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反对抵制?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倚仗坚船利炮来到东方,在侵略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器物、科技、制度乃至某些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对侵略的愤恨与对先进事物的向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矛盾心理的基础。
  
  既反对侵略,也拒绝承认先进的诱惑;幻想回到那个既没有侵略也没有感受到落后的时代中,一直是部分人的梦想。义和团是这种幻想最集中的实践者。10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慢慢学会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似乎不应该如此狭隘。那么,近日的抵制家乐福行动,体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这种对西方的敌意,部分来自于陈旧的意识形态教育,部分来自于不充分乃至片面的信息获取。近年来,在陈旧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之上,一种我称之为商业民族主义的东西开始大行其道,从《中国可以说不》到《货币战争》,从某些中国媒体的报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加以精心裁减后再商业化传播,这种手法拥有了极大的受众。在这样的信息之下,敌意和不信任的气氛在相当群体中蔓延,一遇特殊事件,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开来。我认为,相当多的青年抵制者是受这种非理性情绪所支配的。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注意到,包括张朝阳这样的人士也赞成抵制。这表明,除了非理性的情绪之外,还有被人忽略的因素。我认为,这个因素就是那种迫切地要求西方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集中体现在海外华人和国内主流人士身上。
  这么些年来,中国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成就被某些人夸大为“中国奇迹”,甚至看作是中国必然“崛起”的前奏。于是,在某些人那里,这种自信和骄傲膨胀为一种过分良好的感觉,似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相当充分,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了。事实上,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而政治和文化领域仍有某些缺陷。而当这种感觉遭遇对中国的一些误解时,与上述那种非理性的情绪相结合,得出西方世界充满敌意的结论,就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了。
  
  这种感觉良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某些不自信。因为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哪怕是错误的,也会成为自身进步的动力;反过来,就是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过分敏感。
  这种骄傲与不自信相混杂的心理,在我看来正是目前一些抵制者的深层心理:正因为不自信始终在心里涌动而又不愿意正视,当别人指出的时候,也就倍加恼怒。
  可以看出,在这种视角支配下的抵制,并非所谓极端民族主义支配之下的抵制。后者的目标是回到封闭的状态,而前者的目标指向的是一种新的关系,一种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嵌入越发深入的情况下,要求外部世界给予中国更多尊重和理解,更少歧视和偏见的新关系。
  我承认,这一诉求有其正当的成分,但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由于这种诉求建立在非理性的情绪和扭曲的自我认知之上,正当性被大大削弱了。进而,即使存在着某种正当性,抵制的行为与其试图达到的目标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背反关系。抵制所带来的,恰恰是抵制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更多的偏见和不尊重。
  尊重和理解,只可能建立在充分交流了解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双向的交流得到7极大的增进,但这种交流和了解还不够。为7迎接奥运会,2006年11月1日,总理温家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7号”,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被普遍看作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反过来看,这也表明了外部世界在试图了解中国时,曾经面临的障碍。
  在这次事件中,西方媒体的报道招来了很大的愤怒,可是,如果想让西方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予它们更开放自由地了解中国的机会,给予他们与中国同行更深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比之新闻报道,教育、学术、文化、经商、旅游等双方普通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更能矫正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如果要让西方世界抛弃偏见与歧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这种交流更充分。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经济领域,外资企业在内的经济交往一直是这种交流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西方抛弃偏见和歧视,更合理的途径是让非经济交往也更加充分,而抵制只会让原本相对充分的经济交往受到损害,非南辕北辙而何?
