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我们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信息源和载体。教师只有在尊重教材,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把它作为一个载体,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成就精彩优质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精读 通读 比读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我们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信息源和载体。教师只有尊重教材,读懂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才能成就精彩优质的课堂效果。经历了新老教材教学的我,面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点滴感受,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一、精读例题,把握课堂灵魂。
教材中的例题看似简单,其实编者只是把教学内容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能以一种透视的眼光看懂简单的例题里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在五年级“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中,就不能只把教会学生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它为什么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能代表全体数据一般水平的原因;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都应作为这节课要渗透的重要内容。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我们学校举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吧!前些日子我们五(1)班的1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踢毽子比赛,比谁一次连续踢的个数最多。想知道她们的成绩吗?(出示幻灯片1)
师问:用什么数表示这些同学的踢毽子水平呢?(大部分学生同意用平均数来表示。学生只学过用平均数进行统计,还有少数学生犹豫不决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统计量)请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
师:柏柳同学看了成绩后也算出了平均数为17,就很快对自己做了评价。(出示幻灯片2)
柏柳说:“我的成绩在全体队员中处于中上水平,因为我踢了18个,比全队的平均数多”你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讨论后,出现了三种情况:
1、同意柏柳的看法。因为她的成绩比平均数还多一个;
2、不同意柏柳的看法。因为她在十一名队员中排在第八位,应该是中等略偏下的水平。
3、后半句话说的对,前半句话说的不对。
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但大家的意见却互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平均数17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队员踢键子的中等水平吗?为什么?(问题出在平均数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队员踢键子的中等水平上,因为出现了5、8、9这几个偏小的数据引起平均数低于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师:柏柳的成绩是18个,名列第八,属中下水平,而她却选择这个偏低的平均数作为对比数据,错误地以为自己是中上水平。
师:在这个情景中,由于全体数据中出现了个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引起平均数偏高或偏低,不能真实地反映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我们就要在全体数据中找一些新的数据来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只学过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知识基础,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引发矛盾,在学生的争论分析中共享集体思维成果,逐步建构起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必要性,为学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统计量提供有利依据。(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略)为更好地巩固这个知识点。
二、通读单元教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深入钻研自己所用教材,了解单元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逻辑结构,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不脱离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灵活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单元教学目标。读完“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的内容和教师用书后,我制定出以下课时安排:
1.认识及测量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2.作图。(准确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3.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4.描述物体定向运动并会画出具体路线示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再创造,我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比读教材中各学段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有序地教学
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整套教材进行解读,对比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各学段的侧重点,扎实系统有序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和谐持续地发展。
如:教材“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二年级“平移”的教学中有让学生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知识。五年级“旋转”的内容出现了让学生画出旋转后图形的习题。图形是由线段组成的,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图形的变换就是线段的变换,线段的变换就是点的变换。画变换后的图形就要从对应线段和对应点入手。让二年级的学生数图形平移了几格很不容易,学生没有这种知识经验,往往会把2个图形之间的格子数当作图形平移的格子数,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找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一词学生不容易理解,就换言之形象地提问:(若是小金鱼)金鱼的头平移几格能游到现在头的位置呢?尾巴平移几格到了现在的位置?翅膀呢?把找对应点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五年级出现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时,引导学生找准对应线段来画图就轻松多了。以三角形为例,线段0A顺时针旋转90度后在什么位置?(画出线段OA`)。线段OB呢?(画出线段OB`,连接A` B`,三角形A`0 B`就是三角形AO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会找对应点就会画对应线段,对应线段画对了,就形成了整个旋转后的图形。
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各个学段都围绕着其内在的衔接点螺旋上升,逐步加深难度,只有读懂教材,对比各学段要定位的重心,让学生充分理解各个环节渗透的知识点,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做到系统有序地教学,从而成就优质的课堂效果。
教材是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只有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把它作为一个载体,结合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少些失误,多些进步,少些困惑,多些感悟!
