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山东诸城大北杏村的一个佃农家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出席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6月,因肺病复发,王尽美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当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沉浮谁主问苍茫
王尽美小时候家里很穷,8岁时给本村地主的儿子做了陪读,上了两年私塾。此时王尽美热爱学习的种子已悄悄埋下,他在劳动间隙坚持自学,终于成为枳沟镇高小唯一的免费生。课堂上,王新甫先生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这些进步思想触动了王尽美年轻的心。
1918年4月的一个清晨,王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离开家,准备去济南。此时,他和妻子新婚不久,这没有阻止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临行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赋诗一首:“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人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北大拜访李大钊
到济南后,王尽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人校后不久,王尽美就显示出了非凡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成为学生领袖。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他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产业工人运动。
参加中共“一大”
1921年6月底,王尽美和邓恩铭承载着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托,抵达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一到达上海,他们就废寝忘食地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还逐一拜访代表们,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随后,代表们荡舟南湖之上,王尽美和邓恩铭继续与各位热烈讨论。中共“一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王尽美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汇报了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年纪较轻,他却从容不迫,充满朝气。多年后的1949年9月,中国政协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接见山东代表时,无限感慨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一大”会后,再次回到济南的王尽美,有了脱胎换骨之感。1921年8月,他担任了中共山东部负责人。9月,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多才多艺 尽善尽美
王尽美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词写诗,吹拉弹唱几乎全通。一次会议后,他即兴弹了一曲《苏武牧羊》,并借用这个曲谱填写了自己写的歌谣:“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此后,这首歌谣广为流传,很多工人都能哼出来。王尽美不仅把我国的民族乐器作为宣传的工具,还把我国的国粹发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各国代表团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他用中国乐器三弦弹奏了中国传统乐曲《梅花三弄》等曲子。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在座的每位代表,让他们对多才多艺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份亲近感。还有一次,王尽美到莫斯科公园游玩,兴之所至吹起了横笛,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异国公园上空,众多游人被笛声吸引过来,情不自禁地随着优美的旋律跳起舞来。
咳血仍继续演讲
脱离学生身份后,王尽美的活动范围扩大至工厂、铁路等,开始了东奔西走的生活。他常常一袭长衫,脚穿布鞋,处处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经费少,王尽美俭省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住旅馆也要住最便宜的,四处奔波中,除了乘坐火车,大多数是步行。
长期透支生命和体力的工作,让年轻的王尽美患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依然拖着病体坚持工作。1925年,王尽美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演讲中经常咳嗽吐血。后来在演讲时,他带了一块手绢,咳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脸色苍白的王尽美,依然声如洪钟。
当年夏天,王尽美终于体力不支,回到老家休养。一个月后,病情加重,老母亲亲自扶着担架把他送回青岛。病危期间,王尽美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回想1921年7月下旬,13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辗转于上海与浙江,荡舟南湖,历尽惊险,激情四溢,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政党——一中国共产党。时年23岁的王尽美就是其中一员,他与同仁点燃了山东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并为了这星火奔走呼号、日夜劳作,把风采永远定格在了27岁。
平生唯一的照片
迄今为止,关于王尽美的照片,全国只有一张,这唯一的照片背后,也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王尽美逝世后,他的家遭到两次洗劫,一次是土匪刘黑七带领喽哕抄家,再一次是日寇扫荡时的洗劫,所以王尽美没留下多少遗物。仅有的这张珍贵照片,先由其母藏在一个饭盒里放在草垛中,后又把照片缝在破棉袄里穿在身上,再后来为了躲避战乱,王母把照片用纸包好、塞进房子的土墙缝里,并用泥土糊好进行了伪装。
1949年,毛澤东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会后,马保三来到北杏村找到王母说明来意,她才把封在墙里面的王尽美的照片取出,交给了马保三。后来,山东省委专门整理了3份材料,连同照片送到了北京,毛泽东见到王尽美这张照片,十分高兴地说:“就是他一一‘王大耳朵’王尽美!”从此,党中央就将这张唯一保存下来的照片陈列在中共一大上海旧址会议室里。
