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常有这种现象:信息发出者遇到信息接受对象在认知、情感、意向等方面的心理抵触,从而使信息发出者的意图无法实现,甚至出现与其意图相悖的结果,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心理抵抗。心理抵抗有正性与负性两种,前者是对错误意见的抵制,后者则相反,是对正确意见的抵制。
在媒介批评研究中,有的学者的观点很有见地,认为媒介批评的本质是“价值的判断”。(1)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观点,有褒扬性的,有批评性的,也有中性的。负性心理抵抗往往是在批评性的意见之下产生的。本文从媒介批评所引发的社会刺激角度,着重探析负性心理抵抗问题。
一、负性心理抵抗的类型
透视负性心理抵抗,应先将其进行分类。笔者认为,负性心理抵抗包括显型抵抗与隐型抵抗。
显型抵抗大体有:
常态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对IPP指数进行分析后,除了提出“既有政治倾向”的观点外,还提出了“选择性接触”的观点,即受众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2)这必然会远离或拒绝那些与自己立场、态度相悖的内容。当媒介遇到批评性的意见时,因其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不一致乃至相对立,其采取远离或拒绝接受的态度,也就较为多见了。“忠言逆耳”一词对这一现象的见证,不仅囊括的事例难以数计,而且这种见证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常态型心理抵抗较为普遍,它往往以潜在形式存在于包括批评对象在内的普通人的心理之中,对于批评对象常态型心理进行刺激与诱发,就易于使其从潜在形态转化为显在形态。因而,常态型心理的出现,固然有批评对象素质的问题,但媒介批评主体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媒介批评中,不乏这种现象:一是较少对批评对象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二是批评方法欠当:例如批评性的意见或者不着边际,或者不关痛痒,甚至出现批评不确指的非批评化与以吹捧、拔高为特征的批评的变异等等,助长了常态型心理抵抗的频发,也刺激其心理抵抗强度的加大。
逆反型。指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态度向传播者意图相反方向变化的心理状态。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体经过不愿接触、不愿接受、反感、拒绝、对抗等阶段的演进,逆反心理的强度也随之而递增;从其覆盖面来看,由点滴反感到局部反感再到全面反感。这类心理状态的产生是复杂的。就批评主体来说,批评者居高临下,缺乏平视的角度与话语的推心置腹;批评意见浮于表层,或者结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武断性,使批评对象难以信服或不喜于接受。就批评对象来讲,对媒介批评的内质尚欠正确的解读与把握,往往以“挑刺儿”、“无事找事”的误解来看待媒介批评,抵触情绪也就伴之而生了。当遇到批评性的意见多次出现后,抵触情绪进入情感层面,演化为心理抵抗。
幼稚型。其表现是,传播者越肯定的,传播对象就越远离;传播者越否定的,传播对象也就越接近。于是,出现了越批评、越否定就“越香”、“越出名”的奇异现象。这样的心理虽然“幼稚”,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维的:第一,这一心态萌芽于好奇心。因为大众传播所肯定的,较常见;而所否定的,较少见。“少见多怪”与好奇心的一拍即合,滋生了“看个究竟”的心态。第二,源于盲目性。有些人的性格易于冲动,常诱发心理上的盲从与行为上的盲动,未将事物弄清,便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态度。比方有些人对于受到批评的一些出版物,常在不了解其内容的情况下就情有独钟,进而产生趋近行为。其三,这一类型的心理,在年轻人中极易激起并蔓延迅猛。之所以如此,与青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阅历有关。他们大都涉世未久、缺乏历练。当今,人们处于社会环境信息化、信息环境环境化的背景下,对于外界事物较少亲身感受,大都通过拟态环境的提供来体验。这导致年轻一代对于电子媒介尤其是对电视、网络的迷恋。当然,这对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某种促进作用,但对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布下的阴影却不可少觑。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其中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中野收等人提出的“电视人”、“容器人”等概念颇有代表性。(3) “电视人”、“容器人”沉湎于电子媒介而不能自拔,其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孤立、封闭,较少与现实世界互动,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思考。幼稚型心理,正是不善于思考的产物。在缺乏思考的情景下,“跟着感觉走”也就成了他们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选择。
利益型。一些媒介产品格调低下,一些媒介有意无意地违规违纪,大都源于利益的驱动。当外界依据伦理要求与相关规定,对其提出中肯的批评性意见时,媒介的利益往往对媒介的态度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结果常常是媒介对于批评意见不做是非判断便将其搁置一旁;有的即使进行了是非判断并感到批评意见有根有据、切中要害,但却为了自身利益,逆着批评意见而为,出现了屡受批评但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此外,利益型心理抵抗还表现在,媒介往往将媒介批评同自己发行量与广告量链接起来,误以为批评性的意见会影响自身这方面的经济收益,因而泛起反感或抵抗心理。利益型虽然有时表现为隐型心理抵抗的形式,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显型形式出现的。
