一阶段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联系;其次,学习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能让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最后,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不同教师因个人经验和特质差异,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所以,应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优势。
总之,课程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指出了方向,从立足“本本”到超越“本本”,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际上是要求在教学上落素质教育的理念,“基于课程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广泛的,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而服务,这正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