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它不仅影响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影响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而且影响对教育的评判标准、探索和追求。因而,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今天,教师树立正确的与时代接轨的育人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有教无类”是孔子博大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上建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古代、近代,甚至现当代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
首先,“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有助于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只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人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全体国民素质提高靠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向大众的教育。所以要求教育要实现平民化,‘有教无类’就是平民教育的最初探索。”
有教无类,才能真正兼顾整体,实现全民化教育;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因而,以人为本,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提高全民的素质。
其次,“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更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的社会基石。“有教无类”对今天的教师来说,即在教育上打破社会的无形等级界限,只要是求学者,不管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外貌特征、性格等方面的好与坏、高与低、美丽与缺陷、内向或外向,教师都不应对他们有“特别照顾”、忽略、歧视等不公平的待遇,而应以人为本,秉着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的人性发展为目的原则,一视同仁,达到培养人的真正目的,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二、“因材施教,培養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促使知识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迅速,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旧的知识不断被替代,同时,学科之间出现高度分化、综合、整合化为主导的趋势。未来的挑战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世纪新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定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因而,“21世纪高校的教师再也不能只是‘教书匠’,不能只以‘释疑、解惑’为使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来对事物作出创造性的质疑和思考。” 即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然而,仅仅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只会成为“行百里而半于九十”者,进而扼杀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潜能。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教师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遵守共同规范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个性差异、爱好兴趣,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充分、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最终培养出能揭示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世纪新人。
三、“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应涵盖体能、智力、人际交往、个性、心理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在今天,每个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个人自身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的权利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社会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协调都需要健康的社会心理来达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观念,不仅要看到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个性、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不能把“全面”发展看作“平均”发展,不能等同于抹杀个性。要处理好全面与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帮助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以个性发展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个性与全面是相互存在并互相促进的,不讲个性的全面发展会扼杀学生身上的独特品质。反之,不讲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有可能塑造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之徒。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和谐社会的建构者,教师必备“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倡导终身学习,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终身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已不能使人终身受用。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学会生存,就必须首先学会学习。
其次,终身学习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在不断成长的,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完善的人。所以,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状态下不断完善自己。换言之,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通过一生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使自己不仅具有“输血”功能,还具备“造血”能力。
因而,教师应意识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对职业再训练提出的紧迫性以及信息社会在人类生活的普及化,改变传统教育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与时俱进,从内心塑造终生学习的育人理念,培养造就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学会终身学习的现代学生。
一、“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有教无类”是孔子博大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教育价值、作用的深刻理解上建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古代、近代,甚至现当代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
首先,“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有助于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只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人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全体国民素质提高靠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向大众的教育。所以要求教育要实现平民化,‘有教无类’就是平民教育的最初探索。”
有教无类,才能真正兼顾整体,实现全民化教育;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因而,以人为本,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提高全民的素质。
其次,“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更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的社会基石。“有教无类”对今天的教师来说,即在教育上打破社会的无形等级界限,只要是求学者,不管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外貌特征、性格等方面的好与坏、高与低、美丽与缺陷、内向或外向,教师都不应对他们有“特别照顾”、忽略、歧视等不公平的待遇,而应以人为本,秉着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的人性发展为目的原则,一视同仁,达到培养人的真正目的,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二、“因材施教,培養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促使知识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迅速,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旧的知识不断被替代,同时,学科之间出现高度分化、综合、整合化为主导的趋势。未来的挑战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世纪新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定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因而,“21世纪高校的教师再也不能只是‘教书匠’,不能只以‘释疑、解惑’为使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来对事物作出创造性的质疑和思考。” 即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
然而,仅仅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只会成为“行百里而半于九十”者,进而扼杀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潜能。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教师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遵守共同规范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个性差异、爱好兴趣,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充分、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最终培养出能揭示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世纪新人。
三、“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应涵盖体能、智力、人际交往、个性、心理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在今天,每个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个人自身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的权利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社会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协调都需要健康的社会心理来达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共识,形成全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观念,不仅要看到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个性、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不能把“全面”发展看作“平均”发展,不能等同于抹杀个性。要处理好全面与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帮助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以个性发展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个性与全面是相互存在并互相促进的,不讲个性的全面发展会扼杀学生身上的独特品质。反之,不讲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有可能塑造出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之徒。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和谐社会的建构者,教师必备“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倡导终身学习,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终身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已不能使人终身受用。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学会生存,就必须首先学会学习。
其次,终身学习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在不断成长的,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完善的人。所以,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状态下不断完善自己。换言之,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通过一生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使自己不仅具有“输血”功能,还具备“造血”能力。
因而,教师应意识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对职业再训练提出的紧迫性以及信息社会在人类生活的普及化,改变传统教育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与时俱进,从内心塑造终生学习的育人理念,培养造就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学会终身学习的现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