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带病母上课:除了理解还有敬佩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微博上几张贵州大学老师带着年迈母亲上课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老人坐在教室的后排,时而打盹儿,时而看着前方。老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像往常一样正常听讲,似乎没有被老人影响。记者了解到,这位老师是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鸣,照片中的老人,正是他85岁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目前只认识自己的儿子,并且与儿子寸步不离。
  胡鸣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父亲因脑溢血去世之后,2011年母亲的老年痴呆症状就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但母亲只认胡鸣一个人,从那时起,便一刻都不能离开儿子。
  “后来母亲的症状严重到拿洗洁精当饮料喝,糖、盐和洗衣粉已经分不清楚。”胡鸣说。从5年前开始,胡鸣上课时就带着母亲,“她离不开我,而且也总让人担心,索性我便将她带到课堂了”。胡鸣说,母亲能在他目光所及之处,他反而能更心无旁骛地讲课。
  据课堂学生反映,在上课的过程中,老人很安静,或是小憩或是“听课”,从没影响过学生上课,“如果不是坐在她旁边,就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一开始也有学生感到惊讶,但是每次上课之前,胡鸣都会给学生做好解释工作,他说得恳切,学生也表示理解。
  多维解读
  角度一:对“带母上课”要多些理解和宽容。胡鸣老师的行为是让人欣慰的,至少他带母上课的做法没有伤害任何人,而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怎样做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子女。因此,我们应对胡鸣老师的做法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学校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给予一些帮助。
  角度二:“帶母上课”是一堂生动的“孝德课”。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身处何方,胡鸣都能够把母亲带在身边,恪尽孝道;无论工作多么忙,他都记得抽出时间照料母亲。正因为如此,他“带母上课”显得自然而又从容。他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带进了校园,其感化人的效果,远胜过讲台上枯燥无味的说教。“带母上课”的生动教材,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
其他文献
打麦场上,一到夜晚,就是这萤火虫的天下了。  它们一个个闪烁着光亮,就像是遗落在人间的星星,或群飞而起,或独自舞蹈,或飘忽不定,或驻足小憩。仿佛这夜晚就是专门为它们布置好的巨大舞台,点点萤光,就是这绝大舞台上最闪亮的角色,它们的飞舞,将这寂静的夜晚多了几分灵动。萤光下,那些乘凉的人们,静坐或者闲谈,都会有这萤光相伴。孩子们被萤光吸引着,追逐着,他们用手、塑料袋、玻璃瓶捕捉,不停地蹦跳,總会有一部分
人们常常迷失在烟雨朦胧间,陷入回忆中。那滴滴答答的雨,充满着时间的韵味,仿佛是回到过去的引路人。  我便常常捧着时间之雨,任由它带我进入美好的回忆。  只有失去,才知珍惜,一旦珍惜,便开始常常回忆,希望时间倒流,回到拥有过的曾经。而时间一路向前不会倒流,某些失去,便意味着永远不会再拥有。所以,为了摆脱时间,我只能将自己放逐于回忆,让过去永恒。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我坐在窗前,回忆
16岁外出打工,22岁进高校当保安,41岁博士毕业,如今,李明勇站上大学讲台,成为一名高校老师。近日,李明勇的励志故事引发网友关注。李明勇说,自信、自律和不怕输,让他成为今天的自己,从保安到高校老师,他并不是励志传奇,只是在不断接近目标。  李明勇,1977年出生于贵州省一座偏僻的乡村。儿时,家人接二连三地患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据李明勇回忆,读小学和初中时,他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年義务清除小广告约40万张  在江西省南昌市,今年91岁高龄的魏木金老人,从2001年起开始义务清除路边小广告,18年来已清除小广告约40万张。老人说,他之所以开始上街清理小广告,是受到垃圾广告骗人新闻的触动。起初,他是用手撕,后来改用刀子,一天能清理约700张,这么多年过去,刀子已用坏了十几把。  因为年事已高又患心脏病,魏木金老人的家人常常劝他多休息,但是他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  梁启超问:“有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  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位高贤?”  梁启超说:“江西修水的陈寅恪,校长有意聘他吗?”  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说:“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  曹云祥又问:“那他总该有大作吧?”  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笑道:“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
“物理”这个高深莫测的名词没有“从小”这个概念,所以我不必回到记忆深处把哪个“从小就不喜欢”的物理老师或是哪堂“从小记忆深刻”的物理课重新抽出来鞭笞一遍。但是在初中那个马尾要扎到头顶正中、走路都高昂着头、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年纪,开始接受每天一堂物理课上必须承认自己像个白痴的打击,我对物理的恐惧便从发梢蔓延到脚趾,枝叶繁茂地横亘了几乎整个少女时代。  非常诚实地说,最初我是信心十足地学习这门课的。初二
苏轼写黄州赤壁,所写并非天下奇观胜景,却能思接千古,领悟物我的有尽与无尽;陆游写小大孤山,地理沿革、人文传说、前人诗词,无所不涉,处处都有趣味;又有陶渊明的南山,寄托着悠然自在的情怀;杜甫笔下的长江,饱含深沉的愁情……  此等山水,别有境界,而这一点象外之妙,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说看得见山水之外的山水,听得到声音之外的声音,写得出形象之外的情思与哲理。  《大学》里有一
研究生在朋友圈内评价导师的学术研究为“垃圾”,导师愤然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当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沉潜治学的固有模式与互联网的自由言论发生激烈碰撞时,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的“任性”交往。“垃圾”和“逐出师门”均已过火,我们应牢记“理性”,切莫“任性”。  “任性”是一把有毒的利刃,须时时放在“理性”的刀鞘中。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时,经历了数百次实验失败,才最终获得了抑制率为100%的新型青蒿素,从而斩获诺贝
我的故乡在南方,那里的新年与这飘雪的北方截然不同。  南方的四季没有北方这么鲜明,过年时的茶园依然一片葱茏。  虽是早上五点,但袅袅的炊烟已经升上村庄的上空。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偶尔夹杂着几声鸡鸣。  刚还在睡梦中的孩童打着哈欠揉着惺忪的眼睛,似是被这鸡鸣声所唤醒,亦是被这春节的气味所唤醒,脑海里仍然回想着昨夜春晚喜气盈盈的画面。  街头流浪的大黄猫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看着满地燃放过的鞭炮的纸屑,
题目  《剪得秋光入卷来》中说:“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请以“生命深处的诗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由大阅读题延伸而来的作文题,来自王清铭的散文《剪得秋光入卷来》。文中,作者有感于现代化进程中,忙碌的城市人越来越关注身外之物,忽视了内心的点滴感受,更无内在的生命观照。这一作文题摘自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