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rew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幼儿园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完善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结构优化的关键要素。农村公立幼儿园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单位。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解了当前农村地区公立园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情况:在编教师总量比增加,获得编制的途径单一化;高学历人才较少,专业资质较为薄弱;教师队伍年轻化,待遇出现“短板”且从教意愿较低。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从多维度优化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结构、扩宽人才引进渠道与培训途径、关注教师待遇的提升与政策的倾斜等方面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公立幼儿园;农村幼儿教师;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5-0012-04
  【作者简介】李传英(1976-),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副研究员,学前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理事、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幼儿教育装备分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民办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专委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家校共育工委学术委员会专家成员。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已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任务的重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幼儿教师资源配置亦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瓶颈[1]。在新型城镇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公立幼儿园(以下简称农村公立园)是农村教育改革和扶持政策的主要受益方。因此,笔者试图从多个维度对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资源配置进行调查分析,以提出优化农村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适宜性策略,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方便和目的取样原则,选取西部六省(市、自治区)主要是重庆、四川、新疆、贵州、甘肃、青海等农村公立园3398名教师、10名园长、3名幼教干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幼儿园教师结构与编制现状调查》,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教师结构情况(含学历、专业、教师资格和学缘情况,即最后学历毕业院校所在地与就职园所是否属于同一省市)、编制情况、福利待遇及从教意愿五个维度、22个题项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然后根据每题的“统计与分析”进行分析与统计。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访谈,了解有关更细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一)在编教师总量比增加,获得编制的途径单一化
  幼儿教师的编制情况是反映教师队伍的层次以及稳定性的关键要素。调查结果显示,编制内的幼儿教师占53.4%。2017年农村幼儿园在编教师比例为36.4%[2],相较于2017年的调查结果,现今在编教师的总量比有所增加,但仍有46.6%的教师没有编制,为体制外的合同工或临时工。本研究对在编教师获取编制的时间、途径进一步分析,以便对幼儿教师编制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表1显示,在编教师中有50.4%的幼儿教师是入职之后就获得编制,仍有19.5%的教师在任教10年以上后才得到编制。


  获取编制的途径中,图1显示,公开招聘占45.67%,其他类型仅次于公招,占比39.70%,小学转岗约占7.56%,点招、优选、民办转公办编途径虽有所涉及,但比例很低且均在3%以下。


  总的来说,当前农村公办园中幼儿教师的在编数量有所增加,但教师获取编制的途径较为单一化且补充方式不理想。仍有近半数的在职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并且教师编制的获取途径主要是统考公招,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产生入职后的教师获取编制相对困难、时间较长等不利现象。
  (二)高学历人才较少,专业资质较为薄弱
  高质量的教育依托于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幼儿教师队伍构成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和资质是评估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园所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最高学历中,大专学历占比最高为45.9%,本科学历占 26.2%,与中专(高中)学历27.8%相近,研究生学历仅占0.1%。
  在专业背景上,学前教育专业占比41.0%,教育相关专业占比为22.2%,非教育专业仍占36.8%。由此可见,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总体学历水平较低,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师整体知识素养较为薄弱。
  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得知,50.6%的教师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28.4%无教师资格证,持有其他学级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21%。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数量占五成多点,说明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选拔门槛较低,教师专业资质亟待增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知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容乐观,形势较为严峻。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仍以大专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很少。不仅如此,仅有41.0%的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仍有36.8%的在职教师未接受过相关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仍有近30%的教师无证上岗,并且只有半数左右的幼儿教师持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任教的专业资质较为薄弱。
  (三)教师队伍年轻化,待遇出现“短板”且从教意愿较低

  当前农村公立园中,幼儿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年龄处于35岁以下的教师占64.33%,35岁以上的教师占35.67%,其中41~45岁以及45岁以上教师分别约占12.7%和10.1%(见图2)。进一步分析教师教龄,任教0~3年的教师最高,占32.7%,3~6年次之,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所占比率最低,仅为17.7%。当前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多为新入职教师,任教10年以上的经验型教师甚少。
  分析教师的从教意愿,结果表明有69.7%的教师愿意继续在当前任教幼儿园工作,69.2%的幼儿教师愿意终身投身于幼儿事业,但仍有约四成的幼儿教师不满于现在任教的幼儿园,更甚者有转行从事其他职业的打算。
  教师待遇是满足教师从教物质条件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健康发展。为了深入了解教师从教意愿的状况,笔者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见图3)。