隐型心理抵抗,主要表现为顺从与屈从。
虽说顺从、屈从与服从、从众、众从,均属于相符行为的范畴,然而顺从、屈从与后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二者是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在行为上相符,内心的态度并未改变,依然处于不服状态。其中,顺从是面对舆论压力所采取的应变性策略,屈从则是在舆论压力面前妥协退让的无奈选择,其不服状态中还夹杂抱怨与不满的成分。当批评对象以这样的心境对待批评性的意见时,则处于隐型心理抵抗状态。一旦舆论压力减弱,隐型心理抵抗就会丢掉表面相符的面纱而转化为显型心理抵抗。此时,夹杂着抱怨与不满成分的屈从,在压力释放时,其转化的速度与强度会超越顺从状态。但当这种现象发生,媒介批评已经取得的效果,也就开始消弭乃至冰消雪散,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反弹,即隐型心理抵抗者在错误的道路上比原先走得更远。
二、负性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
在对以上心理抵抗分类与梳理中,笔者试图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上,对其分别进行浅层归因。在媒介批评的实际进行中,批评对象对上述问题的归因,往往是站在本媒介的立场进行的。常出现的情况是,媒介对自身的业绩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即认为主要由于自身的努力所致,将社会情境为其业绩取得所提供的一切,置于次要的或十分次要的地位;媒介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往往进行“社会情境归因”,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于自身而是出于客观原因。这样的归因,必然放大了自身的业绩并掩饰了自身的问题,在评价标准的把握与评价结果的判断上,和站在客观立场正确地进行观察、评价与判断,存在较大的分野。因此,对于媒介批评主体正确的批评意见也就难以接受了,这是上述各种类型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动态过程,即对于不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消除、对于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增强的过程。因其处于“进行时”状态,不和谐因素与现象必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浮躁心理便是其外显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与物质上尚不和谐同时并存的精神上的不和谐现象。作为媒介批评对象,其浮躁心理的表现,一是对于批评性的意见并未进行正确解读与确切把握,便急不可耐地迸发出不服心态;对于批评性的意见把握后有一定的认知,但仍在情感态度层面扭不过来;一旦听到有什么批评性的意见,不分青红皂白便产生暴跳如雷、兴师问罪等情绪化行为。二是对于吹捧、拔高,不但欣然受之,而且心存感激。“吹捧、拔高”与“心存感激”的碰撞与融合,更加助长了心理的浮躁程度。因而,精神上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是各类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二。
此外,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媒介心理抵抗的又一深层原因。学者们对此已有深论,在此故不赘述。
三、媒介批评应从心理层面切入
媒介批评,带有一定的动机性,即通过批评,帮助批评对象弃劣变良或者由良变优。如果批评对象产生心理抵抗,批评主体的正确意图与良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乃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媒介批评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媒介批评的动机性,是借助一定的舆论压力实现的。这种舆论压力的形成,就其横向讲,可能是某一批评主体与某个批评对象的一对一地进行,也可能是多个批评主体与单个批评对象的多对一地进行,从而使批评对象感到压力而自愿或不自愿地改变自己的理念与行为;就其纵向讲,随着媒介批评的开展,逐渐形成良好的媒介批评氛围,使批评对象在这种批评氛围的浸染中自觉改正自身的不足。舆论压力不仅要使批评对象消除显型心理抵抗,而且要使媒介批评对象心悦诚服而不出现隐型心理抵抗。若要如此,媒介批评主体在施行批评时,就应从心理层面切入。
要从心理层面切入,就不能不对批评对象的心理状态予以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方式进行选优。笔者依据上述分析认为,批评方法的选优大体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与批评对象的心理沟通。经常了解批评对象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让对方了解批评主体的心理状态,以达互相间的心理零距离接近。这样,可避免各类误解的发生,便于扫除媒介批评实施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其次,进行移情式的批评。所谓移情,较权威的说法是“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4)移情式的批评,一是包括将自身的情感移入对方,即在进行批评时注入自己的情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教训人的口气与带有霸气的话语;二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5)与对方进行感情交流。这样,方可在心理整合原则、心理相容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彼此协作、密切配合,(6)形成互补的心理和谐气氛,从而将媒介批评的效果推向最大化。
注释:
(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52页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363页
