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理题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iei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说理题教学以及解题方法指导上注重有的放矢训练和对症下药的启发诱导,向学生剖析说理解答中应有的思考分析方法,使学生从原来胆怯说理题的畏难情绪得到了扭转.教师向学生剖析说理解答中应有的思考分析方法.从而巩固了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并且对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初中物理的习题大致可分为四类: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及实验题.从而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释物理现象能力的教学目的.
  1 问答题的多样性
  1.1 叙述题
  用于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已学的物理知识.
  1.2 说理题
  用于检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灵活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学生能说明某一物理现象的产生原因或根据一定的物理规律预测新现象的出现等.
  1.3 判断题
  用于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理概念.[JP]
  说理题在问答题总数中约占80%.说理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根据新课改的规律,说理题的过程:说明初始状态,指出判断的理论依据,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说理过程中,要求语言精练,论证准确恰到好处,条理清晰,推理严谨,结论准确.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这一习题,训练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2 说理题解答的问题困惑所在
  2.1 从概念到概念,混淆不清
  如,“为什么锤头松了,只要将锤头把在石块等坚硬物体上撞击几下,就能紧?”学生答:“因为锤有惯性”,又如,“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车胎内气体不能打得太足”?学生答:“因为受热需要膨胀.”学生只能说到概念,谈到一点事物的共性,但无法对事物作具体分析.
  2.2 语言不清晰,论述不严谨
  如,“为什么灯丝断后,重新搭接使用,灯泡会变得更亮?”学生回答“因为电阻减小,电功率增大了.”虽然说到了问题的实质,但没有理论根据,表达不完整.
  2.3 明记在心难于言,语言逻辑方向不明确
  如,学生在回答“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为什么出现一层小水珠”的问题时,答道:“因为室内温度高,室外进来的冷眼镜遇到热空气,液体结成小水珠.”虽知这一问题属于液化现象,但叙述中却把因果关系颠倒,表明他们的思维很混乱.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1 加强教师自身的物理教学语言的提炼
  对于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规律,包括阐述的每一个物理现象,都做到授课语言:通俗、准确、科学,同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层次、有条理地给学生分析展开.
  3.2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把实验、观察、判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验、观察、判断是直观形象,思维过程,而说理则是逻辑思维过程,才能把初步完成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如,“惯性”一节时,笔者不厌其烦地演示一个个实验:惯性“小球”、“小车”,对课后要求学生解释的“锤头由松变紧”的实验,也通过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实验中要求学生观察思考:(1)锤头和锤把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哪一部分受力改变运动状态?(3)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结果怎样?(5)说明什么?实验完毕,让学生讨论并按照顺序分析状态:“锤头原来和锤把一起处于向下运动状态,锤把撞击坚硬物体受力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向下运动状态,结果锤头就紧紧地套在锤把上,因此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如,演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在光学实验室里(教室里挡上窗帘也可),让平行光源射出一束很细的光线,再点燃一支香烟,用嘴深吸一口,顺着光的传播路线依次吐出烟雾,当光线照着漂浮的烟雾时,就会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线是直的.这一实验也可用粉笔灰来做,顺着光路轻拍几下黑板擦,效果也是很好的.教师运用引导法使学生眼睛、大脑、口一起用,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煅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课后作业效果普遍较好.
  3.3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物理说理是教学的重要难点,也是批阅作业的辅导.它不能像批阅计算题那样给予明确的正误判断.如果对学生似是而非的回答,答上个半对半错,学生无法知识错在哪,应如何改,如果时间不充足,就阻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说理题作业批改期间,坚持不懈采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辅导说理法.如,批阅“北方的冬天,为什么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对于这种不全面的解释;教师向学生提出反问:“如果冬天没下雪,镜片干燥时,上述解释还成立吗?从而启发学生再从另一角度考查,回答”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在此题解答中出现的语言叙述颠倒的问题时,则可以分别让学生自己重读一遍答案,找到主动及被动关系,把语言重新组织一遍,并要求他们引以为戒,注重检查.这样做,虽然改作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及时纠正了学生的片面理解,使他们心悦诚服,也为后阶段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4 充分应用物理公式说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推理说理分为理论说理和公式说理两种类型.其中理论说理,即灵活应用概念、定律、原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诸如,应用惯性定律、大气压强作用、热膨胀.如,应用惯性定律、大气压强作用、热膨胀、物态变化现象、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反射定律等说理的题类.而公式说理,则是正确运用物理公式分析,演绎推理.这一类解答方法,也必须加以引导.
