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话”的隐喻意义探析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言为心声,日常交流的“话”作为抽象的概念仍然需要借助隐喻认知.首先,“话”的空间隐喻使话有里、外、正、反之分;其次,本体隐喻赋予“话”如下意义:脾气或亲近关系、承诺和信用、常规和逻辑性以及不同意见.此外,“话”也可作为容器来认知.结构隐喻视角下,“话”又引申为工具、道路和食物.
其他文献
自由是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和追求的理想,对自由认识的不同,成为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特征。哈耶克是理性怀疑自由观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最高成就与集大成者,两者
连动句、“把”字句中的“从+L”,其句法分布受某些语义语用因素的制约:在连动句中,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时序原则、V1的界性特征和凸显原则;在“把”字句中,其制约因素主要是语义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然而,学科发展的现实是社会科学明显滞后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亟待提高。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确认社会科学内在
从接受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突破与转换。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关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等核心思想对于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停战协议后,国民党政府仍加紧战争部署.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国民党军队对淮南、淮北解放区一直采取蚕食政策,经常发动小规模的军事行动.7月16日,国
勒维纳斯的哲学表现了一种超越的趋向,意在逃避存在奔赴善的超越。其路径首先是提出Il y a与存在相对,然后通过实显和享受逃避存在,再通过爱欲和繁衍逃避实显的孤独,从而实现
日常生活批判的方法论原则经过了现象学、价值学和人道化三个环节,其嫁接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内蕴的开掘,其日常生活价值学重估实为日常生存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