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更是凸显。幼儿教师面对的学生极具特色、懵懂情绪化、不易管理,但却是其受教生涯的关键起点,因而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压力极大,职业倦怠感来势更凶。本文在分析倦怠感来源的基础上拟提出抗倦策略,以期有所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职业倦怠;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并首次引入心理学领域的,费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情绪衰竭。教师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投入和参与减少,课堂准备不充分,教学品质低劣,创造性低。其次,人格的解体。教师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交往,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使同事和师生之间关系恶化。最后,低个人成就感。教师自我评价的价值倾向降低,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产生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原因
1.教育改革的冲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越高,教师的压力就越大,发生倦怠的可能性也大。
2.社会各界对幼教的期望值过高。幼儿教师要做育儿专家,做指导幼儿、与其平等交流思想与感情的“教育者”;要做关心、爱护、照顾幼儿的“爱心大使”和“家长代理人”,同时还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重角色要求下,他们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胜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随时进行角色转换。多方位不同性质的交往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问题,引发倦怠。
2.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偏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幼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教师行业与如公务员、商人等其他行业相比,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更是微薄。由于教师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和滞后性,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仍然较低。幼儿教师的评价机制不一,教育成果难以评定,导致社会待遇提高力度不大。
(二)幼儿教师职业方面原因
1.职业艰辛。幼儿教师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这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双重消耗体能的工作。幼儿独立性差,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时喜时悲,且精力旺盛,作为他们的教育看护者,常常是紧绷一个弦,不敢有丝毫马虎放松。一天的工作做下来,精神紧张。身体疲倦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吃的是国家饭,是一份职业稳定性极强的行业。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里。教师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立幼儿园随着“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学历达标”等制度的推行,教师行业再也不是“铁饭碗”了,从前教师们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了。
3.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首先是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完成园里交代的任务,同事之间如何合作,有工作嫌隙时应该如何解决,这在教学之余消耗教师心神。其次,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很突出。现在的幼儿个性越来越强、在家里被宠溺惯了,有一丁点委屈不满就哭闹不止。部分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不能做到冷静节制,冲动的苛责幼儿教师。试问在以上种种环境下,教师如何能够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呢?
4.幼儿園的线性管理。线性管理的思维在教师管理上的典型表现,就是简单把教师“动起来”,“忙起来”与教育改革的成功、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对应起来。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园内管理的机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
(三)教师个人方面原因
个人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性格差异使职业倦怠程度不同。其次,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第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此外,年龄和婚姻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幼师的合法权益。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每个公民都理解幼师、热爱尊重幼师。其次,社会要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幼师也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其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为幼师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减少他们的职业压力。
(二)幼儿园方面:要尽量为老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如改善教学条件等等。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园内行政人员要重视、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参与管理,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少职业倦怠。
(三)幼师个人方面:个人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等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因而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创新,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注意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第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忙里偷闲,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平时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最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抵抗一切不良思想的保障,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希望通过这些可以保持一份好的心情,来做一个轻松而又充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
[2]王爱军.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状态调查及应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张豹,周晖.幼儿教师压力、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及躯体化症状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815-818.
关键词:幼儿教育;职业倦怠;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并首次引入心理学领域的,费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情绪衰竭。教师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工作投入和参与减少,课堂准备不充分,教学品质低劣,创造性低。其次,人格的解体。教师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交往,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使同事和师生之间关系恶化。最后,低个人成就感。教师自我评价的价值倾向降低,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产生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原因
1.教育改革的冲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越高,教师的压力就越大,发生倦怠的可能性也大。
2.社会各界对幼教的期望值过高。幼儿教师要做育儿专家,做指导幼儿、与其平等交流思想与感情的“教育者”;要做关心、爱护、照顾幼儿的“爱心大使”和“家长代理人”,同时还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重角色要求下,他们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胜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随时进行角色转换。多方位不同性质的交往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问题,引发倦怠。
2.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偏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幼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教师行业与如公务员、商人等其他行业相比,其社会地位明显偏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更是微薄。由于教师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和滞后性,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仍然较低。幼儿教师的评价机制不一,教育成果难以评定,导致社会待遇提高力度不大。
(二)幼儿教师职业方面原因
1.职业艰辛。幼儿教师工作既要耗费体力又要耗费脑力,这是一份非常艰辛的双重消耗体能的工作。幼儿独立性差,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时喜时悲,且精力旺盛,作为他们的教育看护者,常常是紧绷一个弦,不敢有丝毫马虎放松。一天的工作做下来,精神紧张。身体疲倦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吃的是国家饭,是一份职业稳定性极强的行业。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里。教师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立幼儿园随着“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学历达标”等制度的推行,教师行业再也不是“铁饭碗”了,从前教师们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了。
3.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首先是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完成园里交代的任务,同事之间如何合作,有工作嫌隙时应该如何解决,这在教学之余消耗教师心神。其次,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很突出。现在的幼儿个性越来越强、在家里被宠溺惯了,有一丁点委屈不满就哭闹不止。部分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不能做到冷静节制,冲动的苛责幼儿教师。试问在以上种种环境下,教师如何能够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呢?
4.幼儿園的线性管理。线性管理的思维在教师管理上的典型表现,就是简单把教师“动起来”,“忙起来”与教育改革的成功、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对应起来。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教师没有参与园内管理的机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没有自主决定的机会,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少。
(三)教师个人方面原因
个人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性格差异使职业倦怠程度不同。其次,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第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此外,年龄和婚姻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幼师的合法权益。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每个公民都理解幼师、热爱尊重幼师。其次,社会要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幼师也是凡人,而非古之圣贤。其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为幼师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减少他们的职业压力。
(二)幼儿园方面:要尽量为老师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如改善教学条件等等。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园内行政人员要重视、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参与管理,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少职业倦怠。
(三)幼师个人方面:个人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等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因而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创新,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注意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第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忙里偷闲,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平时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最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抵抗一切不良思想的保障,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希望通过这些可以保持一份好的心情,来做一个轻松而又充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
[2]王爱军.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状态调查及应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张豹,周晖.幼儿教师压力、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及躯体化症状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81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