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中沟通联系、传递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妙设疑能“吹皱一池春水”。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更把提出问题看作是“思维的路标”。因此,为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防止教学中“满堂”问,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精选问点,让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示思维,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并在教师引导思维、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些课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设问: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五壮士的“壮”呢?这样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把握住英雄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而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要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红军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紧扣,激疑引思,既培养了学生自己的向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突出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機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空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通过多维度理解“神机妙算”这个重点词,把握全文中心的同时,有效地训练思维能力。
三、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高潮,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由表及里,促进抽象思维,以突破疑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我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这样通过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教师可设问:“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小摄影师跑回家里,拿了胶卷急着要赶回来,可他心里想,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作家,他实在太忙了,我已经打扰了人家一次了,如果再去打扰人家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小摄影师就犹豫了。”这样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真正实现“课伊始,情已生;课进行,情已浓;课结束,意犹存”的逼真效果,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它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创造性内容,巧设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有的说:“一位蒙族老爷握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欢迎你们远道的客人,到我家去吧,我准备了上好的米酒奶茶。”有的学生说:“我们对蒙族同胞说:‘感谢你们欢迎蒙族同胞到北京做客……”学生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的部分,也是运用反馈教学的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有机地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些课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设问: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五壮士的“壮”呢?这样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把握住英雄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而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要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红军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紧扣,激疑引思,既培养了学生自己的向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突出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機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空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通过多维度理解“神机妙算”这个重点词,把握全文中心的同时,有效地训练思维能力。
三、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高潮,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由表及里,促进抽象思维,以突破疑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我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这样通过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教师可设问:“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小摄影师跑回家里,拿了胶卷急着要赶回来,可他心里想,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作家,他实在太忙了,我已经打扰了人家一次了,如果再去打扰人家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小摄影师就犹豫了。”这样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真正实现“课伊始,情已生;课进行,情已浓;课结束,意犹存”的逼真效果,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它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创造性内容,巧设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有的说:“一位蒙族老爷握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欢迎你们远道的客人,到我家去吧,我准备了上好的米酒奶茶。”有的学生说:“我们对蒙族同胞说:‘感谢你们欢迎蒙族同胞到北京做客……”学生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的部分,也是运用反馈教学的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有机地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