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周恩来是党内外的道德楷模,是共产主义道德忠实合格的践行者,其道德精神对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价值。周恩来道德精神主要包括忠诚爱国、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坚韧勇敢、艰苦朴素、有同情心等基本内容。
关键词: 周恩来 道德精神 基本内容
周恩来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对新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海内外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不仅如此,周恩来以优秀的道德品质当之无愧是党内外的道德楷模,是共产主义道德忠实合格的践行者,其道德精神为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榜样。笔者认为周恩来道德精神主要包括忠诚爱国、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坚韧勇敢、艰苦朴素、有同情心等基本内容。
一、忠诚爱国
还在十四岁上小学的时候,周恩来就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他在沈阳上小学时的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写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非即欲吾受完全之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1]在以后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他的忠诚爱国情怀愈发深沉,体现在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执著坚定之中。“在邓颖超所说的‘恩来生不如死’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无畏气概,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就连后事的安排,也表明周恩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2]。终其一生,周恩来用对共产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热忱、笃定和不懈奋斗对忠诚爱国的道德品质做了最好注解。
二、无私奉献
周恩来总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心里装着他人的冷暖安危。在南开中学毕业时,他的同学对他做了如下评价:“君性温和诚实,最富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3]特别是他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哪怕重病缠身也关心百姓疾苦,“病榻上,他想起90岁高龄的民主人士马寅初患直肠癌动手术,他不放心,派自己的医生吴阶平、卞志强前去看望。马老激动地说:‘周总理无私!’周恩来已经卧床不起不能坐起了,还想着‘六君子’之一的杨度,他嘱咐秘书告诉王治秋转告上海《辞海》编委会,在修订《辞海》时,务必将杨度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写入《辞海》,以免淹没。1975年2月4日,周恩来刚刚动完手术,就用轻微的声音喊月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冰,他吃力地断断续续地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的情况……你知道吗?’李冰一听愣了,万万没有料到,正在病痛难忍的总理,竟想到万里之外的矿工。”[4]无数人为周恩来这种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而感动落泪。
三、谦虚谨慎
周恩来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在南开上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5]。1918年留学日本时,他十分注重用虚心求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希望能够学到先进的科技文化。期间,他在日记中写道:“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种事情,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不应该做的,便躲着不出头,或极力反对。”[6]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已经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谦虚谨慎的道德品质。即便后来身居国务院总理职位,他也并不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从不谈个人成绩,而是谨小慎微、克己奉公。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在给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的信中写道:“前接我家弟媳陶华来信,得知县人委准备修理我家房屋,我认为万万不可,已托办公室同志从电话中转告在案。”[7]
四、坚韧勇敢
周恩来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展现出坚韧勇敢的道德品质。1915年,周恩来在作文《征蒙论》中写道:“吾志士英雄,果有意于振兴蒙事,则请捐躯塞上,效命疆场,班超投笔,正吾人有为之日。”[8]表达了少年周恩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勇气。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跟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开会时说:“如果国民党把我们都抓起来了,我们就一起坐牢……我们在牢里,要坚持不泄露党的机密,好好保养身体。国民党也有可能不杀我们,但要做最坏的准备,要准备牺牲。要牺牲,我们一块牺牲。”[9]显示出其在与国民党斗争过程中的大无畏牺牲精神。1975年12月,周恩来被病魔缠身,“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进食、输血、输液、排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护士许奉生说:‘这时总理是很痛苦的,可他从来不哼也不叫。’”[10]其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韧耐力令人崇敬。
五、艰苦朴素
艰苦朴素是我党优良的历史传统,周恩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风。在南开学校念书时,他的生活就十分简朴,“穿的一直是布衣布鞋,夏天只有一件白长衫,入冬则是单薄的青棉袍,外面再罩一件已经泛白的蓝大褂。他吃得也很简单。因为没有钱包饭,几年里都只能在门口零买,或到小饭馆里零吃,这样可以省些费用。没有菜时,就从家里带一小罐酱来下饭”[11]。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周恩来时说:“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12]担任总理这么多年,“他的一件睡衣还是供给制时发的,他穿了整整26年,补了穿,破了再补,到他临终时,这件睡衣也不知补上了多少补丁,从外边能数出来的已达204个”[13]。周恩来为所有人树立了艰苦朴素的榜样。
周恩来虽然早已故去,但其道德精神仍闪耀着夺目光芒,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发掘并传播周恩来道德精神的示范力量,对于指导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3][4][8][10]周恩来早期文集[M]: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50,462,328,78,453.
[2][6]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全党楷模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3-37,31-32.
[5][7][1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22,22,23,84,13.
[9]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48.
[1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99,600.
