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国 非洲惟一华人酋长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非洲酋长,不再像大家印象中的头戴鸟翎,面染油彩,身穿兽服,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胡介国,是非洲历史上惟一的华人酋长。
  
  纯中国血统,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在一群黑色皮肤的警察的簇拥中,这位华人酋长显得格外惹眼。
  作为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候选人之一,胡介国本人到底有何魅力?近日,记者连线远在尼日利亚的胡介国一探究竟。
  
  总统的经济顾问
  
  说起自己当选酋长的原因,胡介国将其归功为“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胡介国告诉记者,尼日利亚总统上台后,不止一次说过中国的今天就是尼日利亚的明天,中国是他们的榜样。事实上,如今的尼日利亚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大使馆每月都要发至少1000个签证到中国,在中国广州甚至定居了上万名尼日利亚人。“在我周围,不少尼日利亚人都会说中文。”
  在胡介国被正式推举为酋长前,平时出差连头等舱都舍不得坐的他大手笔地垫资2亿元,帮当地造了4所最豪华、规模最大的学校,每个学校能容纳3000多名学生。不仅如此,胡介国所开设的工厂,雇佣了当地3万多名工人,大大减缓了当地就业问题。由于一系列巨大的贡献,再加上大酋长的推举,当时的总统亲自特批任命胡介国为总统经济顾问。
  胡介国告诉记者,如今的非洲酋长,不再像大家印象中的头戴鸟翎,面染油彩,身穿兽服,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当地酋长是传统领袖的代名词,更多扮演的是一种政治家的角色,相当于中国的政协委员。当地政府对酋长委员会都要敬上三分,在尼日利亚,每届政府无一例外都会拜见酋长委员会主席。据其介绍,酋长委员会里有几百名酋长,但其中鲜有外国人,除了极个别在当地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外,他是其中惟一的一个华人,也是非洲历史上惟一的华人酋长。
  对于这份殊荣,胡介国坦言,那是两代人的努力,一方面,他的父亲对使馆工作有很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本人在开酒店的过程中,不仅宣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创造了与当地大量高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谈笑间,胡介国称,“我希望我不是惟一的华人酋长,还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被推举为酋长,推动两国人民的友谊。”
  
  撤销台湾“总领馆”
  
  跨越了国籍,荣膺酋长的胡介国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其实并没有多少特权,这个身份对他而言更多的是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在这里,中国人有什么困难就会来向我求助,其中有些涉及两国的商贸纠纷。只要我能帮忙的,都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多方沟通,助他们一臂之力。”
  尼日利亚的现任总统奥巴桑乔与胡介国是好朋友,早在几十年前,这位总统就与胡介国的父亲称兄道弟,见到总统先生和州长,他们经常亲亲抱抱,不分彼此。由于胡家与当地政要良好的关系,胡介国无形中担当起中国民间外交官的角色。
  20年前,中国台湾在尼日利亚以资助一个保税区为由,要求在那里成立所谓的“总领馆”。由于当时军政府内部还没稳定下来,中国驻尼大使要见他们外交部长的要求遭到了婉拒。好在那个外交部长是胡介国的好朋友,经常到他的酒店作客。胡介国直接将大使带到外交部长家里,在大使的据理力争下,终于通过外交部长与当时的总统进行了及时的沟通,撤销了“总领馆”。
  对此,胡介国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搭了个桥,所谓外交也是带有人情味的,看在中非友好关系的份上,当时的尼日利亚总统更是识大体地表示,尼日利亚是个大国,绝对不会图蝇头小利。
  
  非民间商会副会长
  
  在很多人眼中,非洲各国经济条件落后,充斥着疾病、战争和暴力。对此,胡介国澄清说,这些印象大部分是西方的一些媒体造成的,一直以来他们都热衷于宣扬非洲的灾荒、疾病和内战。但事实上,非洲除了极个别国家受战争之苦外,其余的很少发生动乱。
  被任命为总统经济顾问后,胡介国热情地向当地中小企业传授中国经验,并辗转于国内的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现身说法,吸引中国的企业家前往尼日利亚投资。
  胡介国现在还是中非民间商会的副会长。
  针对一些企业家持有的尼日利亚居民消费低的错误观点,胡介国解释说,“据我所知,去年非洲出口和进口的顺差达到500亿美元,他们完全有能力采购我们的东西。”
  另一方面,国内有多余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可以在这里建立援助项目,譬如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中尼两国签订合同,中方承建尼日利亚一条耗资83亿美元的铁路。
  关于对非洲的援助,胡介国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态度,“我们不是给非洲捐多少大米,多少油,而是给他们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胡介国告诉记者,在当地有句老话“We can solve all the problems.”这点与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如出一辙。
  
  对话胡介国
  
  记:尼日利亚几十年来曾发生过多起动乱,你难道从来没想过离开吗?
  胡:我从加拿大大学毕业,当年完全可以选择留在加拿大或欧美,但性格使然,我个人比较喜欢接受挑战。在非洲生活30多年了,眼看着中国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这里的中国人很多都能跻身中上流社会。
  记:你在非洲的生活状态如何?
  胡:我比较低调,不认识我的人,不能将我的名字和人对起来。我几乎从来不买名牌,穿的是最普通的衣服,平时到处跑,下工地、下厨房样样来,经常从一个州跑到另一个州。
  记:你的儿子打算继承你酋长的身份吗?退休后,你还打算待在尼日利亚吗?
  胡:儿子已经回国。一般中国人喜欢将企业代代相传,倾向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但我觉得如果有更好的人能管理企业,儿子今后想干嘛就干嘛。
  等我老了,我还是会选择叶落归根,这么多年了,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的豆浆、油条。
其他文献
企业办好了,就能给国家纳税,就能帮助解决就业问题。也就是先要把企业内部的文章做好,才能惠及社会。这里面要做的东西太多了,不是企业家们的一句豪言壮语就能概括的。    在企业文化越来越盛行于社会的今天,企业家的“话语权”呈现出强势,一不小心,你就会听到或看到某些企业家们在某些公开场合的“豪言壮语”。企业家们在公开场合的谈话大多不会围绕着“如何赚钱”之类的话题而大发豪情,“社会责任”最近正成为擅长“脱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教育是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对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尤为重要。中法两国很早即开始了教育领域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成立。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国未来的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汲取了法国两个世纪以来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了北航这个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卓越教育实践,旨在成为培养未来企业家与科学家
候选理由:  ——从1992年起,西特里维先后20余次飞越欧亚大陆,奔波于中俄两国之间,搭建中俄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在自己生病、独子右腿骨折、妻子病逝期间,他克服困难,坚持工作,被同事们称作来自国外的“拼命三郎”。    俄罗斯人西特里维·德米特里(SITLIVYI·DMITRI·NIGIFOROVICH),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中国永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