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起心灵的琴弦——语言在教学中的魅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 甚至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至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都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舞台。
  一、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有声语言
  (一)带学生进入语文的情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境,教师就应该要起很大的引导示范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动之以情,传送深厚的感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所在。如我国的诗歌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形式、风格多样,学生很难一下子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思想情怀。因此,要将诗中作者的豪情与忧愤,欢乐与哀愁呈现学生面前,就要靠教师在讲授诗歌的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茂的情感语言,发自内心的真诚语言,向学生诠释太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放翁的爱国之情,杜牧的忧国情怀。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领悟作品中的神情理趣,优美韵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带领学生走进理性的思维国度。语文天地如大千世界,不仅流淌着情感,还充满理想。教师在理性剖析时,让学生悟出采用常规思维难以解开"高尔丁死结",而打破常规思维建立自己的解结原则,改换思维,则可以打破定势僵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辟深刻,缜密严谨,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柳暗花明般地豁然开朗,倾思先贤"德不孤,必有邻",聆听哲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感悟哲理,领会人生,崇高德行,陶冶品行。教师的"循文、折象、悟理",能引导学生在思想的王国和先哲们畅谈,带领学生"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在语文天地里。
  (三)巧妙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想象。"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灵动的课堂从来不为学生关闭想象的大门。语文教师要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胆思维,勇敢创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发展智力和塑造心灵的乐园,才是学生大展创造的多重空间舞台,才是更精彩的语文课堂。当然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教师的智慧语言点拨,巧妙架设思维天梯的能力。如,上《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教师用对话的语言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当学生明确了牛汉所写的"第一本书是他六十年前的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时,接着老师问:"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书?"同学们争相回答;"那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一本书。"我接着问:"如此说来这本书里还隐藏着许多故事了?"学生:"是。"老师紧追不舍:"有哪些故事呢?"此时学生答不出,老师说:"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了。"这几个问题可以说一层深入一层,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悬念,因此,同学们就兴趣十足阅读课文了。如在结束课时,教师善于通过巧妙的语言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层层表象,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总之,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好了的话,对学生学习好语文有非常大的功劳。
  无声语言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无声胜有声。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就沟通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联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也就缩短了教与学的关系,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上做了朋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我认为无声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审美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方潇洒,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会是学生产生审美的愉快,并能诱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相反,如果教师的体态语言习惯不良,如萎靡、呆板、冷漠或歇斯底里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感染功能
  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言所反映出的对学科的热爱与否,对教学的认真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贪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体态语言流露出对教材内容的感情会加深学生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课文时,教师的流泪会带动学生的伤感,教师的皱眉带动学生的善感,教师的怒眼带起学生的愤怒,教师的微笑不由地引发学生的快乐……
  (三)解释功能
  准确地使用体态语言,可以起到形象化的释义作用,是一些较为抽象的词义、概念或观念变得具体,并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及的解释作用。如让学生理解"眺望"这个词时,教师可以模仿孙悟空在空中眺望的动作,学生一下就会理解。又如教"瞄准"这个词时,教师只需模仿打枪的手势,对准一个地方就行了。
  (四)管理功能
  管理的因素伴随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体态语言,是这种管理工作的一条节时,节能有效途径。例如:上课时,教师在上面讲课时,台下有一学生在窃窃私语,搞小动作或左顾右盼,老师注意到,如果使用有声语言制止该生,会干扰整个教学进程,而若教师用目光提醒这位学生,相信他会立即停止讲话,不会不专心听讲,会比严厉的批评、喝斥或其他提示性的有声语言效果更好,更能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又如大拇指的表扬会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睛和表情,可以感受其丰富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领会其意图,从而活跃思维,展开联想,获得良好的效果。
  很多时候体态语言能代替和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体态语言还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格,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增强教师自身的约束力。不过,有声和无声语言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作用是互补的,互相支持的。无论是哪种语言对学生都起着示范、感染和渗透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语。
  二、如何正确运用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生动活泼的语句,铿锵委婉的语调,洒脱自如的语音,流畅明白的语速,有如美妙的旋律,能够深深吸引、感染学生,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起蓬勃的理想火花。因此,语言表达是当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那么语文课堂讲课语言应当怎样表达呢?
