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要客观运用多媒体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抓住语文学科特点,立足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努力寻求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语文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公开课、观察课或优质课中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更是日渐突出,毋庸置疑,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它显著的优势:
  1、多媒体形象直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同时,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利用多媒体再现一幅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江南春景图,这里有语言描述情景,音乐渲染气氛,唤起了学生切身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2、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解决难点
  每篇课文都有难点,但有些难点是受传统教学手段限制的。如果采用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时所谓“难点”会迎刃而解。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常理教学中老师只能空讲,而大多数学生又没仔细观察过荔枝的样子,尤其对荔枝的内部构造更是确乏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将这些陌生的东西用图片、动画、或影视手段展示給同学们,那么大家对这一课理解就容易多了。
  3、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不仅可以代替板书演示,节省课时,增大信息传递量,展示各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而且自由控制画面,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如在教李白的诗《将进酒》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李白的背景资料以及李白的其他诗,也可以调出杜甫的诗篇,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白和杜甫诗篇的不同风格。这样整堂课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效率,又能使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尝试用多媒体,也确实让我的语文课大放光彩。但仔细一想:仅凭多媒体,语文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提高了吗?究竟在语文课上该怎样运用多媒体呢?我认为需用的时候则用,不需要的不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就可以了。切不可滥用。理由如下:
  1、语文里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优美生动的范文、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段段人类思想精髓的展现,一句句启迪心灵的话语……这些需要学生与读本交流,需要学生与学生间探讨辩论,更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体验、感受、品味、咀嚼,甚至是享受,所以一堂好的、优质的语文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演示,而应该是情感与情感的融合,心与心的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把精力用在如何富有情感地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没必要也不可能篇篇课文都用多媒体课件,否则就是作“秀”了。
  2、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及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了,这样能力的获得是应该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积累、思考而慢慢形成的。多媒体是帮助教师使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不是说它可以完全提高或很大程度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中,如果只注重地荷塘美丽画面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注意“欣赏”画面,那么情感和想象必然就会限制在给定的画面中,此时学生的想象力怎么去培养?所以说多媒体画面、影视再逼真,也是短暂的,它不能代替学生实际生活中切身的感受。
  3、语文里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的规律应是实实在在地去积累。不管课程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语言学习就要注重多读多写多积累,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应用,而忽视了语言的本身规律,就会使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4、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地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方法虽然受到诸多抨击,但它的优势又是现代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因此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5.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的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这样的课堂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也由此变得单调枯燥、乏味,学生主体作用也就淡化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立足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努力寻求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才能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是最具创造性劳动,也应该是获得最快乐的学习体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看到文章所能折射的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章自然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更不用说看到学生因为自己的佳作诞生而快乐的笑脸了。由此,千篇一律、敷衍了事的文章倒是不少。文贵求新,那么作文如何走出陈腐有所创新呢﹖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创新写作离不
【摘 要】初中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学好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如果优秀,学生的物理化学甚至地理等学科也能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因为数学知识是解决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数学的思维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解决这些课程的具体逻辑问题时变得得心应手。  【关键词】初中 数学 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目标   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学
【摘要】探究了通过对矩阵进行初等变换,同步求出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问题,并从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出发,逐步改变和减弱命题中相关条件,得到几个关于矩阵特征多项式的结论。  【关键词】矩阵 特征值 特征向量 特征多项式 同步求解      特征方程中有很多的学问对于解决很多自然科学,诸如物理、力学、工程技术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很大的功用,也因此矩阵的特征值才显得尤为的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但是现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入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要求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意见,从而使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养得到明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素养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2009年7月,我市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新课改的全称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在很多农村中学,目前老师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等,其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本人就这问题,谈改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由于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而信息技术课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上课时老师
一拨又一拨教学改革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于是,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热闹,学生参与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激烈,语文课上有了音乐,有了美术,有了表演……可是,在这份热闹背后,我们语文课堂最应有的声音却越来越少,那就是琅琅的读书声。试问,没有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课程和资源有效培配置的一种方式。但在当前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却忽视了对作业方式应有的关注。一方面,课堂教学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却仍在固守、延续着传统的教师为学生规定作业,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出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不配套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个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对传统物理作业的一些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规定式”的作业,是教
【摘要】学校教育是人类特有而极其复杂的现象,由此决定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日常教学中教育教学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教学 教育 教学 科学研究 实用性 课堂教学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时代与教育发展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于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教师来说,树立强烈的教育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88页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1-2题。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件是过渡
一九四三年,因发表《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的赵树理被树立为当时文艺界的‘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光环。他的反应是:“我不过是为农民说几句真话,也像我多次讲的,只希望摆个地摊,去夺取农村封建文化阵地,没有做出多大成绩,提‘方向’实在太高了,无论如何不提为好。”但此时赵树理个人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一经被选定为实践《讲话》的“杰出代表”,对他肯定与否也就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本身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赵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