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口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技术始于2007年,主要是在全县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在充分掌握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等情况下,在有机肥为基础的前提下。产前为农民提出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项目开展4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测土配方施肥成效
1.节本增效显著。据调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肥料利用率提高3.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减少肥料用量19.5kg/hm2,项目区玉米平均产量为7 609,5 kg/hm2,施用配方肥的平均产量为7 950kg/hm2左右。
2.促进了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法的改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活动,指导农民改进施肥方法。配方施肥用量明显增加,施肥比例趋于平衡,钾肥、微肥施用在项目区得到普及。
3.营造了科学施肥的良好氛围。通过测土配方项目的开展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施肥观念与施肥方法的变化正悄然深入到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
4.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有机肥投入增加,不合理的化肥投入减少,降低了养分流失,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
1.施肥方式方法仍然落后
从生产实际来看,施肥的时间和施肥的方式对于肥料的利用率影响很大,特别是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施肥习惯,仍需进行改进。
2.配方肥的管理较难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求配方肥的生产要按复混肥来进行生产许可证的登记,但实际上配方肥配方很多,很难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种来进行登记管理。
3.个性化服务难度较大
农民需要个性化服务’要求测土、配方到户,甚至到田块。而由于受农村生产规模较小、土肥技术条件、项目资金规模、配肥企业生产现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很难做到。
4.不利于机械作业
目前配方肥料主要为棵粒掺混肥,在机械施肥时不易施匀,影响了配方肥的推广。
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殛对策
1.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网络,充分调动乡镇农技人员参与推广配方肥的积极性。
2.加强与种粮大户、种植能手的联合,积极开展配方肥推广供应等生产性服务。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采购经营,扩大示范效果。
3.加快配方肥流通网络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配方肥生产企业,推进农资经营网点建设,逐步提高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4.参照良种补贴等形式。实行生产、使用配方肥资金补贴,降低群众购肥成本,提高群众购买配方肥的积极性。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
林彦明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分布和流传广,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下面就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
1、叶枯型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一,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中脉型
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去。
3、急性凋萎型
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人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僅心叶枯死。
4、黄化型
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展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于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二、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素lOO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一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2、农业防治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
一、测土配方施肥成效
1.节本增效显著。据调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肥料利用率提高3.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减少肥料用量19.5kg/hm
2.促进了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法的改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活动,指导农民改进施肥方法。配方施肥用量明显增加,施肥比例趋于平衡,钾肥、微肥施用在项目区得到普及。
3.营造了科学施肥的良好氛围。通过测土配方项目的开展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施肥观念与施肥方法的变化正悄然深入到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
4.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有机肥投入增加,不合理的化肥投入减少,降低了养分流失,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
1.施肥方式方法仍然落后
从生产实际来看,施肥的时间和施肥的方式对于肥料的利用率影响很大,特别是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施肥习惯,仍需进行改进。
2.配方肥的管理较难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求配方肥的生产要按复混肥来进行生产许可证的登记,但实际上配方肥配方很多,很难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种来进行登记管理。
3.个性化服务难度较大
农民需要个性化服务’要求测土、配方到户,甚至到田块。而由于受农村生产规模较小、土肥技术条件、项目资金规模、配肥企业生产现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很难做到。
4.不利于机械作业
目前配方肥料主要为棵粒掺混肥,在机械施肥时不易施匀,影响了配方肥的推广。
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殛对策
1.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网络,充分调动乡镇农技人员参与推广配方肥的积极性。
2.加强与种粮大户、种植能手的联合,积极开展配方肥推广供应等生产性服务。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采购经营,扩大示范效果。
3.加快配方肥流通网络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配方肥生产企业,推进农资经营网点建设,逐步提高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率,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4.参照良种补贴等形式。实行生产、使用配方肥资金补贴,降低群众购肥成本,提高群众购买配方肥的积极性。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
林彦明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分布和流传广,危害性很大,是一种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下面就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
1、叶枯型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一,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中脉型
在水稻分蘖或孕穗期。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常常没有出穗就死去。
3、急性凋萎型
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人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僅心叶枯死。
4、黄化型
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展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于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二、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
2、农业防治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