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受灾人数多的特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突然发生。甘肃省陇南市也顿时沦陷为重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将我们医院的病房重创成为危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怎样才能更好地疏散、组织患者,做好特殊情况下的临床护理工作等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患者
以当时住院患者最多、危重患者最多的科室脑系科为例,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紧急将护士分为A、B、C 3组:A组由当天早班和药疗班护士组成,主要将每个患者的药物治疗负责到位,观察每个输液患者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剩余液体能否维持到转移地点,每个患者待续液体编号转移等。B组由办公班护士和帮班护士担任,按照医嘱给躁狂患者给予镇静药物;及时执行临时医嘱。将现住患者用醒目的大红字样从1号~86号编号(当时住院患者是86人)并统一固定在患者的左臂。按病情将患者分类为危重类-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要担架抬移12人;重症类-患者神志清楚,但不能独立行走,需要搀扶转移26人;轻症类-患者能够独立行走,但步态不稳,需要看护38人;恢复类-患者处于恢复期或可以出院,能够自行照顾自己,此类患者10例。C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各级医师、责任班护士和辅助班护士组成,重点负责疏散患者到医院大院内集中,按B组已经分类的患者,分头协助患者家属共同转移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疏导下,上下楼梯的行人靠右行走,转移的患者在楼梯中间通过,避免了转移过程中因混乱而发生踩踏事故,确保在疏散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伤害,并且按病情分类集中患者,使每位患者有相对固定的治疗场地,再次清查患者数目,逐个检查患者在新的治疗场所时的病情变化、以及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顺便查验编号是否有变动等。此组医护人员,将患者安置好后,还要把抢救器材和病历等搬到新的治疗场所;清理病区的每一个房间,关好水、电,锁好病房的门窗。在整个疏散患者的过程中,没有发生1例意外伤害。
采取紧急措施,集中清点和编序患者
强震后不到10分钟,全院对分散在大院和马路边的400余名患者,由各科护士长组织,将各科的患者寻找集中到各科室划定的区域内,并进行清点。制作临时标记卡,卡上写清科室、序号、姓名,将卡系于患者左手腕处以利辨认和管理。将临时制作的科室名称悬挂于醒目处,便于患者寻找,并告知家属和患者,不要随便离开划定的区域。在安置患者时,以医生和护士的临时工作点为中心局域,按病情分类由内向外依次安置危重患者、轻患者,以便于观察和治疗。
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以便接诊震伤患者
震后不到15分钟,地震中受伤的患者就成批地来到医院。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从当天起,所有科主任、护士长24小时在医院待命。由于患者多,医院紧急抽调门诊部、专家门诊及部分职能科室的医护人员到骨科、脑系科、外科等重点科室支援。将增援人员的管理权交给受援科室,由受援科室统一排班。要求各科护士长把增援人员与本科室人员整合,根据年龄、业务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统筹安排。排班方式也根据当时情况做了临时调整,如危重患者多的脑系科将人员整合后分为3组,3组的组长分别由本科室、专家门诊、门诊部的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以便于做协调工作。护理组实行高强度工作4小时后休息8小时,以有效应对灾害急性期(震后7天内)的救援量大、危重患者多的局面。7天后,改为工作8小时,休息16小时,夜班安排4人值班,以利于缓解工作人员在野外工作环境中及余震困扰下所致的恐惧心理。其次,休息时间延长有利于恢复体力,保存战斗力。夜间护理力量加强,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帐篷病房的护理要求
地震当天晚上,医院连夜用彩条布和钢管搭建起了简易棚当作临时病房。各科室划分区域,相对独立。每安置一位患者,在床头牌上写上患者姓名和科室,与左手腕标记卡一致。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便更换床位,不能随意丢失手腕标记卡。绘制出患者一览表,以便快速掌握“病区”患者情况。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均要呼叫患者姓名、科室,得到患者或家属回应后,并与床头牌上姓名核对一致方可实施。此方法在简易棚工作期间查对效果好,未出现1例差错。
帐篷病房中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始终是工作重点
在简易棚中工作1周后,救灾帐篷到位。在各科室原有简易棚区域搭建起帐蓬,每科固定一定数量。各科将帐篷逐个编上“房号”和该“房”中相应的床号,每个帐篷住3个患者,床号写在帐篷内壁床头上方,类似于正规病房的管理。由于帐篷数量有限,必须将轻症类和恢复类患者清理出院或离院随诊观察。在简易棚和帐蓬病房(以下简称为防震棚病房),危重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所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成为了护理工作的重点。强震平息后,各科室均搬出了氧气、急救设备、器材和治疗护理必须物品,以保证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此阶段取药班在液体瓶上要写上床号和姓名,床头卡同正规病区使用方法,以便查对制度能正常落实。5月12日晚11时供电后,急救设备、监护仪器正常投入使用。此阶段,不仅要接诊处理好每一位震伤患者,原有危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也必须要尽量保证。例如脑系科在通电后,控温毯、心里监护仪、雾化吸入器、气垫床、颅内压监护仪等设备均正常使用,以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在防震棚病房集中治疗震伤患者和急诊患者的36天中,未出现护理差错和纠纷。
防震棚病房的特殊健康教育
