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大黄鱼的饲喂效果

来源 :动物营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发酵豆粕(FSBM)部分替代大黄鱼饲料中的鱼粉对其生长性能、消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豆粕发酵工艺,然后用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以270尾初始体重为(22.81±9.16)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FM组)饲喂鱼粉含量为25%的基础饲料,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30%(FSBM?30组)和50%鱼粉(FSBM?50组)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46 d.结果显示:1)以发酵豆粕中的小肽、游离氨基酸和乳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豆粕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基质含水量50%,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4%(v/m),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接种比例1:5,发酵温度37℃,接种方式及发酵时间为接种枯草芽孢杆菌2 d后接种植物乳杆菌,共发酵5 d.豆粕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发酵作用,7S、11S抗原蛋白和棉子糖、水苏糖等抗营养因子成分有效去除,易于吸收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知,豆粕采用最优工艺发酵后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得到明显提高;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50%的鱼粉不会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消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评定小麦的代谢能以及鹅对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选取健康且体重接近的180日龄扬州鹅公鹅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采集湖北、辽宁和江苏3地同年份的3批小麦作为3组鹅的饲料原料.代谢试验采用强饲法进行,并测定内源损耗.结果表明:1)3组小麦的总能(GE)及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纤维(CF)、总磷(TP)和钙(Ca)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90 MJ/kg、13.12%、1.74%、16.84%、3.93%、1.97
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对大口黑鲈消化能力、血清代谢指标、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配制成维生素K3含量分别为0.78(K0组)、5.80(K5组)、10.82(K10组)、15.84(K15组)和20.85 mg/kg(K20组)的5种试验饲料,对初均重为(12.96±0.07)g健康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K3的各组胃和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K0组(P0.05),但是随着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的增加,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