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旨在探索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应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過“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据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4.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一)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问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可以变得“活色生香”。
(二)信息技术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许多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身临其境般体验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又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而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学生间接而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如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Flash动画,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再有,在讲授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播放古装的Flash动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印象。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那种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风格,可以上网下载配古筝乐的示范朗诵,通过听名家的范读,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积极人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放电影《赤壁》的一些片段给学生欣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优美的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利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是以往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所不可比拟的。当然,作为工具免不了有一定的局限,它能够优化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优化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我们也不能指望它能如此。
(三)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阐释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 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四)信息技术本身在成为一种“文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较多地汇聚了人类已成定论的精粹文化,同时它又是兼容并包的,它并不拒绝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鲜文化。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节奏、交往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变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文化而被语文学科所吸纳,却又影响着语文教学。‘从浅层方面来看,许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开来,如硬件、软件、E—mail、QQ、网友、网恋等;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了一部分新词的产生,如“菜鸟”、“拍砖”、“灌水”等。从深层方面来看,语汇本身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反映,且又不断地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更大发展,如言论阵地、信息传递速度、人们交往途径的巨大改变,创造了大批新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造就了新一代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这些全新的网络文化自然而然地渗进了具有时代敏感性的语文教学之中。这种特殊的利用和参与关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便利。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一)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文言文篇目,唐诗、宋词,《荷塘月》、《故都的秋》、《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空洞的分析和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日渐提高。
(二)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随时进行搜索,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汲取知识。
(三)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它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鸿门宴、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向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四)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四、信息技术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语文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主题化语文教学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尽量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习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新技能。比如在学习到《故都的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建筑有所了解,我不但组织学生到玉林市城北镇的明清古建筑村落高山村进行参观学习,而且利用网络资源对山西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安徽德歙县和四川的阆中进行了很好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我指导学生参加玉林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网络“雷词”的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获得了三等奖。
语文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一般按照“确定主题——搜集、研究、整理资料——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个主题开展研究。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校园网以及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活动。“语文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语文新知识、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并且要不断寻求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还开拓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以本地人文古迹、风景等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它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
[4]金传富.语文教材的新篇章——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顾之川博士访谈录.
[5]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克剛.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
[关键词]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应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過“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据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4.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一)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问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可以变得“活色生香”。
(二)信息技术是可以用来优化的工具。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许多种生活。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身临其境般体验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又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重现历史的轨迹。而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学生间接而逼真地去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如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Flash动画,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再有,在讲授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播放古装的Flash动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印象。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那种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风格,可以上网下载配古筝乐的示范朗诵,通过听名家的范读,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积极人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放电影《赤壁》的一些片段给学生欣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优美的音乐电视、电视诗歌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利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是以往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所不可比拟的。当然,作为工具免不了有一定的局限,它能够优化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优化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我们也不能指望它能如此。
(三)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阐释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 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四)信息技术本身在成为一种“文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较多地汇聚了人类已成定论的精粹文化,同时它又是兼容并包的,它并不拒绝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鲜文化。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节奏、交往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变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文化而被语文学科所吸纳,却又影响着语文教学。‘从浅层方面来看,许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开来,如硬件、软件、E—mail、QQ、网友、网恋等;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了一部分新词的产生,如“菜鸟”、“拍砖”、“灌水”等。从深层方面来看,语汇本身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反映,且又不断地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更大发展,如言论阵地、信息传递速度、人们交往途径的巨大改变,创造了大批新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造就了新一代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这些全新的网络文化自然而然地渗进了具有时代敏感性的语文教学之中。这种特殊的利用和参与关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便利。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一)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文言文篇目,唐诗、宋词,《荷塘月》、《故都的秋》、《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空洞的分析和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日渐提高。
(二)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随时进行搜索,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汲取知识。
(三)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它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鸿门宴、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向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四)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四、信息技术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语文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主题化语文教学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尽量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习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新技能。比如在学习到《故都的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建筑有所了解,我不但组织学生到玉林市城北镇的明清古建筑村落高山村进行参观学习,而且利用网络资源对山西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安徽德歙县和四川的阆中进行了很好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我指导学生参加玉林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网络“雷词”的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获得了三等奖。
语文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一般按照“确定主题——搜集、研究、整理资料——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个主题开展研究。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校园网以及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活动。“语文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语文新知识、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并且要不断寻求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还开拓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以本地人文古迹、风景等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它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
[4]金传富.语文教材的新篇章——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顾之川博士访谈录.
[5]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克剛.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