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城(园区)是目前政府經济发展的核心,而智慧新城(园区)的提出为新城(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为政府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对智慧新城(园区)建设的关键举措进行研
究,为智慧新城(园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想。
关键词 新城 智慧 发展 关键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管理的日益精细化以及高效化的考虑,同时“经济GDP”或“城市全面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陆续出现了“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新城”等以区域管理和经营的载体,一方面内部的管理等同于小的城市、另一方面该区域的工作重点即为立足经济,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所以一种小型的区域的新的城市(园区、新城等)经营模式就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智慧新城(园区等),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高度智能化、全面网络化、产业高端化和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畅行网络、智能感知环境与高效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新的城市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关键举措
智慧新城(园区)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长期目标,每个城市都是在摸索中发展和前行。通过对智慧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新城建设实践,我们认为在建设智慧新城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一)组织保障,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新城是加快区域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将给新城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相应的支持系统来有序推进智慧新城建设工作。由市、区、新城(园区)政府或管理机构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领导参加的信息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负责确定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各重点部门和企业,特别是新城管理部门、智慧应用具体项目的有关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分工,确定责任。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智慧新城(园区等)的范围很大,涉及的方方面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难度也可想而知,项目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多方面联动,整合各种资源,先从城市的一个区域、智慧新城(园区等)的一个小方面做起,做成熟,积累经验,由点到面地再依次展开,可以先从条件最成熟的方面做起,如智慧新城(园区等)中的智慧区域的建设。
(三)特色发展,持续建设。
特色发展就是在建设智慧新城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吸收其他城市的有共性的解决方案,但绝对不能千篇一律、完全照搬,必须根据自身基础优势和实际需要,打造建设智慧新城的特色牌和创新牌。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战略定位、功能结构,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智慧新城的建设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需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智慧新城的建设模式可以考虑谁投资,谁实行,谁受益,谁负责的市场模式。因为未来持续的运营需要不断的投入,技术要不断改进,这就超出了政府的职能,因此引进社会化的运营模式相当必要。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顶层建设,要有统一的领导机制,加强各智慧点之间的衔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要实现共享。智慧新城建设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规划,联合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四)基础先行,整合资源。
从国外建设智慧新城的经验来看,首先是要以超前部署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顾名思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构建智慧新城(园区等)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才能在此之上实现智慧新城(园区等)的各种信息化应用。
要打造智慧新城(园区),实现智慧新城(园区等)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集成采用包括宽带光纤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乃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在内的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泛在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各网络间业务融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为实现智慧新城(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整合资源,形成智慧新城(园区等)建设的强大合力。尽快改变个别行业、单个企业异军突起的状态,调动政府、企业和用户三个积极性,实行多方联动,形成整体合力。智慧新城(园区)的管理与建设应该重点提升新城的集聚能力、综合竞争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关键是对城市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智慧新城(园区)中央管理与服务平台来整合新城内其他各类系统子平台的相关信息资源,能够让新城的管理者真正实现对城市的高效管理和智能决策,可以为政府、企业、居民和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相关综合服务,从而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和旅游服务,提升新城(园区)的品牌知名度。
(五)创新发展,聚焦应用。
一个全新的城市或园区在实施“智慧新城(园区)”具有客观优势,抛开了目前城市运营中现存的顽疾,新的城市建设应该是创新的发源地,通过开放和创新推动城市建设的步伐,需要采用更加“智慧”的信息化手段,构建各种智慧应用来解决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围绕政务、产业、民生这三条主线,构建新城(园区)完整的智慧应用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智慧政务應用体系。
新城(园区)的智慧政务建设要以政务数据中心、中央管理平台建设为主线,进行信息资源的“感知、整合、传输、处理”,共享资源,深化智慧新城(园区等)管理、智慧地下管网管理等应用,通过一批智慧政务重点工程的建设,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需要重点考虑的政府政务服务信息化应用包括:政府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公安、智慧医疗、环境监控、数字城管及灾害防控等方面。
第二、智慧产业应用体系。
智慧产业应用则是涉及产业服务、管理和发展、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应用。新城(园区等)智慧产业应用体系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重点建设新城统一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引导智慧产业发展。
需要重点考虑的智慧产业应用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园区、智能农业、智慧花卉、智能电网等方面。
第三、智慧民生应用体系。
