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毕业生每年的失业人数也在每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除了社会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之外,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就业能力差异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并进一步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大众化教育
近年来中国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毕业生每年的失业人数也在每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除了社会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之外,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就业能力差异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逾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近几年的数据反映,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原因主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上,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面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容乐观许多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很多地区、单位的招聘计划都未能招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高校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见,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一)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在人才招聘中很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条件或者优先条件。而实际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二)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
知识拓展能力是指在未知领域里知识量的积累,对大学生而言,是要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现在的用人单位对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高,表明用人单位偏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多数大学生希望今后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把主要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对知识面的扩展,这样导致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就业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创新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处理技术问题,同时还包括灵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企业效益。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缺无法靠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应聘面试能力薄弱
应聘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环节中起着直接的、最后的决定作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在应聘及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相关能力,通常依此作为最后的判断标准。但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有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的应聘材料看起来非常丰富、诱人,但面试过程表现却是让人意外,差巨甚大。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及方法
(一)加强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指导主要培养大学生展现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数量、质量及其市场适应度为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最大边界。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所有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
此外,学校应配备有专业的规划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可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学生自我测评的系统及测评体系,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此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借助社会及校友资源,引入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或有丰富工作的经验的校友名家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实时有力的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全面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文化氛围等,在学校系统内部形成合力。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1)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可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内,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校外要与各专业相关的单位开发部门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确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能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同时高校还可成立创业服务机构,通过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职业实践。(3)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基地建设是提高大为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积极的实践能给大学生们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建校园内部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在大中型企业等相关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合理科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的大众化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实际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改变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应保持对就业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应答。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过于刚性的缺陷,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和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需要。高校应根据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综合与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性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此外,根据高校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与当天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从大学生培养阶段灌输企业及相关行业知识,减少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差距,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
(四)政府与企业应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政府应可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如建立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建立完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激励社会各界参与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如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与高校就业能力训练机构提供资金等。
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向大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学习活动项目,也可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帮助高校将学生可雇用性及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另外,在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应需为学生提供在职培训,强化毕业生的技能应用,为毕业生适应社会提供企业资源的保障。
(五)大学生自身需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能力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观念。面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注释:
①2010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http://www.ncss.org.cn/news_files/105005/201022321.html.2010年2月.
②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
③罗家豪,王晓珍.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2]刘会.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3]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阮影芙(1976—),女,广东中山人,大学本科,从事就业政策研究以及从事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大众化教育
近年来中国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毕业生每年的失业人数也在每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除了社会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之外,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参差不齐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就业能力差异反映出毕业生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逾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近几年的数据反映,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原因主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上,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面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容乐观许多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抱怨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很多地区、单位的招聘计划都未能招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高校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见,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薄弱,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一)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在人才招聘中很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条件或者优先条件。而实际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二)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
知识拓展能力是指在未知领域里知识量的积累,对大学生而言,是要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现在的用人单位对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高,表明用人单位偏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多数大学生希望今后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把主要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对知识面的扩展,这样导致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就业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创新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处理技术问题,同时还包括灵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企业效益。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缺无法靠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应聘面试能力薄弱
应聘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环节中起着直接的、最后的决定作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在应聘及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相关能力,通常依此作为最后的判断标准。但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有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的应聘材料看起来非常丰富、诱人,但面试过程表现却是让人意外,差巨甚大。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及方法
(一)加强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指导主要培养大学生展现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数量、质量及其市场适应度为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最大边界。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所有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
此外,学校应配备有专业的规划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可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学生自我测评的系统及测评体系,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此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借助社会及校友资源,引入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或有丰富工作的经验的校友名家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实时有力的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全面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文化氛围等,在学校系统内部形成合力。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1)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可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内,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校外要与各专业相关的单位开发部门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确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能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同时高校还可成立创业服务机构,通过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职业实践。(3)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基地建设是提高大为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积极的实践能给大学生们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建校园内部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在大中型企业等相关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合理科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的大众化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实际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改变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应保持对就业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应答。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过于刚性的缺陷,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和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需要。高校应根据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综合与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性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此外,根据高校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与当天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从大学生培养阶段灌输企业及相关行业知识,减少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差距,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
(四)政府与企业应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政府应可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如建立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建立完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激励社会各界参与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如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与高校就业能力训练机构提供资金等。
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向大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学习活动项目,也可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帮助高校将学生可雇用性及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另外,在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应需为学生提供在职培训,强化毕业生的技能应用,为毕业生适应社会提供企业资源的保障。
(五)大学生自身需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能力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观念。面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注释:
①2010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http://www.ncss.org.cn/news_files/105005/201022321.html.2010年2月.
②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
③罗家豪,王晓珍.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2]刘会.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3]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阮影芙(1976—),女,广东中山人,大学本科,从事就业政策研究以及从事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