  教师月工资主要为2001~2500元,3001元及以上的教师占21.5%,仍有30.6%的幼儿教师月工资为2000元以下。同时仅58.36%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享有五险一金(见图4)。可以说,因工资水平较低,致使约四成的幼儿教师不满于现在任教的幼儿园,甚至有转行的意向。


  总的来说,当前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队伍年轻化且多为新入职的教师,园所内经验型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薪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方面出现短板,教师月工资水平整体呈较低状态;享有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的教师比例低下。以上情形影响大多数教师任教积极性、从教意愿,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资源面临“流失”现象。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多维度优化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编制结构
  “十三五”时期的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结构调整应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编制结构的优化应树立多维的综合改革思想,做到激活幼儿教师队伍的存量,同时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增量[3]。
  要想对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结构“多维”进行优化调整,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更为科学的编制核定标准。当前农村幼儿园的编制数量的核定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按所在地域的总体编制情况下行核准。受农村公立园中保教实际情况和师幼数量比等因素的影响,编制数量的核定标准应更“接地气”,从农村公立园的本园为核定标准,上行至区域总体的编制调配。二是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农村公立园的编制覆盖范围,增加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的编制数量,保证幼儿教师质量。当前农村公立园教师编制多以县级为主,乡镇级和村级公立幼儿园并未全部纳入编制核定范畴,因此,应逐步将乡镇和村级公立幼儿园纳入所在地域教育局,全面覆盖成为全额事业单位,新增幼儿教师编制数量的配置比例适度倾斜,确保大部分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都有获得编制的机会。三是激活地域性幼儿教师编制的流动机制。面对城乡幼儿教师编制核定的差异化问题,根据农村本土幼儿园教师配置的基本情况,建立幼儿教师编制的流动机制,在农村公立园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编制,因时因事因地进行地域间的人员调配,解决因产假而缺编、因培训而缺编等现实配置问题[4]。
  (二)人才引进渠道与培训途径的扩宽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当前公办园中缺少高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为欠缺,同时幼儿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发展亦受到严重限制。
  基于此,一方面农村公立园应重视高素养、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政府要对农村公立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农村公立园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做到高学历人才“肯入则给编”,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和工作晋升享优先。同时,打破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的“单一准入”模式,扩大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获取编制途径的多样化,妥善安排定向师范生的编制工作,做到定向师范生毕业即有编有岗。另一方面要扩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途径,更新培训模式。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受地域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缺少专家的系统长期的有效指导,使相关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赴外培训时间和人员也受到制约,因此,应系统且有针对地实施好“送培下乡”工作,依据各地域农村幼儿教师实际发展状态,架构“幼儿园——教师——高校”的培训圈。幼儿园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优质培训资源,使幼儿教师在向高校专家请教与学习中,在和高校专家的沟通与交流中,不断获得自我提升与发展。幼儿园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做好计划、组织、管理和评价[5],使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突出主体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师待遇的提升与政策的倾斜
  现阶段农村公立园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障不仅是幼儿教师从教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基本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方面出现短板,影响教师长期从教意愿,教师“流失”问题已然产生。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将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政策作为抓手,重點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强调,教师工资不得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任教于少数民族和偏远山区的教师,各级地级政府予以补助。当前各地级政府部门应按所在地域的基本情况,加大经费的投入,保障编制内幼儿教师的基本月工资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薪级水平晋升和各种津贴的保障。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应给予住房保障金、医疗等生活补贴,缓解幼儿教师异乡任教的压力。在保障农村幼儿教师依法享有绩效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津贴的同时,教育部门也应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对骨干教师或者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赏与精神奖励,让农村幼儿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于冬青,张永慧,王晓阳.农村学前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相关建议——基于十二省份的调研数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6):36.
  [2] 李俐.农村幼儿园教师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3] 刘善槐. 我国农村教师编制结构的优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6(04):86.
  [4] 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编制约束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政策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07):55-56.
  [5] 杨洁.农村教师“送培下乡”的S-T-U模式:要素与操作[J].当代教育科学,2018(08):84-86.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西南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结构调整与编制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JC-078)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李传英,1479104256@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其他文献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
从发育生物学一卵黄发生角度,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卵黄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细鳞鱼的卵黄发生主要集中在初级卵母细胞阶段完成,可分为4个特征时期:
根据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biotic virus,AVNV)的基因序列,选择保守区段,应用Beacon Designer 7.0软件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90bp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