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幅度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社会民生建设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提升了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对医保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保基金管理压力持续性增长,新时期,为有效拓展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升医疗基金整体配置效率、优化医疗保障服务,相关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应该逐步转变管理思维,创新医保基金的实际管理形式,结合医疗机构、参保对象与单位、相关保险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的建设与管理特点,构建多方协调的医保管控体系,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差异化、多元化的医疗保险需求,构建起覆盖医疗保障服务全过程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医保管理体系;医保定点机构;参保单位;参保对象;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59-03
医保管理工作部门作为国家落实医疗保障战略目标的重要机构,与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质效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现阶段医保工作内容复杂、服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配套支付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医保管理单位应结合新时期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完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协调医疗资源与公众就医诉求间的矛盾,全面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落实医疗保险现代管理目标,保障参保人员与单位的合法医疗权益。
一、医保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实践问题
第一,医保服务机制不健全。医疗市场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医疗单位为了经营效益,在制定医疗工作者薪资待遇、绩效管理、奖惩考核等相关制度时,没有综合考虑医疗服务影响因素,管理机制不健全,将患者医疗费用设置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人性化管理思想。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忽视了患者经济情况,让患者做了很多与病情无关的检查,这些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常常引起医患矛盾,导致很多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得医患关系协调难度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服务费用过高,患者因价格制约就医意愿降低,对于社会基本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医保支付系统不灵活。在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实践工作中,不仅应注重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还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优化医疗服务机制,面向就医患者、家属等提供更便捷、灵活的支付服务。但从现阶段的医保服务工作来看,在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管理方面,大部分地区已经构建起现金支付、网络支付结合的费用结算体系,但部分地区仍旧存在费用结算数据不同步、医保基金缴纳不及时的问题,部分医疗单位出现基金支出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医疗基金管理风险提升。
第三,医保监管机制覆盖不全面。当前阶段,随着社会公众医保服务需求的不断转变,在配套医保监管体系中,往往由于医疗资源、管理成本、制约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存在用药不当、监管不全面、过度医疗等现象,医疗费用过高成为影响群众就医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在异地就医方面,尽管实时医疗费用结算体系的覆盖范围在逐步扩展,但部分偏远城市、乡镇等地区仍旧无法提供灵活结算、医保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骗保问题时有发生,陈旧的医保监管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医疗发展进程,构建全国统一的医保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强化对医保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
现阶段,随着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就医费用也随之增长,医疗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更复杂、多变。医疗消费作为特殊的消费内容,患者医疗服务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少,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大部分掌握在医疗单位受众。从多年医改政策实践结果来看,在当前医疗保险改革已由过去的医疗保险本身制度建设逐步拓展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单位对医改政策实行的支持是影响改革质效的关键所在,也是醫疗保险现代管理机制能否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推进医保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进程中,政府应将医疗单位的监管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定点医疗单位的规范性管理。
第一,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于定点单位,相关保险经办单位应定期派出专员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提供医保服务业务的医院、药店等单位的常规业务项目进行监督与审核,一旦发生严重违规情况,及时取消医保服务业务资格。
第二,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根据定点单位的实际服务项目与需求,根据不同等级的准入标准实行规范管理,明确其服务范围、业务项目、专业等级。对基本医疗服务目录以外的医疗项目、药品,不允许采用保险基金支付。除此之外,对少数医疗服务人员通过“偷梁换柱”等手段,变其他额外服务项目为合理服务项目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第三,药品定价。对基本医疗项目、药品等进行统一定价,遏制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的现象,避免由于市场影响,导致定价过高、重复检查的问题。通过统一定价,还可以有效控制过度服务服务现象。因此,医疗保障相关单位应正确认识医疗产业价格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加快价格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的项目价格提高,把大型设备检查的价值降低。
第四,对住院医疗保险费用进行定额结算。根据定额结算机制对住院费用进行管理,以年度定点医疗单位的平均住院期限与实际发生费用为基数,综合考虑该地区或单位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与医院对设备、技术的更新应用等情况,来确定住院定额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医疗费用结算。
第五,优化考核评议体系。为有效落实定点医疗单位监督与管理机制,应规范医院在门诊、住院、检查、药物使用等方面的考评,在年终进行评议,并将考核评议结果与下年度的费用结算挂钩,同时按得分高低,实行年终一次奖惩制度,从而达到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医疗服务整体质效的管理目标。
三、逐步完善参保对象的规范管理机制
市场发展规律与利益原则表明,个人只承担极小比例费用或不承担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很难持续发展。因此,在医疗保险经济责任划分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参保对象缴费意识的引导与强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制约机制,最终促使参保对象非因病所迫不得已,不轻易地去挤占统筹基金。在建设个人医保费用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一,个人账户管理制度。个人医保账户管理内容包括:个人医保账户的资金属于个人,可以按照自主需求进行使用,超支需要自行支付,结余也划归个人,并能够依法继承。此外,个人账户上累积的资金可以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的部分,因此也可以称为个人医疗账户包干管理。该项政策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门诊医疗产生的费用,同时对于医疗服务的规范性管理也有着积极作用。
