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纳税人承受国家税收的状况或量度,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宏观税负问题是税收政策和制度的核心问题,它一方面影响着国家集中财力的多少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财政收入是否充足以及宏观税负的高低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关键字】税收弹性;宏观税负;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ax burde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ax burden, it is to point to taxpay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tate tax or measuring, reflecting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products between the number of taxpayers tax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The macro tax burden, th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the tax policy and system. On one hand it influences the nation of concentrated on how much and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strong and the weak;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and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pecific t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fiscal revenue and whether enough macro tax burde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 Key Words 】 tax elastic; macro tax burden; quantity relationship
引言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是税收的源泉,但是税收又有确定的负经济效应,增税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税收收入既要满足当前的财政支出的需要,又不能妨碍未来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税收政策运行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宏观税负是不一样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税负应稳中有升,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宏观税负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税收理论的研究焦点。
一、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分析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宏观层面上,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经济运行體制等;在微观层次上,有分配制度、税制结构,以及税率、税基、税收优惠等因素。
税收弹性是指税收收入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情况的比率。其宗旨,是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税收负担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掌握整体税负的变化,以使从宏观上对全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并从动态上分析研究税收相对经济变化的量变及其运动规律。计算公式为:税收收入弹性= 税收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税收弹性,表示出的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三种情况:(1)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或者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税收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步,或者说与经济发展同步。(3)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或者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韩国去年由于经济景气欠佳和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去年一年的税收不足,税收弹性由正转负。以国家的立场来看,税收的减少有可能影响国家财政的健全性。若税收减少而仍能维持财政正常运转,则是政府经营有方,运作有度,从而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按照凯恩斯理论,政府需要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从需求管理出发,采取发经济周期的相机抉择政策来稳定经济、缓解经济波动。相机抉择理论的税收政策措施有: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为了减少总需求,应该增肌税收,提高总体负税水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了扩大总需求,应该减少税收,降低总体负税水平。
税收制度或税收政策的调整如某个税种的开征、税基的拓宽、税率的提高或税收的减免优惠的减少使税收收入增加、宏观税负提高,而税种的征停、税基的变窄、税率的降低或税收减免优惠的增多使税收收入减少、宏观税负下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宏观税负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宏观税负的可能水平,因此发展经济是根本,而其他因素作为制度性的因素,决定了一国宏观税负的现实水平,其中政府职能与政府收入制度是主要的,这些制度性因素又是人为可控的变量,因此政府可对这些制度性因素采取措施来降低宏观税负。由于GDP总量和人均GDP是动态发展的,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和对制度性因素采取措施降低宏观税负是可行的,我们可以通过税收弹性来调节宏观税负。
二、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关系
税收弹性刻画了税收收入对GDP 的反映程度,从本质上来说,税收弹性的大小是反映一国税收体系或税制保证国家集中新增国民收入比重的程度,也是对税制科学合理性及对税收征管严密性的一种客观度量,当然这种度量还和一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供给学派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妨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因而主张大力削减边际税率。著名的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在拉弗所谓“禁区”内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如果税率过高,降低税率可能会增加产出和税收收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永久提高税率会永久降低经济稳态增长率。雷诺茨利用分类和对比方法,揭示出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加里森和李利用63个国2006-2010年的数据,发现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都不影响经济增长。因为一旦考虑到人均GDP水平,税率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就不再显著。凯斯特与科门迪以63个国家2006-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对经济活动水平和增长率的影响,发现在考虑到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后,税率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负效应就消失了,但在考虑平均税率时,提高边际税率对经济活动水平具有负影响。