(若文系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杨静系江苏大学教师)
在媒介批评研究中,有的学者的观点很有见地,认为媒介批评的本质是“价值的判断”。(1)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观点,有褒扬性的,有批评性的,也有中性的。负性心理抵抗往往是在批评性的意见之下产生的。本文从媒介批评所引发的社会刺激角度,着重探析负性心理抵抗问题。
一、负性心理抵抗的类型
透视负性心理抵抗,应先将其进行分类。笔者认为,负性心理抵抗包括显型抵抗与隐型抵抗。
显型抵抗大体有:
常态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对IPP指数进行分析后,除了提出“既有政治倾向”的观点外,还提出了“选择性接触”的观点,即受众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2)这必然会远离或拒绝那些与自己立场、态度相悖的内容。当媒介遇到批评性的意见时,因其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不一致乃至相对立,其采取远离或拒绝接受的态度,也就较为多见了。“忠言逆耳”一词对这一现象的见证,不仅囊括的事例难以数计,而且这种见证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常态型心理抵抗较为普遍,它往往以潜在形式存在于包括批评对象在内的普通人的心理之中,对于批评对象常态型心理进行刺激与诱发,就易于使其从潜在形态转化为显在形态。因而,常态型心理的出现,固然有批评对象素质的问题,但媒介批评主体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媒介批评中,不乏这种现象:一是较少对批评对象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二是批评方法欠当:例如批评性的意见或者不着边际,或者不关痛痒,甚至出现批评不确指的非批评化与以吹捧、拔高为特征的批评的变异等等,助长了常态型心理抵抗的频发,也刺激其心理抵抗强度的加大。
逆反型。指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态度向传播者意图相反方向变化的心理状态。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体经过不愿接触、不愿接受、反感、拒绝、对抗等阶段的演进,逆反心理的强度也随之而递增;从其覆盖面来看,由点滴反感到局部反感再到全面反感。这类心理状态的产生是复杂的。就批评主体来说,批评者居高临下,缺乏平视的角度与话语的推心置腹;批评意见浮于表层,或者结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武断性,使批评对象难以信服或不喜于接受。就批评对象来讲,对媒介批评的内质尚欠正确的解读与把握,往往以“挑刺儿”、“无事找事”的误解来看待媒介批评,抵触情绪也就伴之而生了。当遇到批评性的意见多次出现后,抵触情绪进入情感层面,演化为心理抵抗。
幼稚型。其表现是,传播者越肯定的,传播对象就越远离;传播者越否定的,传播对象也就越接近。于是,出现了越批评、越否定就“越香”、“越出名”的奇异现象。这样的心理虽然“幼稚”,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维的:第一,这一心态萌芽于好奇心。因为大众传播所肯定的,较常见;而所否定的,较少见。“少见多怪”与好奇心的一拍即合,滋生了“看个究竟”的心态。第二,源于盲目性。有些人的性格易于冲动,常诱发心理上的盲从与行为上的盲动,未将事物弄清,便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态度。比方有些人对于受到批评的一些出版物,常在不了解其内容的情况下就情有独钟,进而产生趋近行为。其三,这一类型的心理,在年轻人中极易激起并蔓延迅猛。之所以如此,与青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阅历有关。他们大都涉世未久、缺乏历练。当今,人们处于社会环境信息化、信息环境环境化的背景下,对于外界事物较少亲身感受,大都通过拟态环境的提供来体验。这导致年轻一代对于电子媒介尤其是对电视、网络的迷恋。当然,这对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某种促进作用,但对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布下的阴影却不可少觑。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其中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中野收等人提出的“电视人”、“容器人”等概念颇有代表性。(3) “电视人”、“容器人”沉湎于电子媒介而不能自拔,其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孤立、封闭,较少与现实世界互动,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思考。幼稚型心理,正是不善于思考的产物。在缺乏思考的情景下,“跟着感觉走”也就成了他们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选择。
利益型。一些媒介产品格调低下,一些媒介有意无意地违规违纪,大都源于利益的驱动。当外界依据伦理要求与相关规定,对其提出中肯的批评性意见时,媒介的利益往往对媒介的态度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结果常常是媒介对于批评意见不做是非判断便将其搁置一旁;有的即使进行了是非判断并感到批评意见有根有据、切中要害,但却为了自身利益,逆着批评意见而为,出现了屡受批评但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此外,利益型心理抵抗还表现在,媒介往往将媒介批评同自己发行量与广告量链接起来,误以为批评性的意见会影响自身这方面的经济收益,因而泛起反感或抵抗心理。利益型虽然有时表现为隐型心理抵抗的形式,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显型形式出现的。
隐型心理抵抗,主要表现为顺从与屈从。