毛泽东非常挂念和关心王尽美的家人。1952年,毛泽东到山东视察工作时,对山东省的领导同志说: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有个老母亲现在还活着。她养了个好儿子,你们要好好把她养起来。
沉浮谁主问苍茫
王尽美小时候家里很穷,8岁时给本村地主的儿子做了陪读,上了两年私塾。此时王尽美热爱学习的种子已悄悄埋下,他在劳动间隙坚持自学,终于成为枳沟镇高小唯一的免费生。课堂上,王新甫先生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这些进步思想触动了王尽美年轻的心。
1918年4月的一个清晨,王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离开家,准备去济南。此时,他和妻子新婚不久,这没有阻止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临行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赋诗一首:“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人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北大拜访李大钊
到济南后,王尽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人校后不久,王尽美就显示出了非凡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成为学生领袖。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他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不久,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产业工人运动。
参加中共“一大”
1921年6月底,王尽美和邓恩铭承载着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托,抵达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一到达上海,他们就废寝忘食地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有关资料,还逐一拜访代表们,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随后,代表们荡舟南湖之上,王尽美和邓恩铭继续与各位热烈讨论。中共“一大”开幕后的第二天,王尽美代表济南早期党组织汇报了组建的过程,并对目前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年纪较轻,他却从容不迫,充满朝气。多年后的1949年9月,中国政协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接见山东代表时,无限感慨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一大”会后,再次回到济南的王尽美,有了脱胎换骨之感。1921年8月,他担任了中共山东部负责人。9月,与邓恩铭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内,竖起了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建立了山东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多才多艺 尽善尽美
王尽美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词写诗,吹拉弹唱几乎全通。一次会议后,他即兴弹了一曲《苏武牧羊》,并借用这个曲谱填写了自己写的歌谣:“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此后,这首歌谣广为流传,很多工人都能哼出来。王尽美不仅把我国的民族乐器作为宣传的工具,还把我国的国粹发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各国代表团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他用中国乐器三弦弹奏了中国传统乐曲《梅花三弄》等曲子。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在座的每位代表,让他们对多才多艺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份亲近感。还有一次,王尽美到莫斯科公园游玩,兴之所至吹起了横笛,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异国公园上空,众多游人被笛声吸引过来,情不自禁地随着优美的旋律跳起舞来。
咳血仍继续演讲
脱离学生身份后,王尽美的活动范围扩大至工厂、铁路等,开始了东奔西走的生活。他常常一袭长衫,脚穿布鞋,处处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经费少,王尽美俭省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住旅馆也要住最便宜的,四处奔波中,除了乘坐火车,大多数是步行。
长期透支生命和体力的工作,让年轻的王尽美患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依然拖着病体坚持工作。1925年,王尽美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演讲中经常咳嗽吐血。后来在演讲时,他带了一块手绢,咳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脸色苍白的王尽美,依然声如洪钟。
当年夏天,王尽美终于体力不支,回到老家休养。一个月后,病情加重,老母亲亲自扶着担架把他送回青岛。病危期间,王尽美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回想1921年7月下旬,13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辗转于上海与浙江,荡舟南湖,历尽惊险,激情四溢,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政党——一中国共产党。时年23岁的王尽美就是其中一员,他与同仁点燃了山东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并为了这星火奔走呼号、日夜劳作,把风采永远定格在了27岁。
平生唯一的照片
迄今为止,关于王尽美的照片,全国只有一张,这唯一的照片背后,也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王尽美逝世后,他的家遭到两次洗劫,一次是土匪刘黑七带领喽哕抄家,再一次是日寇扫荡时的洗劫,所以王尽美没留下多少遗物。仅有的这张珍贵照片,先由其母藏在一个饭盒里放在草垛中,后又把照片缝在破棉袄里穿在身上,再后来为了躲避战乱,王母把照片用纸包好、塞进房子的土墙缝里,并用泥土糊好进行了伪装。
1949年,毛澤东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会后,马保三来到北杏村找到王母说明来意,她才把封在墙里面的王尽美的照片取出,交给了马保三。后来,山东省委专门整理了3份材料,连同照片送到了北京,毛泽东见到王尽美这张照片,十分高兴地说:“就是他一一‘王大耳朵’王尽美!”从此,党中央就将这张唯一保存下来的照片陈列在中共一大上海旧址会议室里。
毛泽东非常挂念和关心王尽美的家人。1952年,毛泽东到山东视察工作时,对山东省的领导同志说: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有个老母亲现在还活着。她养了个好儿子,你们要好好把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