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实验室氯化铁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作为起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进一步练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了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的问题,首尾呼应,主线清晰。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56-03
一、设计思想
化学问题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中,从实践中的化学问题导入新课,便于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节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能用当节所学知识解决课堂初始的问题。
本节选取实验室氯化铁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作为起点,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实验,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测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进一步练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了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的问题,首尾呼应,主线清晰。
二、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熟练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问题框架下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运用辩证思想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主线牵引,思路清晰。本课时教学内容处理上,打破了课本的顺序,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创设情境选取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现象,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从溶液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既复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又引出了盐类的水解,自然流畅。从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思路明确清晰。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进一步练习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加强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
2.首尾呼应,学以致用。课堂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问题,学以致用,首尾呼应,更能体现本节课的主线。同时,学生收获一节课学习的成功和喜悦,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2]王文林.中学化学知识探析与实验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56-03
一、设计思想
化学问题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中,从实践中的化学问题导入新课,便于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节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能用当节所学知识解决课堂初始的问题。
本节选取实验室氯化铁溶液出现混浊现象作为起点,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实验,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测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进一步练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了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的问题,首尾呼应,主线清晰。
二、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熟练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问题框架下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运用辩证思想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主线牵引,思路清晰。本课时教学内容处理上,打破了课本的顺序,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创设情境选取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现象,提出问题:混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从溶液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既复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又引出了盐类的水解,自然流畅。从氯化铁溶液呈现酸性,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盐溶液也有类似情况?进而归纳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问题环环相扣,思路明确清晰。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分析,进一步练习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加强对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一定义的认识。
2.首尾呼应,学以致用。课堂最后的练习中解决课堂初始创设情境中氯化铁溶液呈现混浊的问题,学以致用,首尾呼应,更能体现本节课的主线。同时,学生收获一节课学习的成功和喜悦,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2]王文林.中学化学知识探析与实验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