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平常的事情做到极致,是如东教育又一个耐人寻味之处。
栟茶中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中学,近年来连续取得“上帝般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吸引了江苏乃至全国教育同行关注的目光。有人说栟茶是一个现象,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每当谈起办学经验,校长姚止平总是平淡地一笑:我们信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到拼茶中学的时候,已是午饭过后,学生都在教室里伏案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夜自修也是同样的风景,我们从教室外面走过,有时故意咳两声,竟没有一个学生注意,他们全神贯注,真的是到了一种“入定”的境界。栟中要求学生做到“准时、定位、安静、专心”,并从他们进校的第一天、上的第一堂课抓起。对老师则提出:备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项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们做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好;他们说过的一定要做,做的就一定要做好。栟中人说,即使是扫地,也要扫出个第一。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他们扫地都要扫个第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做操也能做个第一,写字也能写个第一,办学也能办个第一。
追求管理的精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如东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如东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事不做则已,做则务求做实做好。教育教学,他们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高中阶段重要的测试结束后,学校的学科分析总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不仅分析其成绩,还要分析其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等。从县局到乡镇到学校,他们高举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大旗,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课堂教学突出“四基”,即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学工作强调“四精四必”,即强调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最近听说增加了“一必”,就是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自己必先做);全县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领导推门听课、校长逐周评课;新教师上好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在如东人看来,这种精致作为“具有如东特色本土化”的一种管理思想、实施策略、运作方式和操作行为,既是科学的——力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体现科学性,又是艺术的——努力做到灵活变通,从实际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文性。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出发,他们追求严、精、细、实、活,将对学生的爱落实到精致管理之严,用强烈的责任心追求精致管理之精,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精致管理之细,强调教育教学行为的精准到位彰显精致管理之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凸现精致管理之活。
在如东人看来,管理的精致、指挥的精致。关键还在于队伍。为此,教育局组建了联络组,与各镇、各县直学校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联系沟通,加强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每学年局长室的同志都要分工带队到一个乡镇,通过“校校到”的办法逐校调研,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帮助提高。调研项目从行政到后勤,从班级到学生,从教学到活动,全面覆盖,盖边沉底。对学校,督促检查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对校长,重点检查听课笔记;对教师,重点检查听课、备课、批改作业情况。就拿听课来说,教育局规定局长室的同志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至少20节,各科室人员20至30节,教研员正常听课100节以上,各镇教办主任每学期听课至少50节,镇教研员至少听课80节,校长至少听课60节。他们将管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也只能在教育教学中解决。这种低重心的精致管理策略,不但赢得了指挥基层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而且还提升了管理队伍的水平和执行力,使得整个教育教学管理更实在,更有效。
一位三去如东的徐州教育同行说到。第一次去感到如东人很“踏实”,第二次去觉得如东人很“执着”,第三次去觉得如东人很“精致”。如东人笑而不答,他们只是更加关注从小事做起,从凡事做起,并且把这些小事、凡事做得“细致”,做得“精致”,做到“极致”。
[策划人语]
因为“拼茶现象”,“精致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为教育界所关注并得到推广,“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成了流行语。姚止平校长说过:拼茶中学的精致管理是校风育人的人文管理,是关注细节的科学管理,是追求卓越的高效管理。由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域,由“精致管理”到“精致教育”,基于学校教学硬件的改善与优化(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正在逐步达成)和小班化教学的实际(如东计划生育成绩显著、生源锐减而得以最终达成),如东县已提出并探索精致教育的实施。“精致教育思想”是植根于如东地域、生长于如东教育土壤,面向全体、个个成才,用精致的教育策略与管理策略,实施精准目标为导向、精细过程为推动、精良结果为归宿,关注个性、重视细节、着眼优质的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
单就学校管理思想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校管理开始由经验管理转向泰勒的科学管理,确立制度、用制度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制度作为考核的依据等逐渐成为学校的主要管理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组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管理的发展性问题,其实,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界早就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历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与此同时,欧美相当数量的普通中小学在自己的学校管理改革中也开始实践着这种思想。