  1.准确、严谨、清晰、简练,并且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主旨明确,重点突出,富有强烈的逻辑力量,表现在提问中尤应这样。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受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限度的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简洁流畅,清晰洪亮,有条不紊,通俗易懂,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的课堂语言还要符合汉语语法要求。因为学生时刻在倾听这老师说的每句话,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神圣的,老师永远是对的。所以教师说话的语法一旦出错,学生也会跟着错的。
  2.形象生动。形象化语言是课堂语言优化的重要特征。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要善于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得让人感到有趣,能把比较难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易懂。能用恰当生动的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3.幽默诙谐、富于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轻松愉快的情绪,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有一次在教学《语文园地》时,有一个内容是找出现在乱用成语的广告,其中有一条是"咳不容缓"。我说:"是啊,他们的意思是’感冒真好啊,大家都来感冒吧!’"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哈哈大笑,几个说错的同学意识到自己说话出现的毛病,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里我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懂得了说话要用词准确,才能表达清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另外要富于变化。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温柔,时而严肃……便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4.声音亲切、语言有情感性。母亲的"摇篮曲"因亲切而使孩子听得倍感安适。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没有情感的语言必定缺乏活力,没有生动性,而会呆板,枯燥无味,像和尚念经,让人听得昏昏欲睡,难以引人入胜。如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自己的语言就应该身临其境,以伤悲的、安慰的、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那悲痛的,感人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地震带来的悲痛,及在地震中父亲爱子的伟大和儿子爱他人的无私,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老师没有任何感情讲这篇课文时,学生又如何体会课文中的感人事迹呢?教师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无声语言(体态语言 )
  在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好体态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使学生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如何使用无声语言,使课堂充满魅力?
  (一)用好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传情达意除了有声语言外,主要靠眼睛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靠眼睛对听课人察言观色,以便掌握其心理活动,而且靠它表达讲授内容,教师的眼睛里要表现出教师本人对讲课内容的情绪体验,以辅助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使自己的眼神与作品思想保持同步。
  (二)掌握好表情,教师对自己表情的显露和运用,其重要性仅次于眼睛。讲课对表情的基本要求是:热情专注,真挚可信。所谓专注热情,是对听课者的态度而言,所谓真挚可信,是对讲课的课文内容而言,讲到高兴时,就要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要怒容满面;讲到困难时,就要愁云密布等等。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将作用于听课者的观察器官,引起思想共鸣。
  (三)要做好手势。手与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疼痛,兴奋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手势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具有很强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时心理畸形的一"抓"。同样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课对手势的要求是:形象有力,准确得体,。
  教师语言是一门崇高的艺术,是教师心灵的琴弦,它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你——作为语文教师愿意拨起那根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琴弦吗?
其他文献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那么,优化的新课导入应该是怎样的呢?新课导入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新
期刊
【摘要】 针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改变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倡导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本文从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实验自由度,改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利用课外实验的探究教学功能四个方面来论述初中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 初中科学实验 创新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基础,又是初中科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自主探究性学习。也就是把过去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培养支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研究、发展,以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学生变为探究知识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
期刊
在考试教育的影响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普遍的,讲课力求讲深讲透,并大搞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讨厌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坚持不懈,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下面谈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操作方法。  1.课堂情境与学习兴趣  1.1利用巧妙的悬念。兴趣的重要来源是强烈的好奇心,它能紧紧抓住人的
期刊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变。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的强调竞争,使得有些同学把比自己强的同学视为眼上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同学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常有发生,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要倡导高效、开放的学习方式,同时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
期刊
与城市学生相比而言,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有许多这样的感受: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出现的同感,结合我长期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