[12]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49,1910.
[13]李新芝,刘晴,主编.周恩来珍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31.
关键词: 周恩来 道德精神 基本内容
周恩来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对新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海内外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不仅如此,周恩来以优秀的道德品质当之无愧是党内外的道德楷模,是共产主义道德忠实合格的践行者,其道德精神为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榜样。笔者认为周恩来道德精神主要包括忠诚爱国、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坚韧勇敢、艰苦朴素、有同情心等基本内容。
一、忠诚爱国
还在十四岁上小学的时候,周恩来就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他在沈阳上小学时的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写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非即欲吾受完全之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1]在以后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他的忠诚爱国情怀愈发深沉,体现在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执著坚定之中。“在邓颖超所说的‘恩来生不如死’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无畏气概,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就连后事的安排,也表明周恩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2]。终其一生,周恩来用对共产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热忱、笃定和不懈奋斗对忠诚爱国的道德品质做了最好注解。
二、无私奉献
周恩来总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心里装着他人的冷暖安危。在南开中学毕业时,他的同学对他做了如下评价:“君性温和诚实,最富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3]特别是他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哪怕重病缠身也关心百姓疾苦,“病榻上,他想起90岁高龄的民主人士马寅初患直肠癌动手术,他不放心,派自己的医生吴阶平、卞志强前去看望。马老激动地说:‘周总理无私!’周恩来已经卧床不起不能坐起了,还想着‘六君子’之一的杨度,他嘱咐秘书告诉王治秋转告上海《辞海》编委会,在修订《辞海》时,务必将杨度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写入《辞海》,以免淹没。1975年2月4日,周恩来刚刚动完手术,就用轻微的声音喊月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冰,他吃力地断断续续地问:‘云南锡矿工人……肺癌的情况……你知道吗?’李冰一听愣了,万万没有料到,正在病痛难忍的总理,竟想到万里之外的矿工。”[4]无数人为周恩来这种无私奉献的道德精神而感动落泪。
三、谦虚谨慎
周恩来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在南开上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5]。1918年留学日本时,他十分注重用虚心求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希望能够学到先进的科技文化。期间,他在日记中写道:“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种事情,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不应该做的,便躲着不出头,或极力反对。”[6]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已经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谦虚谨慎的道德品质。即便后来身居国务院总理职位,他也并不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从不谈个人成绩,而是谨小慎微、克己奉公。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在给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的信中写道:“前接我家弟媳陶华来信,得知县人委准备修理我家房屋,我认为万万不可,已托办公室同志从电话中转告在案。”[7]
四、坚韧勇敢
周恩来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展现出坚韧勇敢的道德品质。1915年,周恩来在作文《征蒙论》中写道:“吾志士英雄,果有意于振兴蒙事,则请捐躯塞上,效命疆场,班超投笔,正吾人有为之日。”[8]表达了少年周恩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勇气。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跟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开会时说:“如果国民党把我们都抓起来了,我们就一起坐牢……我们在牢里,要坚持不泄露党的机密,好好保养身体。国民党也有可能不杀我们,但要做最坏的准备,要准备牺牲。要牺牲,我们一块牺牲。”[9]显示出其在与国民党斗争过程中的大无畏牺牲精神。1975年12月,周恩来被病魔缠身,“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进食、输血、输液、排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护士许奉生说:‘这时总理是很痛苦的,可他从来不哼也不叫。’”[10]其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韧耐力令人崇敬。
五、艰苦朴素
艰苦朴素是我党优良的历史传统,周恩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风。在南开学校念书时,他的生活就十分简朴,“穿的一直是布衣布鞋,夏天只有一件白长衫,入冬则是单薄的青棉袍,外面再罩一件已经泛白的蓝大褂。他吃得也很简单。因为没有钱包饭,几年里都只能在门口零买,或到小饭馆里零吃,这样可以省些费用。没有菜时,就从家里带一小罐酱来下饭”[11]。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周恩来时说:“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12]担任总理这么多年,“他的一件睡衣还是供给制时发的,他穿了整整26年,补了穿,破了再补,到他临终时,这件睡衣也不知补上了多少补丁,从外边能数出来的已达204个”[13]。周恩来为所有人树立了艰苦朴素的榜样。
周恩来虽然早已故去,但其道德精神仍闪耀着夺目光芒,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发掘并传播周恩来道德精神的示范力量,对于指导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3][4][8][10]周恩来早期文集[M]: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50,462,328,78,453.
[2][6]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全党楷模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3-37,31-32.
[5][7][1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22,22,23,84,13.
[9]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48.
[1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99,600.
[12]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49,1910.
[13]李新芝,刘晴,主编.周恩来珍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