  尊重和理解,只可能建立在自身也抛弃偏见和歧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自身对外部世界存有偏见,怎么可能通过充分的交流改变对方的偏见呢?30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更多了解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多的交流来矫正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偏见和歧视。而抵制,则是放弃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这也依旧与追求的目标——反对西方的偏见与歧视——是背道而驰的。
其他文献
无论是拉美的政治现实,还是近在眼前的总统选举,都决定了美国政府不会在“自己的后院”挑起一场战争    3月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现身巴西。一周前,这个国家的周围还战云密布。  3月伊始,哥伦比亚政府出动直升机和地面部队,突然进入厄瓜多尔境内,打击了哥反政府游击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一处秘密营地。军事行动结束后,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才收到哥总统乌里韦通报情况的电报。  科雷亚的盟友委内瑞拉总统查
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北京市大兴区黎明村的土地确权,彻底改变了村民与村官的关系    43岁的王海树运气一直不错。  他是村里公认的种田能手,一个人就承包了村里的7个大棚,逢春种甜瓜,逢秋以西红柿为主。他付得起辛苦,整天不得闲,总是能让自己种的甜瓜比春天早几天上市,西红柿比秋天晚几天上市,从而躲开农产品上市高峰。一年下来,毛收入能有7万以上,纯收入也有4万多。在距离河北更近、距离北京城区更远的大兴区
越是影响重大的事件,越要求信息及时公开,对付流言的一个办法,就是要比它走得更快——最近几次重大突发事件上,这一认识愈加深入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前后发生的几起大的突发事件:4·28胶济铁路事故、5·12汶川大地震以及7月1日的上海袭警案,都没有再像阜阳手足口病疫情一样,在信息公开问题上成为众矢之的。      前所未有的速度      这三起事件的一个共性,是从事件的发生到第
一画成名,《父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令他始料未及。    却也似冥冥中的宿命,要他从此背负一生    26年前,油画《父亲》横空出世,在社会上瞬间引起的爆炸反响,使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美术史,甚至艺术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将那个阶段的中国美术托举到其他时代作品难以超越的高度。不久前,一场主题为“农民农民”的专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50件作品中,《父亲》在相隔1/4世纪,中国社会发生最激烈变化之后
河南省信阳市国土资源局的11名处级干部,住上了240平米的“别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豪华住宅存在着诸多问题:违规拿地集资建房;建设之前未向房管局报批;面积严重超标——甚至超过了正部级干部的标准;而在建成后,既没验收,也未备案。  为此,别墅的建造者们受到了信阳纪委的惩罚。其中包括责令该局党组就超面积集资建房问题写出深刻检查;责令参与集资建房的其他十位处级领导干部写出深刻检查;
2007年4月27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全球火炬传递路线拟订完成,并随火炬样式一同公布。传递里程拟为13.7万公里,火炬手人数2万多名,境外传递城市19个,各项数据成为历届奥运会之最。  那时起,亿万中国人就开始等待一年后激动。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想到火炬之旅的曲折——从第四站伦敦起,冲突发生并升级。一边是13亿人的奥运梦想,一边是少数政治力量的干扰,保卫与冲击,激情与偏见,复杂的情绪和观点交织
媒体的同仁已多次报道了阜阳官方的推诿和阻挠——这并不奇怪,真相的揭示会搞掉一些人的乌纱。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个地方的民众也被套在了茧子里    在医院附近的宾馆,很少有能够上网的房间;如果你试图寻找网吧,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这是一个信息比较封闭的城市,并对陌生人很有戒心,尤其是疫情发生时。  为寻找一位姓洪的死者,5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阜阳王店镇后丁营。向当地村民打听起附近的洪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滑坡,11月初中国政府公布了10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用2年时间、花费4万亿元,能否维持明后两年8%的增长目标?启动民间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何在?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2009年经济形势会很严峻”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政府已经将“保8%争9%”作为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你认为未来2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
100小时之前,这里曾聚满惊魂未定的成都市民,自从都江堰过来的1000多名灾民住进来后,成都市民又变成了援助者    5月16日18点28分。成都市东郊体育馆。  汶川县漩口镇的李小斌,躺在东郊体育场室内运动馆,正发呆。医生走过来摸了摸他的额头,他一动不动。100小时前,这个21岁的年轻人失去了父母、姐姐。他侥幸逃脱,徒步一整天才赶到都江堰。他到成都也已经一整天了。除了躺着,他什么也不做。  这个
普适价值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它既然是普适的,那中国人就可以与西方人共同塑造之    有人赞扬汶川大地震中民众、军队和政府的表现,使用了“普适价值”一词。这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也许认为“普适价值”是西方的。真是那么回事吗?  所谓普造价值,顾名思义,就是大多数人对待他人的某些基本理念。这些价值之所以是普适的,乃是因为,它是由人之为人的一般属性所规定的。这牵涉到形而上学,最起码涉及伦理学,谈起来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