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自觉地看书看报、写文章、做报告,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让他们终身受益。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树立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局面所导致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个人的学习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部分学生则对考试望而生畏,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这样的人才本身就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言,更何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呢?为了避免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思考:有哪些知识和能力在未来社会中持续得到运用,用哪些知识和能力武装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未来社会得到持续发展,进而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把这一新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到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离不开阅读。从古至今,一切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文化气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像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材料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张扬的个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由幽默片段、笑话切入,提示学生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文是充满创造力的心智活动,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人们发表见解、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都离不开写作,可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作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喜怒哀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并把作文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语文教师绝不仅仅是表现者,更应该是指导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激发中学生限时作文的潜质,养成其积极应对限时作文的心态,把握住应对限时作文的技巧。
因此,语文教师要首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宏扬个性。刘锡庆教授说:“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 ,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语文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教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教师要爱护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他们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疑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时代的要求下,语文教育必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价值观的培养和体现都离不开语文修养。放眼看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一句话,语文教育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中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更是奠定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铸造辉煌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奠定是与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关联的。只有教与学形成共识,才能使课堂焕发无穷的生命力,才能使莘莘学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升华到最高境界。
一、更新观念,树立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局面所导致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个人的学习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部分学生则对考试望而生畏,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这样的人才本身就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言,更何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呢?为了避免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思考:有哪些知识和能力在未来社会中持续得到运用,用哪些知识和能力武装的学生才有可能在未来社会得到持续发展,进而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把这一新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到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离不开阅读。从古至今,一切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文化气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像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材料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张扬的个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由幽默片段、笑话切入,提示学生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文是充满创造力的心智活动,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人们发表见解、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抒发情感都离不开写作,可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作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喜怒哀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并把作文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语文教师绝不仅仅是表现者,更应该是指导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激发中学生限时作文的潜质,养成其积极应对限时作文的心态,把握住应对限时作文的技巧。
因此,语文教师要首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宏扬个性。刘锡庆教授说:“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 ,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语文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教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教师要爱护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他们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疑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时代的要求下,语文教育必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价值观的培养和体现都离不开语文修养。放眼看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一句话,语文教育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中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更是奠定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铸造辉煌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奠定是与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关联的。只有教与学形成共识,才能使课堂焕发无穷的生命力,才能使莘莘学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升华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