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正在进行、新教材在内容、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题材多样、内容综合、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更新颖、更有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各个学校甚至组织老师们去学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比如洋思等等。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要精心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没有参与,就不会形成合力;没有主体参与,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推进力、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群英会”,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少讲,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多说。魏书生曾经幽默地说,教师上课还是“懒惰”一点好,这样就迫使学生勤快一点,当然他这里的“懒惰”是指精心设计好的“懒惰”。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精心备这一节课。
其次,要学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把教材挖的过深过透,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样,就出现了课堂上老师频频提问而学生无人回答的局面。在主体参与的的教学模式中,作为交往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应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进行交往,特别是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更应主动引导、启发、鼓励、激励学生更多的进行主体间的交往,以便能扩大主体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往往有同感,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身份隐退到幕后,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教师也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让学生自己做课堂主人,自编自演,在自主、和谐的状态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在课堂上津津有味的讲,而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在台下思想游离,不知所然。我们也许也经常纳闷,为什么只有我们自己在台上唱独角戏,而且一节课下来我们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效果自然也并不怎么样,甚至到最后我们也讲得无趣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渊博的知识,要见多识广,具有幽默的语言,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很多学生就会很喜欢他们的某一科的老师,这是为什么?调查得知,学生都普遍认为他们喜欢学这一科就是因为老师很幽默,能够把他们的思绪带到这一节课上来。
其次,创建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引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三、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民主,要尊重学生
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努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放下“先生”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真心真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样就会以组织者、开发者、促进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还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思考辩论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可以是师生间的讨论与辩论,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辩论。这样,既可以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紧张地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民主化讨论,顾名思义,就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不要把老师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辩论。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加以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课堂中,课堂教学可以“有学无教”、“以教代学”,但不能“有教无学”、“以教代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语文环境中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要精心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没有参与,就不会形成合力;没有主体参与,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推进力、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群英会”,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少讲,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多说。魏书生曾经幽默地说,教师上课还是“懒惰”一点好,这样就迫使学生勤快一点,当然他这里的“懒惰”是指精心设计好的“懒惰”。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精心备这一节课。
其次,要学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把教材挖的过深过透,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样,就出现了课堂上老师频频提问而学生无人回答的局面。在主体参与的的教学模式中,作为交往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应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进行交往,特别是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更应主动引导、启发、鼓励、激励学生更多的进行主体间的交往,以便能扩大主体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往往有同感,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身份隐退到幕后,试着做导演,有序地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教师也试着做演员,通过一系列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让学生自己做课堂主人,自编自演,在自主、和谐的状态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在课堂上津津有味的讲,而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在台下思想游离,不知所然。我们也许也经常纳闷,为什么只有我们自己在台上唱独角戏,而且一节课下来我们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效果自然也并不怎么样,甚至到最后我们也讲得无趣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渊博的知识,要见多识广,具有幽默的语言,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很多学生就会很喜欢他们的某一科的老师,这是为什么?调查得知,学生都普遍认为他们喜欢学这一科就是因为老师很幽默,能够把他们的思绪带到这一节课上来。
其次,创建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引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三、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民主,要尊重学生
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努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放下“先生”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真心真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样就会以组织者、开发者、促进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还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思考辩论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可以是师生间的讨论与辩论,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辩论。这样,既可以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紧张地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民主化讨论,顾名思义,就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不要把老师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辩论。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加以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课堂中,课堂教学可以“有学无教”、“以教代学”,但不能“有教无学”、“以教代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语文环境中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