在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召集患者和家属召开工休会,但时值夏季,高温、雷雨、强余震、火灾隐患时时困扰着患者和工作人员。将防暑、防火、防震、防雷电知识整理后打印出来,每个“病房”贴1份,每位职工人手1份,要求护理人员将“四防”知识详细讲解、告知给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做到只要在防震棚病房生活,就要掌握“四防”知识,以防止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科主任和护长还亲自到每个帐篷中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和演练发生强余震时的避震方法:先把患者放到床下,自己再抱头跪伏于地上,保护好头部。此期间,未发生1例意外事故,也没有因为强余震而发生病区的混乱。
防震棚病房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把预防院内感染,始终贯穿在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抗震期间,把患者安排妥当后,协同院感科及时向医院提出控制院内感染的报告和目标,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临时手术室门外、外科系统病房附近、院子中间接上水龙头,以保证了医疗器械的初步清洁、医护人员洗手和患者的卫生清洁,减少交叉感染。
紧急申请购买“快速手消毒剂”,发放到各科室供医护人员工作中使用,解决了手消毒问题。
搭建临时长流水冲厕所,供患者、家属、工作人员使用。长流水冲厕所避免了异味及蚊蝇滋生繁殖。
全院护工统一调配安排,对防震棚区环境及简易厕所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清洁打扫。
抽调专职人员对防震棚病区、帐篷病房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2次/日;喷洒敌敌畏杀虫剂,2次/日,消毒和杀虫交替进行。
“治疗室”由医院统一安排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重点科室在震情平稳后要求除统一消毒外,恢复紫外线照射消毒。
“换药室”消毒方法同治疗室。重点科室如脑系科,24小时有专人管理换药室。
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震后及时协调督促,使供应工作尽量正常进行。在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我院未发生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
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各科室实行震伤患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24小时内及时报告、发热患者报告等,使各级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震伤人数、有无传染病流行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感受和思考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天动地,实践证明了护理人员心中永远铭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支配着她们的一切行为。抗震期间,接诊864名震伤患者,其中住院199名,转院7名,治愈出院199名。通过这次考验,也折射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①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灾后重建所面临的健康服务压力,以及以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②要加强灾害护理知识的培训和普及。③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受灾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减压和心理干预。④要继续完善切实可行的紧急突发事件预案。
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患者
以当时住院患者最多、危重患者最多的科室脑系科为例,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紧急将护士分为A、B、C 3组:A组由当天早班和药疗班护士组成,主要将每个患者的药物治疗负责到位,观察每个输液患者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剩余液体能否维持到转移地点,每个患者待续液体编号转移等。B组由办公班护士和帮班护士担任,按照医嘱给躁狂患者给予镇静药物;及时执行临时医嘱。将现住患者用醒目的大红字样从1号~86号编号(当时住院患者是86人)并统一固定在患者的左臂。按病情将患者分类为危重类-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要担架抬移12人;重症类-患者神志清楚,但不能独立行走,需要搀扶转移26人;轻症类-患者能够独立行走,但步态不稳,需要看护38人;恢复类-患者处于恢复期或可以出院,能够自行照顾自己,此类患者10例。C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各级医师、责任班护士和辅助班护士组成,重点负责疏散患者到医院大院内集中,按B组已经分类的患者,分头协助患者家属共同转移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疏导下,上下楼梯的行人靠右行走,转移的患者在楼梯中间通过,避免了转移过程中因混乱而发生踩踏事故,确保在疏散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伤害,并且按病情分类集中患者,使每位患者有相对固定的治疗场地,再次清查患者数目,逐个检查患者在新的治疗场所时的病情变化、以及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顺便查验编号是否有变动等。此组医护人员,将患者安置好后,还要把抢救器材和病历等搬到新的治疗场所;清理病区的每一个房间,关好水、电,锁好病房的门窗。在整个疏散患者的过程中,没有发生1例意外伤害。
采取紧急措施,集中清点和编序患者
强震后不到10分钟,全院对分散在大院和马路边的400余名患者,由各科护士长组织,将各科的患者寻找集中到各科室划定的区域内,并进行清点。制作临时标记卡,卡上写清科室、序号、姓名,将卡系于患者左手腕处以利辨认和管理。将临时制作的科室名称悬挂于醒目处,便于患者寻找,并告知家属和患者,不要随便离开划定的区域。在安置患者时,以医生和护士的临时工作点为中心局域,按病情分类由内向外依次安置危重患者、轻患者,以便于观察和治疗。
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以便接诊震伤患者