【参考文献】
[1](2007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5年).《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精读 通读 比读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我们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信息源和载体。教师只有尊重教材,读懂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才能成就精彩优质的课堂效果。经历了新老教材教学的我,面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点滴感受,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一、精读例题,把握课堂灵魂。
教材中的例题看似简单,其实编者只是把教学内容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能以一种透视的眼光看懂简单的例题里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在五年级“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中,就不能只把教会学生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它为什么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能代表全体数据一般水平的原因;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都应作为这节课要渗透的重要内容。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我们学校举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吧!前些日子我们五(1)班的1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踢毽子比赛,比谁一次连续踢的个数最多。想知道她们的成绩吗?(出示幻灯片1)
师问:用什么数表示这些同学的踢毽子水平呢?(大部分学生同意用平均数来表示。学生只学过用平均数进行统计,还有少数学生犹豫不决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统计量)请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
师:柏柳同学看了成绩后也算出了平均数为17,就很快对自己做了评价。(出示幻灯片2)
柏柳说:“我的成绩在全体队员中处于中上水平,因为我踢了18个,比全队的平均数多”你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讨论后,出现了三种情况:
1、同意柏柳的看法。因为她的成绩比平均数还多一个;
2、不同意柏柳的看法。因为她在十一名队员中排在第八位,应该是中等略偏下的水平。
3、后半句话说的对,前半句话说的不对。
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但大家的意见却互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平均数17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队员踢键子的中等水平吗?为什么?(问题出在平均数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队员踢键子的中等水平上,因为出现了5、8、9这几个偏小的数据引起平均数低于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师:柏柳的成绩是18个,名列第八,属中下水平,而她却选择这个偏低的平均数作为对比数据,错误地以为自己是中上水平。
师:在这个情景中,由于全体数据中出现了个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引起平均数偏高或偏低,不能真实地反映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我们就要在全体数据中找一些新的数据来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只学过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知识基础,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引发矛盾,在学生的争论分析中共享集体思维成果,逐步建构起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必要性,为学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统计量提供有利依据。(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略)为更好地巩固这个知识点。
二、通读单元教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深入钻研自己所用教材,了解单元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逻辑结构,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不脱离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灵活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单元教学目标。读完“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的内容和教师用书后,我制定出以下课时安排:
1.认识及测量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2.作图。(准确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3.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4.描述物体定向运动并会画出具体路线示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再创造,我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比读教材中各学段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有序地教学
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整套教材进行解读,对比相关内容在教材中各学段的侧重点,扎实系统有序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和谐持续地发展。
如:教材“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二年级“平移”的教学中有让学生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知识。五年级“旋转”的内容出现了让学生画出旋转后图形的习题。图形是由线段组成的,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图形的变换就是线段的变换,线段的变换就是点的变换。画变换后的图形就要从对应线段和对应点入手。让二年级的学生数图形平移了几格很不容易,学生没有这种知识经验,往往会把2个图形之间的格子数当作图形平移的格子数,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找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一词学生不容易理解,就换言之形象地提问:(若是小金鱼)金鱼的头平移几格能游到现在头的位置呢?尾巴平移几格到了现在的位置?翅膀呢?把找对应点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五年级出现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时,引导学生找准对应线段来画图就轻松多了。以三角形为例,线段0A顺时针旋转90度后在什么位置?(画出线段OA`)。线段OB呢?(画出线段OB`,连接A` B`,三角形A`0 B`就是三角形AO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会找对应点就会画对应线段,对应线段画对了,就形成了整个旋转后的图形。
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各个学段都围绕着其内在的衔接点螺旋上升,逐步加深难度,只有读懂教材,对比各学段要定位的重心,让学生充分理解各个环节渗透的知识点,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做到系统有序地教学,从而成就优质的课堂效果。
教材是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只有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把它作为一个载体,结合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少些失误,多些进步,少些困惑,多些感悟!
【参考文献】
[1](2007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5年).《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