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技能与数学思想之间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正强,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
  “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或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其间含有关于角的度量单位与角的度量工具的认识,称为知识。
  与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连在一起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结合本人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做如下探讨。
  一、从角的大小到形的赋值
  材料呈现:
  问题讨论:
  问题1: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结论:从①号角到⑤号角,越来越大。
  (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问题2: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角的大小,你会用哪个数来表示?
  结论:①号角可以用数字0表示,因为它没有大小。
  (把①号角赋值为0,这对学生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①号角没有大小。但在学生的数学发展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节点:因为他们完成赋形以数的创举。数形结合思想,本质上是两件事情,一是赋数以形,一是赋形以数,然后在形和数之间自由
  穿行。)
  问题3:如果①号角用数字0表示,那么②号角可用数字几呢?
  结论1:45。
  (此一结论,多为学生已学过锐角、直角等有关角的度数。)
  师:同学们,有人说用45°来表示②号角的大小,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用10°来表示这个角的大小,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全乱了。
  生:也是可以的。因为如果这个角是10°的话,那③号角就是20°,从此之后,直角就不是90°,而是20°了。
  (全班学生大笑)
  生:如果按照老师所说的,那②号角用100°来表示也可以呀。
  师:大家认为呢?
  生:可以吧,想它是几就是几。
  (这一段对话所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对赋形以数的诧异与好玩。)
  问题4:在对这5个角定数字时,你认为最特别的角是哪个?我们这样变来变去,有没有不变的?
  结论1:①号角始终不变。它的大小不是由我们定的,始终是0。
  结论2:不管我们怎么变,这些角都以②号角为标准,③号为两个标准,⑤号为4个标准。
  (数学学习至此,数学已是活的了,学生也已经体会到标准的意义以及标准的影响力。这些东西,是数学中深刻影响一个人思维品质的东西。)
  二、度量,是与标准比较的行为
  将第一份材料从右到左,不断将小的角与大的角结合,形成如下材料。
  问题1:当我们把5个角放置在一起时,原来共有的10条边只剩下5条,还有5条边到哪里去了?
  结论:其实有6条边在0这个地方重合了。
  (强化0度线,它是所有角共有的一条边,任何一个角均有一条边在此重合。)
  问题2:现在黑板上出现⑥角,有谁能把这个角放进这个图中。
  结论:顶点在中心点A,一边在0即可。
  问题3:这个被放进去的角的大小可用哪个数字表示?
  结论:15到18之间。
  (度量,本质上是与标准相比较的行为与结果,学生把一个新的角放进这个框架中比较,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任何难度。放进去的要点是顶点对着中心点,一边对着0边,技能会慢慢成熟起来。)
  三、工具,是对标准的固定与移动
  材料1:单圈量角器
  问题1:同学们,请看量角器,它与我们黑板上的图有什么不同?
  结论1:标准不同,有单位度,中心点为0°,其他都一样。
  结论2:黑板上的图不能移动,我们只能用角与它比,量角器可以移动,比较方便。
  问题2:你能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吗?试试看。
  结论:中心点对顶点,0边对角边。
  (教师已经不需要教这些技能了,只需要用一个角去比较标准,反过来用这一标准去比较角而已。工具的意义便可以在此体验。)
  材料2:双圈量角器
  问题1:这个量角器与之前的量角器有何不同?
  结论:有内外两个读数圈。
  问题2:为什么要用两个读数圈呢?
  结论:角可以从右往左不断变大,也可以从左往右不断变大。
  (从量角器的内外圈回到第一组材料的另一种序,说明在学生的眼里,量角器已经是一个“活”的工具了。)
  四、技能,是自然而然的思想结果
  现在,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角的度量技能是如何落实的。
  (1)角是有大小的。(知识复习)
  (2)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赋值,数形结合可以这样培养)
  (3)表示其中一个角,其他角便因此也都能表示了。(标准的意义)
  (4)任何一个角,都可以通过与标准的比较确定数值。(度量技能)
  角的度量技能,是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学生而言,这一课时,好像不是从量角器的认识、使用开始,但却以量角器的使用、认识结束。
  工具只是工具而已,是一个末,当教学将“末”当成“本”,教学就会变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五、思想,离不开知识这一载体
  纵观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培养与落实,体会赋数以形的内容十分之多,但体会赋形以数的材料却比较少,而这一课时,是让小朋友体会赋形以数的比较好的机会,对于好的机会,我们绝不能错过。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沟通的理念也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并阐述了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与中小学生、同事、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协助中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1]。近年来,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受到了各师范院校及教育部的重视。顶岗实习是指高年级师范生在接受
引领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使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就是搞好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和会正确地学习。在反思与吸收教育前辈们的精华基础上,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关于怎样做才能引领好学生的成长,我采用了下列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本性情温和的学生,不知为了什么就变得心浮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  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
“我来自农村,父母亲都是农民,一路走过来,我知道确实是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这个家庭、家族的命运。真正让农民家庭过上和谐、有尊严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子女能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我力图在县城办一所能够让进来的所有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的学校,对所有来到我这所学校的孩子负责任。无论出身、背景情况如何,来到我这里,都能受到均等的优质教育。”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诚的期盼,发自她的内心,她是在用
本刊讯 2016年11月21日,史家小学二年级部伙伴校园举行《大槐树 小伙伴》新书发布会。该书将二年级的典型活动和特色课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每一章节后留有可供记录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在参与活动后或写或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以与结识的新伙伴共同写下对小伙伴校园的期待与热爱;还可以请老师或家长一起参与;将每年二年级毕业时学校送给同学的合影照片粘贴好,记录下二年级一年的美好回忆。  《大槐树 小伙伴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时节,收获着春种、夏耕的果实,在这里我们也迎来了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本届峰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以“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为主题,邀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Clarke)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安·林古德温(A.Lin
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四轮”,即德育、教学、科研和文化),践行“让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合作、人本和人文的学习共同体,营造书声琅琅、歌声朗朗和笑声朗朗的美丽校园,这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学(以下简称“龙岗中学”)校园文化的最佳概括。  一、创新校园文化  2014年5月25日上午,第三届龙岗河龙舟赛在龙岗河龙园段水域正式开赛,来自两岸三地的10支龙舟队参加。开幕式上,龙岗中学舞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大事。我校和附属幼儿园致力于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生阶段
中国是尊师重教的国度。在传统社会,家家堂屋正中供“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师与孕育万物的天地、社会最高统治者及血脉之源的祖宗并列,共享人间馨香。中国师之地位在世界上也罕有其匹。师之所得尊崇,与师之使命有关,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在《师说》中凝练地指出了师之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已越千年,但我认为它仍然是我们今天良师的标准。  在古代社会,师有人师与经师之分,用今天的话说,即有道德学问之师与职业培训之师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周博士您好,我最近在班级管理方面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跟您聊一聊。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是什么问题呢?  王老师: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学校班级管理的培训,专家在培训的时候向我们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天性”,要让学生“自然生长”“自由发展”。我觉得专家说得挺好的,但真要让我按照专家说的去做的话,却又感到迷茫。  周博士:您是哪里觉得迷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