第二,费用按比例自负制度。基于个人医保账户包干政策,个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责任是以医疗费用为主的。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过程中,个人的费用自负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在运用保险基金对住院费用进行实际支付前,个人要完全承担一定数额的费用,其定额由当地的经济或单位经济效益与医疗水平状况而定,这笔金额俗称住院门槛;其二,在运用医保资金支付住院治疗服务费用时,个人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比例。缴纳比例根据住院总费用、医疗服务项目与等条件确定,通常缴纳比例在5%~20%区间。这种新的费用自负制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医疗资源不正常浪费现象,而且还可以尽可能地帮助重病患者,能够有效发挥医保基金统筹互济、合理保障的作用。
第三,控制与惩处违规行为。尽管现行的医疗保险个人管理机制明确了个人需要承担的门槛费用、住院费用,但仍旧存在部分群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采用挂名、冒名、返院等方式,将门诊治疗服务转变为住院治疗服务,或是将没有参保的人员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划归到参保用户名下。针对此种情况,医疗保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专项处罚制度,并不断加大稽查力度,对一经查实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对医疗基金的实际利用形式进行有效监管,优化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四、加强参保单位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改革逐步深化,虽然参保单位在管理职工医疗保障方面,职能有所弱化,但医疗保险改革的最终成败与其也是休戚相关的。为此,参保单位应结合医保改革政策的实行要求,积极支持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落实。
第一,缴费管理。在医疗保险费用缴纳管理方面,必须要报全、报实所有本单位职工的缴费基数。缴费基数足与不足,不但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大局,同时与职工账号内资金数额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会切实影响职工的实际利益。因此,从参保单位的角度出发,对医疗资金进行管理时,应该依照国家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险缴纳规定,根据职工具体薪资水平,以统一的统计口径标准为指导,核算缴费基数,按时、足额缴纳医保基金。面对拖欠数额、期限超过缴费要求的单位,医保监管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停止就医、补缴费用等相关惩处行为,必要时可以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制约。
第二,参保管理。一方面,参保单位应对职工参保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尤其是加强年龄结构的调查。现行医保政策中,职工年龄是医保缴纳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职工保证参保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际填报的过程中,应全面、如实地提供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参保单位应积极承担责任范围内的大额医疗支出。针对职工器官组织移植、残疾、重疾等大额费用,对超出医保范围的费用应与相关医保机构进行协商,共同负担。
五、建立健全医疗保障相关保险机构监管机制
第一,建设原则。从医保机构的现代建设层面出发,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与优化时,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公正性、公开性原则,提升保险服务品质;二是坚持专款专用,平衡医保资金的支出与收入;三是遵守法律规章,规范办事流程,明确划分管理职责;四是贯彻人性化管理原则,保证参保方的合法权益。内部工作人员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形象去影响和引导参保对象以及医疗机构自觉执行医疗保险改革规定,对医患双方的法律、道德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有效保障参保方的医疗权益。
第二,构建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不同地区的医保管理机构应依照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建立起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同时,还应注重配套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设立覆盖全面、动态管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对医疗保险面临的各项管理风险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管理者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每名员工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及时改正,有針对性地调整管理制度。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加强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的对接,发挥医保管理监督机制的引导、约束、规范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医保管理的综合质效。
第三,组建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工作队伍。医保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为保证医保改革进程的推进效率,医保相关单位应逐步加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应结合参保方的医疗保险服务需求,踏实做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参保人员自觉遵守医保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经营,为医保改革目标的落实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应合理拓展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对外交流的途径,优化医保管理机构用人、选人制度,组建专业性、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医保管理系统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医保改革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针对现阶段医保工作内容复杂、服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配套支付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医保管理单位应结合新时期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完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协调医疗资源与公众就医诉求间的矛盾;全面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落实医疗保险现代管理目标,保障参保人员与单位的合法医疗权益。现阶段,公众参与医疗保险的形式、具体的医疗服务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有效拓展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推进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医保相关管理单位应结合公众医疗救助、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等规章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医保管理机制。通过对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参保个人与单位等多方管理机制的协同化建设,推进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我国公共医疗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铭来,郑先平.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0,(10).
[2] 王杏兰.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医保工作开展[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7):191.
[3] 邱泰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激励约束(相容)和可持续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8,(48):47-50.