边际税收水平能够反映中国不同税种法定税率的变动和税收制度的变迁过程,也间接昭示着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段由于法定税率的不同变化引起的差异性。因为产业、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由于法定税率或税制的改变,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置或组合,进而改变GDP的增量,从而对边际税收水平形成约束。边际税收水平的变化与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也密切相关,如“两步利改税”后的我国边际税收水平直接上跃到32.82%,形成阶段性高点,说明税制改革后对经济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年的GDP增长率仅为8.8%,远低于上年的13.5%。这一状况持续了近5年左右,即从2006年边际税收水平方始回归正常的区间为16.99%。虽然纳税人负担减轻,但这一时期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处于低位,从而有了提高“两个比重”的呼声和税制改革。
从税收经济学原理可知,过高的边际税收水平既会对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将直接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并可能产生税收的替代效应:或使企业改变融资决策、或以即期消费代替远期消费、或诱使纳税人以税收筹划及逃税取代正常缴税等。从2006年开始,边际税收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时期,有5年超过20%,意味着GDP增量中有20%及以上成为政府的显性税收。边际税收水平过高,一方面说明税收制度过于复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税种的边际税率畸高。这样一来,社会上又出现了减税的呼声。因此,保持16%左右的边际税收水平是合适的,一是不会超出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二是可以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税收弹性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同时可以转化为边际税收水平和宏观税负的比率,因此,边际税收水平和宏观税负的变化可以从税收弹性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但由于三个概念都牵涉到GDP,故并不是简单的数学上的正比反比关系。中国自2006-2010年的5年间,税收增长率平均为14.8%,GDP增长率平均为9.9%,平均税收弹性为1.5.即GDP每增长1%,税收增长1.5%,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根据企划财政部提出的税收弹性实绩资料,2010年税收增加率为-1.7%,而经济增长率为3.6%,因此税收弹性出现了-0.47。也就是国民收入比前一年增加,而政府的税收却有所减少,税收减少,主要是由于政府实行了所得税和法人税等的减税政策。
宏观税负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了全社会的资源或财富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割比例。宏观税负高,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相对弱些,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相对强些,反之则反。要保证我国宏观税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税收弹性应保持在较低水平,要达到这一目的,既要从税制本身着手,调整税制和税率结构,挖掘税源,扩大税基,加强征管,又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入手,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只有双向努力,才能增加稅收弹性,保证宏观税负稳定增长,从而保证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近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举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全面达到小康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谋求经济增长,无疑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合理的宏观负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满足政府运转的保障,同时由于税收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投资、劳动供给等经济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和抑制作用,合理的宏观负税也是国家实施财税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许善达,中国税收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王佐云,税收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李 丽,宏观税收的数量分析模型,中国税务出版,2010.
【4】张 伟, 中国税收与GDP分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字】税收弹性;宏观税负;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ax burde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ax burden, it is to point to taxpay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tate tax or measuring, reflecting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products between the number of taxpayers tax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The macro tax burden, th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the tax policy and system. On one hand it influences the nation of concentrated on how much and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strong and the weak;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and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pecific t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fiscal revenue and whether enough macro tax burde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 Key Words 】 tax elastic; macro tax burden; quantity relationship
引言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是税收的源泉,但是税收又有确定的负经济效应,增税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税收收入既要满足当前的财政支出的需要,又不能妨碍未来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税收政策运行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宏观税负是不一样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税负应稳中有升,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宏观税负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税收理论的研究焦点。
一、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分析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宏观层面上,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经济运行體制等;在微观层次上,有分配制度、税制结构,以及税率、税基、税收优惠等因素。
税收弹性是指税收收入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情况的比率。其宗旨,是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税收负担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掌握整体税负的变化,以使从宏观上对全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并从动态上分析研究税收相对经济变化的量变及其运动规律。计算公式为:税收收入弹性= 税收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税收弹性,表示出的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三种情况:(1)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或者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税收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步,或者说与经济发展同步。(3)税收弹性<1,表明税收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或者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韩国去年由于经济景气欠佳和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去年一年的税收不足,税收弹性由正转负。以国家的立场来看,税收的减少有可能影响国家财政的健全性。若税收减少而仍能维持财政正常运转,则是政府经营有方,运作有度,从而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按照凯恩斯理论,政府需要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从需求管理出发,采取发经济周期的相机抉择政策来稳定经济、缓解经济波动。相机抉择理论的税收政策措施有: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为了减少总需求,应该增肌税收,提高总体负税水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了扩大总需求,应该减少税收,降低总体负税水平。