“智慧新城”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为社会大众的教育、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提供便捷服务,为社会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居民人生发展提供智力平台,全面提升物质和文化生活品质。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通过着眼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的智慧民生应用包括:智能环境管理、智慧商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家居、信息网点等方面,推动新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智慧驱动,产业升级。
在智慧新城(园区)的建设中,紧抓国家推进“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机遇,提升优势产品集群,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扩大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根据新城或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以产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为重点,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嵌入式软件等新兴技术,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鲜明的信息新兴产业和研发基地,并加强产业链整合,引导智慧产业发展,并通过依托智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的实质化落地与发展,促进产业基地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升智慧新城(园区)发展的竞争实力。旨在打造城市产业发展和聚集的核心区,区域内的产业应该高效地发展、更好地辐射,让智慧引领整个新城(园区)乃至全市的高新智创产业发展。
三、结束语
建设智慧新城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城市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我们应全力以赴,举全市之力投身智慧新城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完善智慧应用体系,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实现新城的持续智慧发展。□
(作者:周斌,南京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任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城市信息工程院院长助理兼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吴超,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朱亮,东南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
参考文献:
[1]谌利民 世界新城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理念 [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2]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研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e0bba9848762caaedd33d433.html 2008,10;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8]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 [期刊论文]城市观察 2010(06);
[9]Batagan, Lorena. Smart c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s. Informatica Economica, 2011, Vol. 15 Issue 3, p80-87, 8p
[10] Thite, Mohan. Smart cities: implications of urban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Nov 2011, Vol. 14 Issue 5, p623-631, 9p
究,为智慧新城(园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想。
关键词 新城 智慧 发展 关键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管理的日益精细化以及高效化的考虑,同时“经济GDP”或“城市全面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陆续出现了“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新城”等以区域管理和经营的载体,一方面内部的管理等同于小的城市、另一方面该区域的工作重点即为立足经济,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所以一种小型的区域的新的城市(园区、新城等)经营模式就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智慧新城(园区等),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高度智能化、全面网络化、产业高端化和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畅行网络、智能感知环境与高效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新的城市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关键举措
智慧新城(园区)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长期目标,每个城市都是在摸索中发展和前行。通过对智慧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新城建设实践,我们认为在建设智慧新城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一)组织保障,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新城是加快区域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将给新城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相应的支持系统来有序推进智慧新城建设工作。由市、区、新城(园区)政府或管理机构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领导参加的信息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负责确定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各重点部门和企业,特别是新城管理部门、智慧应用具体项目的有关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分工,确定责任。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智慧新城(园区等)的范围很大,涉及的方方面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难度也可想而知,项目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多方面联动,整合各种资源,先从城市的一个区域、智慧新城(园区等)的一个小方面做起,做成熟,积累经验,由点到面地再依次展开,可以先从条件最成熟的方面做起,如智慧新城(园区等)中的智慧区域的建设。
(三)特色发展,持续建设。
特色发展就是在建设智慧新城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吸收其他城市的有共性的解决方案,但绝对不能千篇一律、完全照搬,必须根据自身基础优势和实际需要,打造建设智慧新城的特色牌和创新牌。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战略定位、功能结构,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智慧新城的建设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需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智慧新城的建设模式可以考虑谁投资,谁实行,谁受益,谁负责的市场模式。因为未来持续的运营需要不断的投入,技术要不断改进,这就超出了政府的职能,因此引进社会化的运营模式相当必要。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顶层建设,要有统一的领导机制,加强各智慧点之间的衔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要实现共享。智慧新城建设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规划,联合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四)基础先行,整合资源。
