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物理中的解题技巧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既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在考试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对称性;图像法;巧选参考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45-5
  本文选取2014年的部分高考题,讨论高考中常用的解题技巧。
  1 由对称性解题
  一些具体物理现象具有对称性,如电场的分布、物体的运动等。如果能灵活运用对称性,可以简化试题分析,或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1 (山东卷18)如图1,场强大小为E、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有一矩形区域abcd,水平边ab长为S,竖直边ad长为h。质量均为m、带电量分别为 q和-q的两粒子,由a、c两点先后沿ab和cd方向以速率v0进入矩形区(两粒子不同时出现在电场中)。不计重力。若两粒子轨迹恰好相切,则v0等于( )
  A. B.
  C. D.
  解析 两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初速度、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因此,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形状相同。由于两粒子的运动轨迹恰好相切,由对称性可知,轨迹的切点在矩形abcd的正中间位置。设粒子经时间t运动到切点,则有 =v0t, = t2,解得v0= 。故本题选B。
  点评 由对称性判断粒子轨迹的切点在矩形正中间的位置,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 振动与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在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后振动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可以认为,所有的质点都在重复波源的振动。求解有关波形图像和振动图像的习题,一般用到这个特点。
  2.1 由起振方向和振幅判断非简谐运动形成的波形
  例2 (福建卷17)在均匀介质中,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横波,其波源O在第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像,如图2所示,则该波在第一个周期末的波形图是( )
  A B
  C D
  解析 由波源O的振动图像可知,波源的起振方向为-y方向,而A、C选项中质点的起振方向为 y方向,可以排除A、C选项。波源振动时, y方向的振幅大于-y方向,可以排除B选项。故本题选D。
  点评 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都在重复波源的振动,由起振方向和振幅可以很快确定一个周期的波形。特别注意,在波形图像和振动图像中判断质点起振方向的方法不同。
  2.2 平移y轴得到质点的振动图像
  例3 (四川卷5)如图4所示,甲为t=l s时某横波的波形图像,乙为该波传播方向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像,距该质点△x=0.5 m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
  甲 乙
  A B
  C D
  解析 为了叙述方便,把乙图所表示的质点用a表示,距该点△x=0.5 m处的质点用b表示。由甲图知,波长λ=2 m,由乙图知,周期T=2 s,求得波速v=1 m/s,因此,波在a、b两质点之间传播的时间Δt= =0.5 s。
  若波由a向b传播,则b的振动比a滞后0.5 s,即b在t=0.5 s时刻的振动与a在t=0 s时刻的振动相同。把质点a在t=0 s时刻之前的振动图像补充完整(如图6-1),再将图中的y轴向左平移0.5 s到y1位置,得到的就是质点b的振动图像,如图6-2,这就是选项A。
  若波由b向a传播,则b的振动比a超前0.5 s,即b在t=0 s时刻的振动与a在t=0.5 s时刻的振动相同。将图6-1中的y轴向右平移0.5 s到y2位置,得到的也是质点b的振动图像,如图6-3,答案中没有给出这种情况。故本题选A。
  6-1 6-2 6-3
  点评 由于后振动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只是时间上要滞后一些,用平移y轴的方法能迅速准确求解此题。由于不知两质点的位置关系和波的传播方向,故本题的质点振动图像有两种可能。
  3 利用图像的特征解题
  物理中图像的种类比较多,表示的物理意义各不相同,一般从点、斜率、截距、面积等方面来分析图像。
  3.1 利用v-x图像中抛物线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解题
  例4 (江苏卷5)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和位移x的关系图像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
  A B
  C D
  解析 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时,v2=2a1x,v-x图像是对称轴为x轴、开口向右的抛物线,可以排除C、D。汽车刹车做匀减速运动时,v2-v =2(-a2)x,v-x图像是对称轴为x轴、开口向左的抛物线,可以排除B。故本题选A。
  点评 v-x图像是抛物线时,从抛物线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入手,可以快速解题。
  3.2 利用v-t图像的斜率等于加速度解题
  例5 (重庆卷5)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当不计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v-t图像如图中虚线所示。当空气阻力与速率成正比时,上升过程,a= =g v,a减小但总大于g。在最高点,v=0,a=g。下落过程,a= =g- v,a减小但总小于g。所以,在有空气阻力时,v-t图像切线的斜率一直减小,且在图像与t轴交点处,图像的切线与虚线平行。故本题选D。
  点评 在最高点,v=0,a=g。所以,v-t图像与t轴相交处,图像的切线与虚线平行,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点。   3.3 利用R-I图像的斜率求电阻,巧选实验器材
  例6 (四川卷8)图9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 Ω),R1是电阻箱(0~99.9 Ω), 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 V,内阻很小)。
  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
  ②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数I2;
  ③重复步骤②,再测量6组R1和I2值;
  ④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
  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
  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
  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
  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
