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备考复习,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序化,即让散见的知识系统化。科学的序化能让复习思路清楚,目的明确,训练高效。科学的序化是语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按考纲能力层级序化
(1)识记(A):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这些是考纲明文规定的、静态的知识。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常见修辞方法、鉴赏术语、常见意象等,这些是答题必备的知识。
(2)理解(B):对感悟材料的含意,进行简单阐释,非静态呈现,而是动态陈述。考查内容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词类活用、虚词用法、文句理解、句意翻译等)和现代文阅读(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综合(C):分解剖析、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类,是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内容推断和想象。其中筛选与整合、推断和想象是核心能力(考题体现在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中)。
(4)表达应用(D):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应用具体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使用成语(熟语)、辨析修改病句、变换选用句式、句子的连贯衔接、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作文等(考题体现在选择题和第六、七大题)。
(5)鉴赏评价(E):是阅读能力层级中最高的层次。鉴赏评价是对材料进行评说、对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者观点进行鉴别。
二、具体知识和能力的序化——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
《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考查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
1.理解层面:准确、全面、恰当把握诗词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
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有:
(1)语言知识:①古诗词中的文言词法。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这是学生理解诗句必须的知识。②句式特点,主要是古诗词中的省略、跳跃及倒装。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风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理解时必须把省略的补出才通:秋日(的傍晚)(人烟稀少的)边塞更加萧瑟荒凉。归雁(成群结队)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之意。此刻,(杂乱的)边声和军乐声混合在一体,回荡在四野。
读诗要“泡”,要把跳跃、省略的东西“泡”出来,把倒装的内容顺过来。诗犹如中药胖大海,要泡才会丰满;又如四川泡菜,要泡才会出味。
(2)文学文化常识:①知人论世,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②文化常识是解读诗词的关键。例如李好古《谒金门》: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这里的“玉关”就是边关,“胡尘”借指金兵,明白了这些,它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是揭露统治阶级和前方将领不体恤奋战沙场的士卒,不思抵抗,整日沉溺于歌舞升平中的现实,表达愤慨之情。③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象的约定俗成,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意象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理解词关键。例如古诗词中“柳”常寓“送别”之意,“鸿雁”常和“思乡”情联系,“蝉”寓“高洁”,“杜鹃”常含着“哀伤”之情。
(3)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 、以动写静等。教师须告诉学生,熟悉表现手法不应只记术语,关键要积累灵动可感的诗例。
2.表达层面:准确、规范、有序、全面地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1)精读题干,把握答题切入点。
(2)规范地表达。要有两条线:一条纵线,即熟悉古诗词主题的种类。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恨、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赠友送别、睿智哲思、吊古伤今(咏史怀古)等;一条是横线,即建构与命题类型相对应的答题模式。以“把握形象”类题型为例说明。提问方式:塑造了什么形象?答题模式:描具象,概特点,揭示情感、意义。再如分析技巧类鉴赏题答题模式。提问方式:此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或词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答题模式: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问题: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上阙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明手法)。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说运用)。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析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
一、按考纲能力层级序化
(1)识记(A):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这些是考纲明文规定的、静态的知识。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常见修辞方法、鉴赏术语、常见意象等,这些是答题必备的知识。
(2)理解(B):对感悟材料的含意,进行简单阐释,非静态呈现,而是动态陈述。考查内容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词类活用、虚词用法、文句理解、句意翻译等)和现代文阅读(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综合(C):分解剖析、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类,是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内容推断和想象。其中筛选与整合、推断和想象是核心能力(考题体现在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中)。
(4)表达应用(D):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应用具体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使用成语(熟语)、辨析修改病句、变换选用句式、句子的连贯衔接、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作文等(考题体现在选择题和第六、七大题)。
(5)鉴赏评价(E):是阅读能力层级中最高的层次。鉴赏评价是对材料进行评说、对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者观点进行鉴别。
二、具体知识和能力的序化——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
《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考查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
1.理解层面:准确、全面、恰当把握诗词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
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有:
(1)语言知识:①古诗词中的文言词法。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这是学生理解诗句必须的知识。②句式特点,主要是古诗词中的省略、跳跃及倒装。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风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理解时必须把省略的补出才通:秋日(的傍晚)(人烟稀少的)边塞更加萧瑟荒凉。归雁(成群结队)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之意。此刻,(杂乱的)边声和军乐声混合在一体,回荡在四野。
读诗要“泡”,要把跳跃、省略的东西“泡”出来,把倒装的内容顺过来。诗犹如中药胖大海,要泡才会丰满;又如四川泡菜,要泡才会出味。
(2)文学文化常识:①知人论世,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②文化常识是解读诗词的关键。例如李好古《谒金门》: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这里的“玉关”就是边关,“胡尘”借指金兵,明白了这些,它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是揭露统治阶级和前方将领不体恤奋战沙场的士卒,不思抵抗,整日沉溺于歌舞升平中的现实,表达愤慨之情。③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象的约定俗成,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意象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理解词关键。例如古诗词中“柳”常寓“送别”之意,“鸿雁”常和“思乡”情联系,“蝉”寓“高洁”,“杜鹃”常含着“哀伤”之情。
(3)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 、以动写静等。教师须告诉学生,熟悉表现手法不应只记术语,关键要积累灵动可感的诗例。
2.表达层面:准确、规范、有序、全面地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1)精读题干,把握答题切入点。
(2)规范地表达。要有两条线:一条纵线,即熟悉古诗词主题的种类。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恨、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赠友送别、睿智哲思、吊古伤今(咏史怀古)等;一条是横线,即建构与命题类型相对应的答题模式。以“把握形象”类题型为例说明。提问方式:塑造了什么形象?答题模式:描具象,概特点,揭示情感、意义。再如分析技巧类鉴赏题答题模式。提问方式:此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或词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答题模式: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问题: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上阙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明手法)。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说运用)。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传达出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析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