  教师:分析”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正确?“要求说明理由.(有的学生只是想因为铁的密度比棉花大,所以铁比棉花重.)
  教师:(采用演绎推理法问)”如果一座棉山与一块铁相比,也是铁重吗?要说明铁比棉花重,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体积相等.
  教师:如果铁和棉花一样重,它们的体积怎样?
  学生:棉花体积大于铁的体积.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应用密度公式写出推理过程:“根据公式ρ=m/V在体积V相等的条件下,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所以铁的质量大于棉花的质量,再概据公式G=mg,分析铁的重量大于棉花的重量.”应用公式说理,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已用公式中的第五个物理量,还要他们注意不同的题目要正确选择符合题意的公式.如,讨论“断的灯丝重新搭上后使用,灯为什么更亮?”一题时,前半部分可用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理论解说:“断了的钨丝搭上后,长度减小,电阻随着减小,”而后半部分应用电功率的公式讨论,学生习惯于用公式P=UI,且误认为电流强度I不变,这时,笔者便注意对学生演绎推理方法的训练,指出:因为P=UI,而I=[SX(]U[]R[SX)],所以应用公式P=[SX(]U2[]R[SX)].应用此公式讨论,由于灯丝前后两次都是接同一电源,电压U一定,所以当钨丝断开后,重新搭上,电阻R减小,则电功率P增大,灯变得会更亮一些.
  学习物理的说理题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活跃的思维,学生高度紧张的听写变为轻松活泼的思考发展方向,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物理角色.
其他文献
复习课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体系,形成正确认知结构的一种重要课型.复习课的内容与新授课相比,具有“知识点多”和“已失去新鲜感”等特点.如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涉及的知识点有: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标量、矢量、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函数图象等.这么多的知识点既量大,又抽象,更无新鲜感.若沿用“教师复习基础知识
在多年的农村乡镇中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如果物理的学习脱离了现实生活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现实生活的世界毫不匹配,教育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新课标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并且课堂
前几天青岛市举行年轻教师优质课比赛,我跟着听了几位老师讲的优质课,感觉到年轻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对学生的鼓励性话语,都用的很熟练,课堂气氛的调节等技巧运用的都不错.可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却不敢恭维.下面我们一块来看看老师讲课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小画面.  画面一位移概念的提问  讲课老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位移.学生回答,物体位置的移动叫位移.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回答不很准确,位移是从初
x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教学,就是让学生以基于物理事件或物理问题的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的方式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证实假设,从而领会新知识.而探究活动的起点、主线应该是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问题,为了45分钟课堂能精彩展现“物理与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学会灵活
长期以来,评改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事情,班级人数多,评改周期长.一次作文,等到教师好不容易加班加点改完了,可是在学生那头早已经是凉透的“菜”.而“一题多改法”,
小实验越来越被物理老师重视,很多物理老师做了探索工作,并取得了硕果.小实验的“小”,是相对于实验室那些精密仪器而言的,同时也相对于那些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的实验而言的.它时常出现在初中物理的习题中,利用简易的器材进行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日用品自制器材,利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小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结
期刊
(1)let'sdosth.表示“让我们做某事”,是表建议的常用句型。let's=letus,其后接动词原形。例如: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无法用实验验证的物理规律,尤其是在揭示物体的微观机理的问题上,更是显得束手无策.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教学更好地揭示物质的微观机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恰如其分地设计教学模型.利用宏观模型揭示微观机理,会显的更直观,更形象,能够简化问题,便于学生辨识和理解.以下就是我在原子物理教学中利用宏观建模帮助学生了解微观机理的具体实例和大家分享和商榷.  【实例分析】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