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活检对临床诊疗的相关性进展。方法:选取在门诊及住院确诊的CAG患者。共入选166例,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观察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改善胃动力口服吗丁啉,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 次。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养胃汤治疗(主要药物:石斛、北沙参、明党参、三七、蒲公英等)。水煎浓缩,温服,l50 ml/次,2次/d。结果: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取得总有效率92.77%,对照组为78.31,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活检及临床中西医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活检; 临床诊疗
【中图分类号】
R32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26-01
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各恶性肿瘤第一位,尤以老年人居多,中位数死亡年龄为61.98~65.97岁。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在胃粘膜萎缩的基础上易进一步发生IM和ATP相关,目前已证实,伴有IM和ATP的萎缩区是导致癌症的组织学基础[1],因此开展老年CAG中医研究以干预其胃黏膜病理改变显得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间在门诊及住院确诊的CAG患者。共入选166例,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观察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男32例,女51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8±6.40)岁。对照组男34例、女49例;年龄60~78岁,平均(64.02士3.9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严重度、中医症候分级积分、胃黏膜腺体萎缩、IM、ATP和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胃黏膜病理活检方法:全部在胃镜直视下于胃窦、胃角和胃体取3~5块黏膜组织进行活检,立即投入10%甲醛溶液固定,送病理检查,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2]。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合欢香叶酯,口服,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 次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 次,口服。改善胃动力口服吗丁啉,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 次。
2.2 中医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养胃汤治疗(方剂组成:石斛15g,北沙参12g,明党参15g,三七12g,蒲公英15g,牡丹皮l5g,白头翁l0g,赤芍l2g,淮山药l5g,白茯苓l5g,香附l2g)。水煎浓缩,温服,l50 ml/次,2次/d。疗程定为6个月。
2.3 疗效标准: 在0、6个月疗程结束时做胃镜检查,常规活检送病理检验,记录治疗前后胃黏膜腺体萎缩、IM、ATP和Hp感染等变化;治疗期间观察上述症状变化,并做分级记分。安全性: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腹部B超、癌胚抗原等,并对可能出现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指标检测,临床医师可根据病情决定中止或继续观察。随访:疗程结束根据CAG恢复情况.每6个月~1年进行随访、胃镜复查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计随访观察3年。
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3]标准制定。含CAG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标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l。
表1 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 [n(%)]
注:KruskL-wallis检验,两组胃粘膜病理综合疗效相比较:临床治愈率﹡P<0.01;经x2验证,两组总疗效比较,x2=7.519,△P=0.006<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腺体萎缩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胃粘膜腺体萎缩疗效比较
注:经Wilcoxon检验,治疗后两组比较Z=-2.50092,P=0.0124<0.05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胃黏膜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这期间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所以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真正的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发生癌变,其发生癌变的概率是5~10年癌变率约3%~5%,10年以上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
中医治疗CAG的关键,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确定CAG主要证型的基础上立法治疗,辨证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本研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老年CAG发病以邪热犯胃居多,抑或感寒受湿,亦易郁而化热,热积即久,胃络失畅,瘀热蕴结,损胃伤脾,故临床常见脾虚瘀热型表现,按照中医的传统论治原则,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方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比有更满意的疗效,在改善老年CAG临床症候的同时,而且对老年CAG胃黏膜病理改变难以逆转的诊治难点,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可喜的是部分老年CAG患者胃黏膜萎缩、IM和ATP均消失或减轻,疗程和随访无CAG癌变发生,明显提高老年CAG的临床痊愈和有效率。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CAG,因证立法,随证施治,操作易行,疗效稳定,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健脾清热化瘀方中,用淮山药、白茯苓健脾养胃、和中助运;予白头翁、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痛活血、祛邪安胃;施以赤芍、香附理气通络、化瘀生新;石斛、北沙参、明党参滋阴清热,养胃生津;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老年CAG证因复杂,难以逆转[4],尤易病久瘀积、胃生变证。因此积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清养与通络并用,注意起居饮食调摄,怡神快志,提倡动静结合、运体活血,有助提高老年CAG稳定疗效和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伫曹勤,冉志华.萧树东.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J]胃肠病学.2006,11(7):388- 398.
[2] 施尧.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和分期分段[S].胃肠病学,2006.11(4):195-l9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救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25-27.