[4] 崔迁迁.如何建立医保政策制定与执行一体化机制[J].健康大视野,2018,(22):271.
[5] 杜娜娜.加强内控健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221-222.
[责任编辑 百 合]
关键词:医保管理体系;医保定点机构;参保单位;参保对象;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59-03
医保管理工作部门作为国家落实医疗保障战略目标的重要机构,与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质效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现阶段医保工作内容复杂、服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配套支付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医保管理单位应结合新时期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完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协调医疗资源与公众就医诉求间的矛盾,全面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落实医疗保险现代管理目标,保障参保人员与单位的合法医疗权益。
一、医保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实践问题
第一,医保服务机制不健全。医疗市场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医疗单位为了经营效益,在制定医疗工作者薪资待遇、绩效管理、奖惩考核等相关制度时,没有综合考虑医疗服务影响因素,管理机制不健全,将患者医疗费用设置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人性化管理思想。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忽视了患者经济情况,让患者做了很多与病情无关的检查,这些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常常引起医患矛盾,导致很多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得医患关系协调难度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服务费用过高,患者因价格制约就医意愿降低,对于社会基本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医保支付系统不灵活。在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实践工作中,不仅应注重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还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优化医疗服务机制,面向就医患者、家属等提供更便捷、灵活的支付服务。但从现阶段的医保服务工作来看,在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管理方面,大部分地区已经构建起现金支付、网络支付结合的费用结算体系,但部分地区仍旧存在费用结算数据不同步、医保基金缴纳不及时的问题,部分医疗单位出现基金支出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医疗基金管理风险提升。
第三,医保监管机制覆盖不全面。当前阶段,随着社会公众医保服务需求的不断转变,在配套医保监管体系中,往往由于医疗资源、管理成本、制约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存在用药不当、监管不全面、过度医疗等现象,医疗费用过高成为影响群众就医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在异地就医方面,尽管实时医疗费用结算体系的覆盖范围在逐步扩展,但部分偏远城市、乡镇等地区仍旧无法提供灵活结算、医保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骗保问题时有发生,陈旧的医保监管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医疗发展进程,构建全国统一的医保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二、强化对医保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
现阶段,随着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就医费用也随之增长,医疗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更复杂、多变。医疗消费作为特殊的消费内容,患者医疗服务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少,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大部分掌握在医疗单位受众。从多年医改政策实践结果来看,在当前医疗保险改革已由过去的医疗保险本身制度建设逐步拓展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单位对医改政策实行的支持是影响改革质效的关键所在,也是醫疗保险现代管理机制能否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推进医保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进程中,政府应将医疗单位的监管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定点医疗单位的规范性管理。
第一,定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于定点单位,相关保险经办单位应定期派出专员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提供医保服务业务的医院、药店等单位的常规业务项目进行监督与审核,一旦发生严重违规情况,及时取消医保服务业务资格。
第二,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根据定点单位的实际服务项目与需求,根据不同等级的准入标准实行规范管理,明确其服务范围、业务项目、专业等级。对基本医疗服务目录以外的医疗项目、药品,不允许采用保险基金支付。除此之外,对少数医疗服务人员通过“偷梁换柱”等手段,变其他额外服务项目为合理服务项目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第三,药品定价。对基本医疗项目、药品等进行统一定价,遏制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的现象,避免由于市场影响,导致定价过高、重复检查的问题。通过统一定价,还可以有效控制过度服务服务现象。因此,医疗保障相关单位应正确认识医疗产业价格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加快价格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的项目价格提高,把大型设备检查的价值降低。
第四,对住院医疗保险费用进行定额结算。根据定额结算机制对住院费用进行管理,以年度定点医疗单位的平均住院期限与实际发生费用为基数,综合考虑该地区或单位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与医院对设备、技术的更新应用等情况,来确定住院定额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医疗费用结算。
第五,优化考核评议体系。为有效落实定点医疗单位监督与管理机制,应规范医院在门诊、住院、检查、药物使用等方面的考评,在年终进行评议,并将考核评议结果与下年度的费用结算挂钩,同时按得分高低,实行年终一次奖惩制度,从而达到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医疗服务整体质效的管理目标。
三、逐步完善参保对象的规范管理机制
市场发展规律与利益原则表明,个人只承担极小比例费用或不承担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很难持续发展。因此,在医疗保险经济责任划分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参保对象缴费意识的引导与强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制约机制,最终促使参保对象非因病所迫不得已,不轻易地去挤占统筹基金。在建设个人医保费用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一,个人账户管理制度。个人医保账户管理内容包括:个人医保账户的资金属于个人,可以按照自主需求进行使用,超支需要自行支付,结余也划归个人,并能够依法继承。此外,个人账户上累积的资金可以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的部分,因此也可以称为个人医疗账户包干管理。该项政策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门诊医疗产生的费用,同时对于医疗服务的规范性管理也有着积极作用。