震后不到15分钟,地震中受伤的患者就成批地来到医院。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从当天起,所有科主任、护士长24小时在医院待命。由于患者多,医院紧急抽调门诊部、专家门诊及部分职能科室的医护人员到骨科、脑系科、外科等重点科室支援。将增援人员的管理权交给受援科室,由受援科室统一排班。要求各科护士长把增援人员与本科室人员整合,根据年龄、业务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统筹安排。排班方式也根据当时情况做了临时调整,如危重患者多的脑系科将人员整合后分为3组,3组的组长分别由本科室、专家门诊、门诊部的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以便于做协调工作。护理组实行高强度工作4小时后休息8小时,以有效应对灾害急性期(震后7天内)的救援量大、危重患者多的局面。7天后,改为工作8小时,休息16小时,夜班安排4人值班,以利于缓解工作人员在野外工作环境中及余震困扰下所致的恐惧心理。其次,休息时间延长有利于恢复体力,保存战斗力。夜间护理力量加强,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帐篷病房的护理要求
地震当天晚上,医院连夜用彩条布和钢管搭建起了简易棚当作临时病房。各科室划分区域,相对独立。每安置一位患者,在床头牌上写上患者姓名和科室,与左手腕标记卡一致。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便更换床位,不能随意丢失手腕标记卡。绘制出患者一览表,以便快速掌握“病区”患者情况。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均要呼叫患者姓名、科室,得到患者或家属回应后,并与床头牌上姓名核对一致方可实施。此方法在简易棚工作期间查对效果好,未出现1例差错。
帐篷病房中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始终是工作重点
在简易棚中工作1周后,救灾帐篷到位。在各科室原有简易棚区域搭建起帐蓬,每科固定一定数量。各科将帐篷逐个编上“房号”和该“房”中相应的床号,每个帐篷住3个患者,床号写在帐篷内壁床头上方,类似于正规病房的管理。由于帐篷数量有限,必须将轻症类和恢复类患者清理出院或离院随诊观察。在简易棚和帐蓬病房(以下简称为防震棚病房),危重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所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成为了护理工作的重点。强震平息后,各科室均搬出了氧气、急救设备、器材和治疗护理必须物品,以保证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此阶段取药班在液体瓶上要写上床号和姓名,床头卡同正规病区使用方法,以便查对制度能正常落实。5月12日晚11时供电后,急救设备、监护仪器正常投入使用。此阶段,不仅要接诊处理好每一位震伤患者,原有危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也必须要尽量保证。例如脑系科在通电后,控温毯、心里监护仪、雾化吸入器、气垫床、颅内压监护仪等设备均正常使用,以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在防震棚病房集中治疗震伤患者和急诊患者的36天中,未出现护理差错和纠纷。
防震棚病房的特殊健康教育
在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召集患者和家属召开工休会,但时值夏季,高温、雷雨、强余震、火灾隐患时时困扰着患者和工作人员。将防暑、防火、防震、防雷电知识整理后打印出来,每个“病房”贴1份,每位职工人手1份,要求护理人员将“四防”知识详细讲解、告知给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做到只要在防震棚病房生活,就要掌握“四防”知识,以防止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科主任和护长还亲自到每个帐篷中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和演练发生强余震时的避震方法:先把患者放到床下,自己再抱头跪伏于地上,保护好头部。此期间,未发生1例意外事故,也没有因为强余震而发生病区的混乱。
防震棚病房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把预防院内感染,始终贯穿在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抗震期间,把患者安排妥当后,协同院感科及时向医院提出控制院内感染的报告和目标,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临时手术室门外、外科系统病房附近、院子中间接上水龙头,以保证了医疗器械的初步清洁、医护人员洗手和患者的卫生清洁,减少交叉感染。
紧急申请购买“快速手消毒剂”,发放到各科室供医护人员工作中使用,解决了手消毒问题。
搭建临时长流水冲厕所,供患者、家属、工作人员使用。长流水冲厕所避免了异味及蚊蝇滋生繁殖。
全院护工统一调配安排,对防震棚区环境及简易厕所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清洁打扫。
抽调专职人员对防震棚病区、帐篷病房喷洒过氧乙酸消毒液,2次/日;喷洒敌敌畏杀虫剂,2次/日,消毒和杀虫交替进行。
“治疗室”由医院统一安排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重点科室在震情平稳后要求除统一消毒外,恢复紫外线照射消毒。
“换药室”消毒方法同治疗室。重点科室如脑系科,24小时有专人管理换药室。
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震后及时协调督促,使供应工作尽量正常进行。在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我院未发生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
防震棚病房工作期间各科室实行震伤患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24小时内及时报告、发热患者报告等,使各级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震伤人数、有无传染病流行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感受和思考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天动地,实践证明了护理人员心中永远铭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支配着她们的一切行为。抗震期间,接诊864名震伤患者,其中住院199名,转院7名,治愈出院199名。通过这次考验,也折射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①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灾后重建所面临的健康服务压力,以及以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②要加强灾害护理知识的培训和普及。③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受灾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减压和心理干预。④要继续完善切实可行的紧急突发事件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