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州自古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在新的发展时期,池州人正努力建设一个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新池州。
池州市地处安徽西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2009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09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生态立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池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池州的应用和发展,坚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对“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提出了刚性要求,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池州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池州市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池州市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池州市节能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使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行有目标、干有方向。
源头控制,强化监督。池州市对新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均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加强了全市4个主要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管理,督促园区建设集中污染处理设施,东至香隅化工园区建设了集中污水处理厂,贵池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即将竣工,投入运营。结合实际,池州市确定了20户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并印发了《池州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意见》,强化监督管理,强力推动节能评估制度。对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项目,对照市里印发的《池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09年以来共开展了25个项目节能评估。
发展低碳经济,它的基本要求是“高效、清洁、生态”,它的核心实质是“创新”。池州市在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发展战略中,始终把“生态立市”放在首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低碳工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池州市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交通优越 池州市东邻长三角,西与武汉经济圈相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横穿东西,京福高速、济广高速纵贯南北,九华山机场已启动建设,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性现代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成为区域性公铁水空联运综合成本最优的城市。
二、岸线开发潜力大 池州市拥有162公里长江干流岸线,占皖江岸线的40.5%,其中深水岸线62公里,尚未开发岸线占70%以上,是长江万吨轮最后通达地,发展船舶制造、航运以及大运量、大体量、大耗水量重化工业前景广阔。
三、原材料资源丰富 池州市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年在发展矿业经济方面,池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矿业推进,资源配项目”的战略发展思路,关闭小矿,整合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节约化、集中化、生态化、产业化的矿业发展道路。
四、旅游资源独特 池州市是安徽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境内分布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A级以上景区33个,国际性佛教道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牿牛降,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国鹤湖”——升金湖,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莱溶洞群等一批风景名胜。自然风光优美、旅游文化厚重。
产业并举 低碳经济成未来战略方向
作为现代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城市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池州“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方向,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工业化和信息化统筹推进,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产业。
一、数字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按照“高速化、高精度、工序集约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引进国际知名的波兰埃维亚公司生产技术,着力打造贵池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数控机床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特种船舶制造产业,到“十二五”末,年产值达到300亿元;积极培育特种汽车产业,推进池州雷天能源公司年产2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3万辆纯电动汽车、电动公交大巴动力总成及2000辆整车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生产;引导现有38户汽车零部件企业扩规改造,逐步形成配套体系和规模集聚效应;吸引美、日、韩等汽车生产企业与我市现有改装车辆企业嫁接,打造特种车辆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二、新能源产业 以吉阳核电为龙头,建设4台三代核电AP1000核电机组,年产值140亿元;以现有光伏产业园为基础,引进台湾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重点发展光伏电站控制系统装置、光伏照明及其他配套产品,通过5~10年努力,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三是引进深圳雷天能源专利技术,建设年产10.5亿安时锂电子生产线,打造国内一流锂电池制造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三、旅游产业 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旅游“六大精品”,即佛国九华朝圣观光之旅、实现李白秋浦寻踪之旅、杏花村历史文化探源之旅、牯牛降原始森林探秘之旅、中国鹤湖湿地生态科考之旅、平天湖生态休闲度假之旅。提升港澳台市场,主攻韩日及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及澳洲市场。
四、现代生态农业 坚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抓手,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之路,着力引进和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棉麻丝茶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中草药材、高山蔬菜、山野菜、花卉盆景及系列水产品、畜禽等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园区农业、标准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展销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将池州打造成为长江三角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和水产、名优土特产、花草苗木等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池州市地处安徽西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2009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09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生态立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池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池州的应用和发展,坚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对“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提出了刚性要求,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池州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池州市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池州市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池州市节能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使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行有目标、干有方向。
源头控制,强化监督。池州市对新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均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加强了全市4个主要工业园区的建设项目管理,督促园区建设集中污染处理设施,东至香隅化工园区建设了集中污水处理厂,贵池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即将竣工,投入运营。结合实际,池州市确定了20户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并印发了《池州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意见》,强化监督管理,强力推动节能评估制度。对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项目,对照市里印发的《池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09年以来共开展了25个项目节能评估。
发展低碳经济,它的基本要求是“高效、清洁、生态”,它的核心实质是“创新”。池州市在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发展战略中,始终把“生态立市”放在首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低碳工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池州市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交通优越 池州市东邻长三角,西与武汉经济圈相连接,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和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横穿东西,京福高速、济广高速纵贯南北,九华山机场已启动建设,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性现代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成为区域性公铁水空联运综合成本最优的城市。
二、岸线开发潜力大 池州市拥有162公里长江干流岸线,占皖江岸线的40.5%,其中深水岸线62公里,尚未开发岸线占70%以上,是长江万吨轮最后通达地,发展船舶制造、航运以及大运量、大体量、大耗水量重化工业前景广阔。
三、原材料资源丰富 池州市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年在发展矿业经济方面,池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矿业推进,资源配项目”的战略发展思路,关闭小矿,整合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节约化、集中化、生态化、产业化的矿业发展道路。
四、旅游资源独特 池州市是安徽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境内分布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A级以上景区33个,国际性佛教道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九华山,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牿牛降,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国鹤湖”——升金湖,以及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莱溶洞群等一批风景名胜。自然风光优美、旅游文化厚重。
产业并举 低碳经济成未来战略方向
作为现代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城市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池州“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方向,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工业化和信息化统筹推进,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产业。
一、数字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按照“高速化、高精度、工序集约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引进国际知名的波兰埃维亚公司生产技术,着力打造贵池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数控机床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特种船舶制造产业,到“十二五”末,年产值达到300亿元;积极培育特种汽车产业,推进池州雷天能源公司年产2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3万辆纯电动汽车、电动公交大巴动力总成及2000辆整车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生产;引导现有38户汽车零部件企业扩规改造,逐步形成配套体系和规模集聚效应;吸引美、日、韩等汽车生产企业与我市现有改装车辆企业嫁接,打造特种车辆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二、新能源产业 以吉阳核电为龙头,建设4台三代核电AP1000核电机组,年产值140亿元;以现有光伏产业园为基础,引进台湾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重点发展光伏电站控制系统装置、光伏照明及其他配套产品,通过5~10年努力,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三是引进深圳雷天能源专利技术,建设年产10.5亿安时锂电子生产线,打造国内一流锂电池制造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三、旅游产业 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旅游“六大精品”,即佛国九华朝圣观光之旅、实现李白秋浦寻踪之旅、杏花村历史文化探源之旅、牯牛降原始森林探秘之旅、中国鹤湖湿地生态科考之旅、平天湖生态休闲度假之旅。提升港澳台市场,主攻韩日及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及澳洲市场。
四、现代生态农业 坚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抓手,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之路,着力引进和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棉麻丝茶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中草药材、高山蔬菜、山野菜、花卉盆景及系列水产品、畜禽等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园区农业、标准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展销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将池州打造成为长江三角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和水产、名优土特产、花草苗木等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