虽说顺从、屈从与服从、从众、众从,均属于相符行为的范畴,然而顺从、屈从与后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二者是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在行为上相符,内心的态度并未改变,依然处于不服状态。其中,顺从是面对舆论压力所采取的应变性策略,屈从则是在舆论压力面前妥协退让的无奈选择,其不服状态中还夹杂抱怨与不满的成分。当批评对象以这样的心境对待批评性的意见时,则处于隐型心理抵抗状态。一旦舆论压力减弱,隐型心理抵抗就会丢掉表面相符的面纱而转化为显型心理抵抗。此时,夹杂着抱怨与不满成分的屈从,在压力释放时,其转化的速度与强度会超越顺从状态。但当这种现象发生,媒介批评已经取得的效果,也就开始消弭乃至冰消雪散,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反弹,即隐型心理抵抗者在错误的道路上比原先走得更远。
二、负性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
在对以上心理抵抗分类与梳理中,笔者试图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上,对其分别进行浅层归因。在媒介批评的实际进行中,批评对象对上述问题的归因,往往是站在本媒介的立场进行的。常出现的情况是,媒介对自身的业绩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即认为主要由于自身的努力所致,将社会情境为其业绩取得所提供的一切,置于次要的或十分次要的地位;媒介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往往进行“社会情境归因”,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于自身而是出于客观原因。这样的归因,必然放大了自身的业绩并掩饰了自身的问题,在评价标准的把握与评价结果的判断上,和站在客观立场正确地进行观察、评价与判断,存在较大的分野。因此,对于媒介批评主体正确的批评意见也就难以接受了,这是上述各种类型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动态过程,即对于不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消除、对于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增强的过程。因其处于“进行时”状态,不和谐因素与现象必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浮躁心理便是其外显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与物质上尚不和谐同时并存的精神上的不和谐现象。作为媒介批评对象,其浮躁心理的表现,一是对于批评性的意见并未进行正确解读与确切把握,便急不可耐地迸发出不服心态;对于批评性的意见把握后有一定的认知,但仍在情感态度层面扭不过来;一旦听到有什么批评性的意见,不分青红皂白便产生暴跳如雷、兴师问罪等情绪化行为。二是对于吹捧、拔高,不但欣然受之,而且心存感激。“吹捧、拔高”与“心存感激”的碰撞与融合,更加助长了心理的浮躁程度。因而,精神上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是各类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二。
此外,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媒介心理抵抗的又一深层原因。学者们对此已有深论,在此故不赘述。
三、媒介批评应从心理层面切入
媒介批评,带有一定的动机性,即通过批评,帮助批评对象弃劣变良或者由良变优。如果批评对象产生心理抵抗,批评主体的正确意图与良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乃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媒介批评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媒介批评的动机性,是借助一定的舆论压力实现的。这种舆论压力的形成,就其横向讲,可能是某一批评主体与某个批评对象的一对一地进行,也可能是多个批评主体与单个批评对象的多对一地进行,从而使批评对象感到压力而自愿或不自愿地改变自己的理念与行为;就其纵向讲,随着媒介批评的开展,逐渐形成良好的媒介批评氛围,使批评对象在这种批评氛围的浸染中自觉改正自身的不足。舆论压力不仅要使批评对象消除显型心理抵抗,而且要使媒介批评对象心悦诚服而不出现隐型心理抵抗。若要如此,媒介批评主体在施行批评时,就应从心理层面切入。
要从心理层面切入,就不能不对批评对象的心理状态予以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方式进行选优。笔者依据上述分析认为,批评方法的选优大体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与批评对象的心理沟通。经常了解批评对象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让对方了解批评主体的心理状态,以达互相间的心理零距离接近。这样,可避免各类误解的发生,便于扫除媒介批评实施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其次,进行移情式的批评。所谓移情,较权威的说法是“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4)移情式的批评,一是包括将自身的情感移入对方,即在进行批评时注入自己的情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教训人的口气与带有霸气的话语;二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5)与对方进行感情交流。这样,方可在心理整合原则、心理相容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彼此协作、密切配合,(6)形成互补的心理和谐气氛,从而将媒介批评的效果推向最大化。
注释:
(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52页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363页
(若文系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杨静系江苏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