在江苏省中小学,“量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学校经营”、“精致管理”等理念不断被引进并在办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如江阴高级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民办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校长提出学校经营理念,溧阳实小芮火才校长提出教育服务的理念,等等。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中小学学校管理思想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栟茶中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中学,近年来连续取得“上帝般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吸引了江苏乃至全国教育同行关注的目光。有人说栟茶是一个现象,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每当谈起办学经验,校长姚止平总是平淡地一笑:我们信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到拼茶中学的时候,已是午饭过后,学生都在教室里伏案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夜自修也是同样的风景,我们从教室外面走过,有时故意咳两声,竟没有一个学生注意,他们全神贯注,真的是到了一种“入定”的境界。栟中要求学生做到“准时、定位、安静、专心”,并从他们进校的第一天、上的第一堂课抓起。对老师则提出:备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参加好每一项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们做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好;他们说过的一定要做,做的就一定要做好。栟中人说,即使是扫地,也要扫出个第一。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他们扫地都要扫个第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做操也能做个第一,写字也能写个第一,办学也能办个第一。
追求管理的精致,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如东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如东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事不做则已,做则务求做实做好。教育教学,他们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高中阶段重要的测试结束后,学校的学科分析总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不仅分析其成绩,还要分析其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等。从县局到乡镇到学校,他们高举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大旗,处理好“中看”与“中用”的关系;课堂教学突出“四基”,即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学工作强调“四精四必”,即强调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最近听说增加了“一必”,就是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自己必先做);全县实行教师集体备课、领导推门听课、校长逐周评课;新教师上好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在如东人看来,这种精致作为“具有如东特色本土化”的一种管理思想、实施策略、运作方式和操作行为,既是科学的——力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体现科学性,又是艺术的——努力做到灵活变通,从实际出发,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文性。从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出发,他们追求严、精、细、实、活,将对学生的爱落实到精致管理之严,用强烈的责任心追求精致管理之精,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精致管理之细,强调教育教学行为的精准到位彰显精致管理之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凸现精致管理之活。
在如东人看来,管理的精致、指挥的精致。关键还在于队伍。为此,教育局组建了联络组,与各镇、各县直学校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联系沟通,加强指导,及时解决问题。每学年局长室的同志都要分工带队到一个乡镇,通过“校校到”的办法逐校调研,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帮助提高。调研项目从行政到后勤,从班级到学生,从教学到活动,全面覆盖,盖边沉底。对学校,督促检查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对校长,重点检查听课笔记;对教师,重点检查听课、备课、批改作业情况。就拿听课来说,教育局规定局长室的同志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至少20节,各科室人员20至30节,教研员正常听课100节以上,各镇教办主任每学期听课至少50节,镇教研员至少听课80节,校长至少听课60节。他们将管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也只能在教育教学中解决。这种低重心的精致管理策略,不但赢得了指挥基层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而且还提升了管理队伍的水平和执行力,使得整个教育教学管理更实在,更有效。
一位三去如东的徐州教育同行说到。第一次去感到如东人很“踏实”,第二次去觉得如东人很“执着”,第三次去觉得如东人很“精致”。如东人笑而不答,他们只是更加关注从小事做起,从凡事做起,并且把这些小事、凡事做得“细致”,做得“精致”,做到“极致”。
[策划人语]
因为“拼茶现象”,“精致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为教育界所关注并得到推广,“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成了流行语。姚止平校长说过:拼茶中学的精致管理是校风育人的人文管理,是关注细节的科学管理,是追求卓越的高效管理。由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域,由“精致管理”到“精致教育”,基于学校教学硬件的改善与优化(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正在逐步达成)和小班化教学的实际(如东计划生育成绩显著、生源锐减而得以最终达成),如东县已提出并探索精致教育的实施。“精致教育思想”是植根于如东地域、生长于如东教育土壤,面向全体、个个成才,用精致的教育策略与管理策略,实施精准目标为导向、精细过程为推动、精良结果为归宿,关注个性、重视细节、着眼优质的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
单就学校管理思想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校管理开始由经验管理转向泰勒的科学管理,确立制度、用制度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制度作为考核的依据等逐渐成为学校的主要管理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组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管理的发展性问题,其实,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界早就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历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与此同时,欧美相当数量的普通中小学在自己的学校管理改革中也开始实践着这种思想。
在江苏省中小学,“量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学校经营”、“精致管理”等理念不断被引进并在办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如江阴高级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民办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校长提出学校经营理念,溧阳实小芮火才校长提出教育服务的理念,等等。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中小学学校管理思想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