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但是总感觉它只是一个概念,难以具象化。我在听课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教学“南京大屠杀”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讲台下却无动于衷。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学科在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是占有优势的。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博大胸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先将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论组,讨论组要根据背景材料提出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评论组则对这一方案进行评价,然后我再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一致对外。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导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让本应在东北抗日的官兵去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这引起了广大官兵的不满,因此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发动了“西安事变”。
播放“西安事变”相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教师提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日军侵略加速、民族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客观原因。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计前嫌,保蒋抗日?要解密这一段历史,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史料。
投影以下材料:
材料一“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有野心的亲日派分子何应钦力主“讨伐”。何应钦调派大批军队开赴潼关,做好进攻西安的部署,并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的渭南县城和赤水车站,扬言要轰炸西安,置蒋介石于死地。
材料二南京政府中以英美为后台并与蒋介石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坚决反对何应钦的主张,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介石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材料三中共中央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
教师过渡:“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其结果如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深刻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师板书归纳:
历史教材中有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性,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学科在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是占有优势的。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博大胸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先将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论组,讨论组要根据背景材料提出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评论组则对这一方案进行评价,然后我再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一致对外。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导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让本应在东北抗日的官兵去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这引起了广大官兵的不满,因此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发动了“西安事变”。
播放“西安事变”相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教师提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日军侵略加速、民族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客观原因。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计前嫌,保蒋抗日?要解密这一段历史,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史料。
投影以下材料:
材料一“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有野心的亲日派分子何应钦力主“讨伐”。何应钦调派大批军队开赴潼关,做好进攻西安的部署,并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的渭南县城和赤水车站,扬言要轰炸西安,置蒋介石于死地。
材料二南京政府中以英美为后台并与蒋介石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坚决反对何应钦的主张,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介石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材料三中共中央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
教师过渡:“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其结果如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深刻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师板书归纳:
历史教材中有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性,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