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故乡情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hong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笔下的故乡情总是具有特殊韵味。以其小说《故乡》为例,这篇文章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中,是经典课文之一。小说中塑造了如祥林嫂、闰土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借助对比、外貌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描写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他心中的故乡。本文通过分析《故乡》的蕴含情感以及写作手法,更深入地解析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的新思路。
  关键词:篇性特征 鲁迅 故乡情 教学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不能只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感悟文章故事情节背后的诗意。以《故乡》为例,可以通过篇性特征,探析作者在文中对故乡的描述,从不同角度出发细致深入地挖掘鲁迅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感受他笔下的故乡情。
  一、从横向角度分析鲁迅“故乡情”的独特性
  《故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是:“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与本单元中其他课文不同,鲁迅先生的小说往往蕴含着极深的意味与社会批判性。《故乡》不仅涵盖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还通过对故乡现状的描述凸显社会问题,这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同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
  《故鄉》是以作者为搬家之事返回故乡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展开讲述的。单从文字角度而言,鲁迅对于这次重返故乡之行,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多少不舍、惜别之意,反而是回忆与现实的巨大偏差使其充满失望。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往往蕴含了他对社会以及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希望正处于沉睡中的中国人能够不再麻木与自欺欺人,能够像勇士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与那时的社会呈现鲜明的对比。在那里有他小时候的玩伴闰土,记忆中的闰土仍然是刺猹、捕鸟的聪慧无比的少年,充满了生气。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成长阶段陪伴左右的长妈妈,也令其心中充满了温暖。长妈妈尽管在生活习惯方面略显粗俗,且时不时在嘴里还会冒出“怪力乱神”之类的话语,但她却能够记得为鲁迅捎回他在心中一直惦念的《山海经》。小小的一件事不仅体现了长妈妈对于童年鲁迅的关爱,还让现在的鲁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民族觉醒的希望。因此鲁迅先生在还未“返乡”之前,心中对于故乡的回忆是美好且温暖的。“返乡”之行不单单是为了搬家,其中还寄托了鲁迅先生对于民族觉醒的希望。
  鲁迅先生返回故乡之后,发现故乡早已与外界无所不同,记忆中淳朴善良的人们也已然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了,“物是人非”。在这种现实与回忆的巨大反差之下,心痛以及失望顿时充斥了鲁迅先生的内心。这一点可以在其作品《祝福》中更透彻地表现出来。与《故乡》不同的是,《祝福》的故事展开得更为具体,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充满悲情的人物“祥林嫂”而展开,在祥林嫂的身上背负了社会的枷锁,她仿佛是所有在社会中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的典型缩影。鲁迅先生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充分体现了当时的鲁镇乃至整个社会的现状。在《祝福》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社会下人们生活的绝望与痛苦,丝毫看不到任何希望,小说整体风格沉重压抑。而再读《故乡》,我们却能隐隐看到鲁迅先生对于未来的希冀。
  鲁迅先生依然对故乡充满了思念,他尽管心痛故乡的转变,但仍然对其抱有深深的“怀念”,仍盼望故乡的“回归”。在记忆中的美好故乡被现实打破之后,文章中的“我”尝试重新构建一个更为理想的故乡。理想的故乡,并不是任意捏造,也不是无根幻想,而是“我”将回忆中的故乡以及现在的故乡两相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尽管“我”对于当前故乡的发展现状所能做出的改变甚微,但是“我”仍旧以最大的期望与憧憬去面对它。在鲁迅先生的心中,真正的理想不只是美好无瑕的幻想,而是历经风雨打磨之后更为坚定的信念。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故乡”的深层含义。文中并没有针对“我”的理想会否实现作出相应的阐述与解答,但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其实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已然给出了答案: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理想故乡的建设,如果只有意识获得觉醒是不能实现的,还要依靠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鲁迅先生盼望那些有理想、有觉悟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故乡》是鲁迅先生表达对国家和民族觉醒的期望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味。
  二、从纵向角度分析鲁迅《故乡》写作手法的独特性
  《故乡》在描写手法上也是具有独特性的。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外貌以及环境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特色以及故乡鲁镇的变化。在《故乡》中,人物之间的对比、回忆与现实的对比等都使得小说充满了张力。在教学中,对比手法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展开教学的起始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最恰当的学习切入点,从而掌握小说主题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以往的课文学习中也或多或少接触过对比手法,但是如《故乡》这般对比手法遍及全文的作品却是很少见的。正是由于对比的运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如此鲜明生动,如闰土以及杨二嫂,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他们的命运叹息。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之间的巨大反差,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当时那个时代农民的艰难,透过他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现状。而最关键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将回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自身对于社会的不满与希望。鲁迅先生盼望故乡能够再次如“记忆中的故乡”那样温暖美好,但是当下的现状却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此他将希望放在了未来。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都是朝气蓬勃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都是在生活的磨难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产生的。正因如此,小说描绘了水生与宏儿之间的美好友谊,鲁迅先生将希望寄托于此,他期望通过努力使得下一代不再遭受生活的磨难与压迫,而是充满希望与热情地生活,这就是理想中的故乡。因此,“现实中的故乡”与“理想中的故乡”又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整篇小说都借助这种鲜明的对比,间接反映鲁迅先生内心的矛盾以及当时国家民族发展的矛盾,在阅读时需要细细体会。除此之外,《故乡》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环境、动作、外貌描写,形象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的异化发生的转变,所以环境描写的解读是《故乡》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文章时,应当抓住文章的题眼,体会课文写作的精妙之处。《故乡》最关键的一个词便是“希望”,在整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不仅只是在表达对故乡转变的失望以及对于社会的批判。这一点既可以从鲁迅先生花费笔力描写“回忆中的故乡”中看出,也可以从小一辈的友谊之中看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于故乡乃至国家“希望”。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情既平实质朴,又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大义。《故乡》不仅在艺术特色上值得借鉴与学习,其中蕴含的生命张力以及深刻内涵也需要耐心感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探究性阅读,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探析,掌握小说阅读的有效途径,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继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淑荣《〈故乡〉“隔”几重?》,《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5期。
  [2] 白君嫄《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 邱焕星《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2期。
  [4] 许祖华《有意味的人名—重读鲁迅小说〈故乡〉》,《华中学术》2013年第2期。
  [5] 孔庆东《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第3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虽然目前学校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种教育机构也层出不穷,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几乎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代替的。正是由于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变”。在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净化社会思想环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应该立足自身,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立足课堂,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立足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既要育材,更要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收录《宾至》一诗,并提出学习要求:“阅读《客至》《宾至》,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差异。”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用“客套和拘谨”形容《宾至》里杜甫表现的情感,我认为这种解读仍有可商榷之处。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升初这一重要的教学转折点上,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也要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学生要适应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以及快节奏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心理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升初衔接期教育。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师需要加强相应的认知水平,不仅要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负责,更要做好相应的衔接工
摘 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言经典文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怀。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作为“文”的内容,更要学习其“言”说的方式,从中汲取写作的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实现文言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文言文 写作 联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17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
摘 要:教育是传递精神及文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教授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将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悟其内涵与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积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学生的重要责任。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素质与能力。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知识的讲授,重点应在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学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思辨能力等。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将知识与核心素质紧密结合,不断突破和转变陈旧、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47  【案例背景】  何为思政,立德树人。《诗经》中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恰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命担当最好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与各国物资互赠上的诗句让我们记忆犹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些诗句都出自《诗经》。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祈愿与祝福,诗词早已是我们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为小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开拓小学生视野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古诗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 古诗教学 核心素养 提升路径  随着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运用古诗对小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历史,开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