  Al应选用 ,A2应选用 。
  解析 设电流表A1和A2的内阻分别为RA1、RA2,由实验原理,有I1(R1 R0 RA1)=I2(Rx RA2),得R1= I2-(R0 RA1)。
  设R1-I2图像的斜率为k,则k= ,解得Rx=kI1-RA2。
  可见,要减小测量Rx的误差,RA2应该是已知值。考虑电表的量程,Al应选用D,A2应选用C。
  点评 先由实验原理得出Rx的测量值与电表内阻的关系,再以此为依据正确选用实验器材。
  3.4 利用 -x图像的面积等于时间解题
  -x图像也可以描述物体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类比v-t图像的面积等于位移, -x图像的面积等于时间。下面用 -x图像来求解上海卷 33题的第②③问。
  例7 (上海卷33)如图11,水平面内有一光滑金属导轨,其MN、PQ边的电阻不计,MP边的电阻阻值R=1.5 Ω, MN与MP的夹角为135°,PQ与MP垂直,MP边长度小于1 m。将质量m=2 kg,电阻不计的足够长直导体棒搁在导轨上,并与MP平行。棒与MN、PQ交点G、 H间的距离L=4 m。空间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 T。在外力作用下,棒由G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直线运动,运动时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始终与初始时的电流强度相等。
  图11 磁场中导轨位置图示
  ①若初速度v1=3 m/s,求棒在GH处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A。
  ②若初速度v2=1.5 m/s,求棒向左移动距离2 m到达EF所需时间t。
  ③在棒由GH处向左移动2 m到达EF处的过程中,外力做功W=7 J,求初速度v3。
  解析 以棒在GH处为原点,向左为正方向建立x轴,设导体棒在x处的速度为v,由几何关系,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为l=L-x,则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E=B(L-x)v (1)
  ②若初速度v2=1.5 m/s,回路中初始时感应电动势为:
  E2=BLv2=3 V (2)
  由题意知:
  E=E2 (3)
  由(1)(2)(3)并代入数据,解得:
  = - x(4)
  导体棒运动的 -x图像如图12-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棒向左运动2 m所需的时间,有:
  Δt= s=1 s(5)
  ③当棒的初速度为v3时,由题意有:
  E=B(L-x)v=BLv3 (6)
  解得: = - x (7)
  导体棒运动的 -x图像如图12-2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棒向左运动2 m所需的时间,有
  t= = (8)
  回路中电流I3= = v3 (9)
  当x=2 m时,
  由(7)知棒的速度v=2v3。 (10)
  由功能关系W=ΔEk Q,得:
  W= mv2- mv I Rt(11)
  联立(8)(9)(10)(11)并代入数据,
  解得v3=1 m/s (12)
  点评 先写出 -x的表达式,然后画出 -x图像,再由图像的面积可以求出导体棒运动的时间。
  4 巧选参考系,化繁为简
  例8 (江苏卷15)如图13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
  ①若乙的速度为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②若乙的速度为2v0,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③保持乙的速度2v0不变,当工件在乙上刚停止滑动时, 下一只工件恰好传到乙上,如此反复。若每个工件的质量均为m,除工件与传送带之间摩擦外,其他能量损耗均不计,求驱动乙的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解析 仅求解①问,选传送带乙为参考系,以工件刚滑上乙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传送带甲的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以乙运动的反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质量为m的工件在传送带乙上滑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大小无关,为: f=μmg (1)
  ①若乙的速度为v0,当工件刚滑上传送带乙时,工件速度为:v1x=v0,v1y=v0。
  工件相对传送带乙的初速度
  v1= = v (2)
  v1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θ1,则:
  tanθ1= =1,θ1=45°(3)
  工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初速度v1的方向相反。因此,工件相对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 =μg(4)
  工件相对乙静止时,位移
  S = = (5)
  所以,工件在乙上侧向滑过的距离
  S=S1sinθ1= (6)
  点评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选传送带乙为参考系,把工件对地的二维运动,转化为相对传送带乙的一维运动,可以简化分析求解过程。
  (栏目编辑 陈 洁)
其他文献
值此盛夏之际,GO OC2010烽烟四起,由技嘉科技主办,全球顶尖芯片供应商Intel,高端平台解决方案Co rsai r(海盗船)协办的“技嘉全球超频大赛”即将在五岳之首的华山进行中国总决赛。“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正是形容华山之险。山上奇峰,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布,著名景点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
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并有所创新。因此,那种对前人思想成果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正确的;相反,唯本本是从,以为前人的理论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千
摘 要: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楞次定律的教学,可以运用实验导入新课、探究规律和拓展应用, 课堂上所有实验活动的安排,都是为楞次定律的探究、理解和应用奠定基础。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问题的导引,引导学生猜想并进行科学推理,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及表述能力。让学生应用规律解释系列性的演示实验现象, 从不同角度加深对“阻碍”的理解,体
原本指望安装了WindowsServer 2008系统(以下简写为win2008)后,能拥有酣畅淋漓的操作感觉,可是在Win2008系统环境下,使用其自带的IE浏览器进行上网冲浪访问时,却遇到了诸多不顺,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Win2008系统没有想像中那样美好?事实上,在win2008系统中进行上网冲浪时遇到的不顺,几乎都是Win2008系统默认的安全设置引起的,我们只要对症下药,对相关设置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