第二,费用按比例自负制度。基于个人医保账户包干政策,个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责任是以医疗费用为主的。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过程中,个人的费用自负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在运用保险基金对住院费用进行实际支付前,个人要完全承担一定数额的费用,其定额由当地的经济或单位经济效益与医疗水平状况而定,这笔金额俗称住院门槛;其二,在运用医保资金支付住院治疗服务费用时,个人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比例。缴纳比例根据住院总费用、医疗服务项目与等条件确定,通常缴纳比例在5%~20%区间。这种新的费用自负制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医疗资源不正常浪费现象,而且还可以尽可能地帮助重病患者,能够有效发挥医保基金统筹互济、合理保障的作用。
第三,控制与惩处违规行为。尽管现行的医疗保险个人管理机制明确了个人需要承担的门槛费用、住院费用,但仍旧存在部分群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采用挂名、冒名、返院等方式,将门诊治疗服务转变为住院治疗服务,或是将没有参保的人员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划归到参保用户名下。针对此种情况,医疗保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专项处罚制度,并不断加大稽查力度,对一经查实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对医疗基金的实际利用形式进行有效监管,优化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四、加强参保单位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改革逐步深化,虽然参保单位在管理职工医疗保障方面,职能有所弱化,但医疗保险改革的最终成败与其也是休戚相关的。为此,参保单位应结合医保改革政策的实行要求,积极支持医疗保险管理政策的落实。
第一,缴费管理。在医疗保险费用缴纳管理方面,必须要报全、报实所有本单位职工的缴费基数。缴费基数足与不足,不但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大局,同时与职工账号内资金数额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会切实影响职工的实际利益。因此,从参保单位的角度出发,对医疗资金进行管理时,应该依照国家现行的职工医疗保险缴纳规定,根据职工具体薪资水平,以统一的统计口径标准为指导,核算缴费基数,按时、足额缴纳医保基金。面对拖欠数额、期限超过缴费要求的单位,医保监管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停止就医、补缴费用等相关惩处行为,必要时可以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制约。
第二,参保管理。一方面,参保单位应对职工参保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尤其是加强年龄结构的调查。现行医保政策中,职工年龄是医保缴纳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职工保证参保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际填报的过程中,应全面、如实地提供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参保单位应积极承担责任范围内的大额医疗支出。针对职工器官组织移植、残疾、重疾等大额费用,对超出医保范围的费用应与相关医保机构进行协商,共同负担。
五、建立健全医疗保障相关保险机构监管机制
第一,建设原则。从医保机构的现代建设层面出发,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与优化时,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公正性、公开性原则,提升保险服务品质;二是坚持专款专用,平衡医保资金的支出与收入;三是遵守法律规章,规范办事流程,明确划分管理职责;四是贯彻人性化管理原则,保证参保方的合法权益。内部工作人员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形象去影响和引导参保对象以及医疗机构自觉执行医疗保险改革规定,对医患双方的法律、道德风险进行严格控制,有效保障参保方的医疗权益。
第二,构建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不同地区的医保管理机构应依照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建立起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同时,还应注重配套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设立覆盖全面、动态管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对医疗保险面临的各项管理风险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管理者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每名员工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及时改正,有針对性地调整管理制度。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加强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的对接,发挥医保管理监督机制的引导、约束、规范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医保管理的综合质效。
第三,组建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工作队伍。医保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为保证医保改革进程的推进效率,医保相关单位应逐步加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应结合参保方的医疗保险服务需求,踏实做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参保人员自觉遵守医保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经营,为医保改革目标的落实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应合理拓展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对外交流的途径,优化医保管理机构用人、选人制度,组建专业性、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医保管理系统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医保改革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针对现阶段医保工作内容复杂、服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配套支付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医保管理单位应结合新时期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完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协调医疗资源与公众就医诉求间的矛盾;全面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落实医疗保险现代管理目标,保障参保人员与单位的合法医疗权益。现阶段,公众参与医疗保险的形式、具体的医疗服务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有效拓展基本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推进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医保相关管理单位应结合公众医疗救助、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等规章制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医保管理机制。通过对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参保个人与单位等多方管理机制的协同化建设,推进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促进我国公共医疗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铭来,郑先平.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0,(10).
[2] 王杏兰.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医保工作开展[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7):191.
[3] 邱泰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激励约束(相容)和可持续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8,(48):47-50.
[4] 崔迁迁.如何建立医保政策制定与执行一体化机制[J].健康大视野,2018,(22):271.
[5] 杜娜娜.加强内控健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221-222.
[责任编辑 百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