从国外建设智慧新城的经验来看,首先是要以超前部署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顾名思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构建智慧新城(园区等)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才能在此之上实现智慧新城(园区等)的各种信息化应用。
要打造智慧新城(园区),实现智慧新城(园区等)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集成采用包括宽带光纤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乃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在内的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泛在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各网络间业务融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为实现智慧新城(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整合资源,形成智慧新城(园区等)建设的强大合力。尽快改变个别行业、单个企业异军突起的状态,调动政府、企业和用户三个积极性,实行多方联动,形成整体合力。智慧新城(园区)的管理与建设应该重点提升新城的集聚能力、综合竞争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关键是对城市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智慧新城(园区)中央管理与服务平台来整合新城内其他各类系统子平台的相关信息资源,能够让新城的管理者真正实现对城市的高效管理和智能决策,可以为政府、企业、居民和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相关综合服务,从而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和旅游服务,提升新城(园区)的品牌知名度。
(五)创新发展,聚焦应用。
一个全新的城市或园区在实施“智慧新城(园区)”具有客观优势,抛开了目前城市运营中现存的顽疾,新的城市建设应该是创新的发源地,通过开放和创新推动城市建设的步伐,需要采用更加“智慧”的信息化手段,构建各种智慧应用来解决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围绕政务、产业、民生这三条主线,构建新城(园区)完整的智慧应用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智慧政务應用体系。
新城(园区)的智慧政务建设要以政务数据中心、中央管理平台建设为主线,进行信息资源的“感知、整合、传输、处理”,共享资源,深化智慧新城(园区等)管理、智慧地下管网管理等应用,通过一批智慧政务重点工程的建设,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需要重点考虑的政府政务服务信息化应用包括:政府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公安、智慧医疗、环境监控、数字城管及灾害防控等方面。
第二、智慧产业应用体系。
智慧产业应用则是涉及产业服务、管理和发展、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应用。新城(园区等)智慧产业应用体系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重点建设新城统一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引导智慧产业发展。
需要重点考虑的智慧产业应用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园区、智能农业、智慧花卉、智能电网等方面。
第三、智慧民生应用体系。
“智慧新城”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为社会大众的教育、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提供便捷服务,为社会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居民人生发展提供智力平台,全面提升物质和文化生活品质。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通过着眼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的智慧民生应用包括:智能环境管理、智慧商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家居、信息网点等方面,推动新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智慧驱动,产业升级。
在智慧新城(园区)的建设中,紧抓国家推进“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机遇,提升优势产品集群,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扩大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根据新城或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以产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为重点,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物联网、嵌入式软件等新兴技术,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鲜明的信息新兴产业和研发基地,并加强产业链整合,引导智慧产业发展,并通过依托智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的实质化落地与发展,促进产业基地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升智慧新城(园区)发展的竞争实力。旨在打造城市产业发展和聚集的核心区,区域内的产业应该高效地发展、更好地辐射,让智慧引领整个新城(园区)乃至全市的高新智创产业发展。
三、结束语
建设智慧新城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城市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我们应全力以赴,举全市之力投身智慧新城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完善智慧应用体系,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实现新城的持续智慧发展。□
(作者:周斌,南京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任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城市信息工程院院长助理兼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吴超,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朱亮,东南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
参考文献:
[1]谌利民 世界新城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理念 [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2]国内外新城发展模式研究 http://wenku.baidu.com/view/e0bba9848762caaedd33d433.html 2008,10;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8]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 [期刊论文]城市观察 2010(06);
[9]Batagan, Lorena. Smart c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s. Informatica Economica, 2011, Vol. 15 Issue 3, p80-87, 8p
[10] Thite, Mohan. Smart cities: implications of urban planning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Nov 2011, Vol. 14 Issue 5, p623-631, 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