[4] 游涛、 徐淑静.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 吉林中医药,2006,26 (3):29-3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活检对临床诊疗的相关性进展。方法:选取在门诊及住院确诊的CAG患者。共入选166例,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观察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改善胃动力口服吗丁啉,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 次。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养胃汤治疗(主要药物:石斛、北沙参、明党参、三七、蒲公英等)。水煎浓缩,温服,l50 ml/次,2次/d。结果: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取得总有效率92.77%,对照组为78.31,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活检及临床中西医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活检; 临床诊疗
【中图分类号】
R32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26-01
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居各恶性肿瘤第一位,尤以老年人居多,中位数死亡年龄为61.98~65.97岁。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在胃粘膜萎缩的基础上易进一步发生IM和ATP相关,目前已证实,伴有IM和ATP的萎缩区是导致癌症的组织学基础[1],因此开展老年CAG中医研究以干预其胃黏膜病理改变显得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间在门诊及住院确诊的CAG患者。共入选166例,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照的观察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男32例,女51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8±6.40)岁。对照组男34例、女49例;年龄60~78岁,平均(64.02士3.9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严重度、中医症候分级积分、胃黏膜腺体萎缩、IM、ATP和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胃黏膜病理活检方法:全部在胃镜直视下于胃窦、胃角和胃体取3~5块黏膜组织进行活检,立即投入10%甲醛溶液固定,送病理检查,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2]。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合欢香叶酯,口服,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 次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 次,口服。改善胃动力口服吗丁啉,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 次。
2.2 中医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养胃汤治疗(方剂组成:石斛15g,北沙参12g,明党参15g,三七12g,蒲公英15g,牡丹皮l5g,白头翁l0g,赤芍l2g,淮山药l5g,白茯苓l5g,香附l2g)。水煎浓缩,温服,l50 ml/次,2次/d。疗程定为6个月。
2.3 疗效标准: 在0、6个月疗程结束时做胃镜检查,常规活检送病理检验,记录治疗前后胃黏膜腺体萎缩、IM、ATP和Hp感染等变化;治疗期间观察上述症状变化,并做分级记分。安全性: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腹部B超、癌胚抗原等,并对可能出现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指标检测,临床医师可根据病情决定中止或继续观察。随访:疗程结束根据CAG恢复情况.每6个月~1年进行随访、胃镜复查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计随访观察3年。
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3]标准制定。含CAG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标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l。
表1 两组胃黏膜组织病理疗效比较 [n(%)]
注:KruskL-wallis检验,两组胃粘膜病理综合疗效相比较:临床治愈率﹡P<0.01;经x2验证,两组总疗效比较,x2=7.519,△P=0.006<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腺体萎缩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胃粘膜腺体萎缩疗效比较
注:经Wilcoxon检验,治疗后两组比较Z=-2.50092,P=0.0124<0.05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胃黏膜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这期间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所以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真正的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发生癌变,其发生癌变的概率是5~10年癌变率约3%~5%,10年以上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
中医治疗CAG的关键,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确定CAG主要证型的基础上立法治疗,辨证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本研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老年CAG发病以邪热犯胃居多,抑或感寒受湿,亦易郁而化热,热积即久,胃络失畅,瘀热蕴结,损胃伤脾,故临床常见脾虚瘀热型表现,按照中医的传统论治原则,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方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比有更满意的疗效,在改善老年CAG临床症候的同时,而且对老年CAG胃黏膜病理改变难以逆转的诊治难点,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可喜的是部分老年CAG患者胃黏膜萎缩、IM和ATP均消失或减轻,疗程和随访无CAG癌变发生,明显提高老年CAG的临床痊愈和有效率。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CAG,因证立法,随证施治,操作易行,疗效稳定,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健脾清热化瘀方中,用淮山药、白茯苓健脾养胃、和中助运;予白头翁、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痛活血、祛邪安胃;施以赤芍、香附理气通络、化瘀生新;石斛、北沙参、明党参滋阴清热,养胃生津;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老年CAG证因复杂,难以逆转[4],尤易病久瘀积、胃生变证。因此积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清养与通络并用,注意起居饮食调摄,怡神快志,提倡动静结合、运体活血,有助提高老年CAG稳定疗效和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伫曹勤,冉志华.萧树东.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J]胃肠病学.2006,11(7):388- 398.
[2] 施尧.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和分期分段[S].胃肠病学,2006.11(4):195-l9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救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25-27.
[4] 游涛、 徐淑静.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 吉林中医药,2006,26 (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