税收制度或税收政策的调整如某个税种的开征、税基的拓宽、税率的提高或税收的减免优惠的减少使税收收入增加、宏观税负提高,而税种的征停、税基的变窄、税率的降低或税收减免优惠的增多使税收收入减少、宏观税负下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宏观税负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宏观税负的可能水平,因此发展经济是根本,而其他因素作为制度性的因素,决定了一国宏观税负的现实水平,其中政府职能与政府收入制度是主要的,这些制度性因素又是人为可控的变量,因此政府可对这些制度性因素采取措施来降低宏观税负。由于GDP总量和人均GDP是动态发展的,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和对制度性因素采取措施降低宏观税负是可行的,我们可以通过税收弹性来调节宏观税负。
二、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关系
税收弹性刻画了税收收入对GDP 的反映程度,从本质上来说,税收弹性的大小是反映一国税收体系或税制保证国家集中新增国民收入比重的程度,也是对税制科学合理性及对税收征管严密性的一种客观度量,当然这种度量还和一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供给学派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妨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因而主张大力削减边际税率。著名的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在拉弗所谓“禁区”内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如果税率过高,降低税率可能会增加产出和税收收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永久提高税率会永久降低经济稳态增长率。雷诺茨利用分类和对比方法,揭示出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加里森和李利用63个国2006-2010年的数据,发现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都不影响经济增长。因为一旦考虑到人均GDP水平,税率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就不再显著。凯斯特与科门迪以63个国家2006-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对经济活动水平和增长率的影响,发现在考虑到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后,税率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负效应就消失了,但在考虑平均税率时,提高边际税率对经济活动水平具有负影响。
边际税收水平能够反映中国不同税种法定税率的变动和税收制度的变迁过程,也间接昭示着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段由于法定税率的不同变化引起的差异性。因为产业、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由于法定税率或税制的改变,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置或组合,进而改变GDP的增量,从而对边际税收水平形成约束。边际税收水平的变化与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也密切相关,如“两步利改税”后的我国边际税收水平直接上跃到32.82%,形成阶段性高点,说明税制改革后对经济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年的GDP增长率仅为8.8%,远低于上年的13.5%。这一状况持续了近5年左右,即从2006年边际税收水平方始回归正常的区间为16.99%。虽然纳税人负担减轻,但这一时期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处于低位,从而有了提高“两个比重”的呼声和税制改革。
从税收经济学原理可知,过高的边际税收水平既会对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将直接降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并可能产生税收的替代效应:或使企业改变融资决策、或以即期消费代替远期消费、或诱使纳税人以税收筹划及逃税取代正常缴税等。从2006年开始,边际税收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时期,有5年超过20%,意味着GDP增量中有20%及以上成为政府的显性税收。边际税收水平过高,一方面说明税收制度过于复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税种的边际税率畸高。这样一来,社会上又出现了减税的呼声。因此,保持16%左右的边际税收水平是合适的,一是不会超出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二是可以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税收弹性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同时可以转化为边际税收水平和宏观税负的比率,因此,边际税收水平和宏观税负的变化可以从税收弹性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但由于三个概念都牵涉到GDP,故并不是简单的数学上的正比反比关系。中国自2006-2010年的5年间,税收增长率平均为14.8%,GDP增长率平均为9.9%,平均税收弹性为1.5.即GDP每增长1%,税收增长1.5%,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根据企划财政部提出的税收弹性实绩资料,2010年税收增加率为-1.7%,而经济增长率为3.6%,因此税收弹性出现了-0.47。也就是国民收入比前一年增加,而政府的税收却有所减少,税收减少,主要是由于政府实行了所得税和法人税等的减税政策。
宏观税负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了全社会的资源或财富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割比例。宏观税负高,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相对弱些,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相对强些,反之则反。要保证我国宏观税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税收弹性应保持在较低水平,要达到这一目的,既要从税制本身着手,调整税制和税率结构,挖掘税源,扩大税基,加强征管,又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入手,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只有双向努力,才能增加稅收弹性,保证宏观税负稳定增长,从而保证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近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举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全面达到小康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谋求经济增长,无疑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合理的宏观负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满足政府运转的保障,同时由于税收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投资、劳动供给等经济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和抑制作用,合理的宏观负税也是国家实施财税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许善达,中国税收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王佐云,税收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李 丽,宏观税收的数量分析模型,中国税务出版,2010.
【4】张 伟, 中国税收与GDP分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