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观点态度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鉴赏诗歌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表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诗人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及对人、事的看法。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忧愁、欣喜、欢快、向往、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等。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元曲[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本题要求分析的思想情感就包含了观点态度,喜爱自豪是情感,超然物外就是处世的观点态度。
  从诗歌的题材看,古诗词为表达观点态度常借助的题材有边塞诗,写边关战事、风光和将士生活等,折射出的观点,有对朝廷穷兵黩武的不满,也有对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歌颂。2004年高考江苏卷选取的《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就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所设置的问题也是紧紧围绕边塞诗的特点展开的。句句有“怨情”,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田园诗,多写归隐山林的生活场景、秀丽山川,常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选用的陶渊明的《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表现了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才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的观点。怀古诗,借古讽今,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尖锐地提出了历史教训,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其中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如何迅速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呢?
  (1)审标题古语有云:“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诗词当中有些标题就是题眼、诗眼、词眼,通过标题就能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题),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考生如能抓住题目当的“喜”、“览古”、“送”、“闻笛”、“咏”、“怨”、“思”等,这些,字词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考生若能带着这些思考来读诗,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看作者有名的作家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的风格,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热烈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3)看序言和注释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如2006年全国卷所选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中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就给了考生在诗歌内容上很大的指向性。注释虽短短一两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鉴赏诗歌做准备。
  (4)抓尾联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中要特别注意。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尾联“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就很清晰地展露了词人颠沛流离后枯槁的身心。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能清晰可见的是王维厌恶官场、钟情山水的人生理想。王冕的《墨梅》尾联“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写的是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